杨平,蔡丽飞,曹学军
1.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 100068;2.中国康复科学所康复工程研究所,北京市 100068
经腰椎离断又名半体切除,是指经某一腰椎将骨盆、盆腔脏器、双下肢及外生殖器全部切除。骨盆周围组织的晚期恶性肿瘤,截瘫引起难以治愈的骶骨压疮、骨盆骨髓炎等并发症[1]和严重的骨盆、下肢创伤[2]是常见的手术适应症。这类患者数量极少,国际上只报道70 余例[3]。全骨盆切除是经腰椎离断的一种特殊情况,指从骶骨处将骨盆及以下的部分全部切除。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不能直立。本文探讨1 例外伤导致全骨盆切除患者的接受腔和假肢设计原理、装配及使用方法。
本研究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16-063-1),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男性,60 岁,2004 年3 月因外伤导致全骨盆切除。术后一直卧床,2007 年3 月至9 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行全面康复治疗,出院后定期回中心对接受腔和假肢进行保养。目前已存活17年。
查体:患者骨盆及以下部位缺如,身长78 cm,体质量36 kg,双手张开指间距离164 cm;躯干残端皮肤瘢痕范围32×29 cm,后方可见骶骨残端骨突起,皮下组织粘连,瘢痕区皮肤感觉减退,腹部末端仅为一层皮肤包裹腹腔脏器;左上腹有降结肠造瘘口,骶骨两侧有输尿管造瘘口;双上肢平行杠中的支撑时间<1 min,躯干前倾,不能保持与地面垂直;直立后腹部末端软组织下垂,比仰卧时长10 cm 左右。X 光片可见脊柱侧弯,骶骨仅残留1/2,骨质疏松明显。
分别于直立位和仰卧位取型。由于仰卧时患者腹部呈扁平状态,直立位腹部比较饱满,残端状态符合直立位时的生物力学特性。综合考虑后采用直立位取型。
取型时需要患者保持直立位一段时间。患者经上肢力量训练半个月,仍无法达到取型时间要求,嘱患者屈肘90°支撑于平行杠内,借助液压转移架减重延长支撑时间。
取型时将患者体位摆正,保持与水平面垂直。患者穿取型袜套,用记号笔从剑突上10 cm处开始标记,每隔5 cm标记一次,直到躯干末端。卷尺测量每个标记处围长,游标卡尺测量剑突及其上5 cm、下5 cm处前后径和左右径。标记免压区域:骶骨突起、输尿管造瘘口、结肠造瘘口。将取型绳从袜套上缘放入,沿前侧正中线到末端,伸出袜套;将浸湿的石膏绷带缠绕患者,在绷带干燥前调节转移架,使患者躯干末端接触身体下方水平面,至患者感觉合适。取型过程通过激光对线仪保证躯干正常对线。石膏固化后,将患者转移到海绵垫上,仰卧,沿取型绳将接受腔切开,取下。切开处沿切线重新对合,石膏绷带重新缠绕固定。
得到石膏阳型后,对受力部位和免荷部位进行修型。设计原则如下:主要受力部位在下胸廓,即第10~12肋弓;在T10棘突附近施加向前的作用力,防止躯干下滑;骶骨突起、造瘘口周围免压;为了防止产生恶心等症状,腹部不施加压力,仅与接受腔接触;腹部两侧软组织不对称,为了接受腔美观,修型时尽量使两侧对称。
在修改好的阳型上制作石膏检验腔。为方便穿脱,容积可调节以适应躯干体积变化。检验腔采用前后两片,右侧用两个金属合页固定,左侧采用搭扣连接(图1)。通过调整搭扣改变胸廓部位压力。后侧上缘高度比前侧低5 cm左右,前侧上缘至剑突上5 cm。
第一次试穿后,患者能耐受接受腔对胸廓的压力,未感觉呼吸异常。使用轮椅活动后,后侧骶骨突起处磨破,其他部位皮肤完好;皮肤发红的部位在主要受力区,即接受腔后上缘对应的背部,右侧下胸廓,5 min 内自行褪色。患者感觉接受腔前缘稍高,影响躯干前倾。
重新制作石膏检验腔,石膏阳型做以下修改:在骶骨位置添补石膏,为该处突起预留更多空间;将检验腔前缘降低1 cm。患者骶骨不会接触接受腔,不影响使用轮椅。
最后制作由内层软腔和外层硬腔组成的临时树脂接受腔,用于患者日常训练。树脂接受腔的开口方式同检验腔。
患者使用临时接受腔3 个月后,残肢基本定型,制作正式接受腔(图1)。
图1 接受腔外形
先对石膏阳型进一步修改:增加对胸廓压缩量以增加胸廓受力,尤其是下胸廓;因患者长期侧卧导致躯干侧弯,影响接受腔外观,为提高美观性,适当压缩左腹外侧软组织,为右腹留出更多空间,使两侧尽可能对称。
先制作石膏检验腔以观察患者能否耐受新接受腔的压力,采用肩吊带悬吊。但患者认为肩吊带限制手支撑行走,正式腔仍采用前后方向压力悬吊。
交互步行走矫形器(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RGO)的思想最早由Motloch[4]提出,主要用于辅助脊膜膨出儿童行走[5]。
改进后的RGO 工作原理[6]:患者借助拐杖将身体倾斜,使重心转移到左侧下肢,右侧下肢离地,躯干后伸,通过腰部塑料背心施力于骨盆带,使右侧进入摆动期;由伸髋变为屈髋,屈髋力矩通过连接两侧髋关节的环索/水平索/摇杆传递到对侧,产生等大伸髋力矩,重心逐渐转移到右侧,躯干后伸使左侧下肢进入摆动期。在环索/水平索/摇杆作用下,一侧下肢屈髋时另一侧伸髋,双侧不会同时伸髋或屈髋,伸髋力矩和屈髋力矩相同,因而双侧步幅基本一致。
假肢由以下部件组成:接受腔,环索RGO 髋关节系统(包括髋关节、骨盆带、环索),假肢单轴带锁膝关节及相关连接部件,SACH假脚。
选择这些部件的原因如下。截瘫患者的骨盆带需要固定到塑料背心上,躯干后伸的力量通过塑料背心传递到骨盆带。而截肢患者的接受腔即可起到塑料背心的作用,因而可以取消塑料背心。截瘫患者的体重由下肢骨骼支撑,而全骨盆切除患者的全部体重要由下肢假肢部件承担。RGO矫形器的膝关节刚性、强度比假肢膝关节低,为提高站立行走的稳定,采用单轴带锁的假肢膝关节。RGO髋关节及与之相连的上下关节体经反复确认,单侧可承重85 kg,满足使用要求。相比动踝脚,SACH 脚重量轻,但是足背屈、跖屈活动范围小,需要配合软质后跟的坡跟鞋使用,以提高迈步时的稳定性。
根据接受腔后侧形状弯曲骨盆带,用铆钉固定到接受腔上,注意与接受腔服贴,特别是固定髋关节上关节体的位置要尽量与接受腔形状相符。确定髋关节轴线,双侧同轴;髋关节相连的两侧下关节体末端的距离,在屈髋、后伸位、中立位近似相等,上关节体与地面垂直。将双侧髋关节的上关节体固定到骨盆带上。将环索连接到髋关节,长索连接髋关节前侧,短索连接髋关节后侧。通过调节固定位置的距离调节接受腔前倾角,设为5°~8°,使患者的重心始终控制在双腋拐和身体之间,可保证平衡、稳定。将下关节体通过连接件与假脚相连,组装成不带膝关节的短桩假肢(图2)。调节工作台对线、静态对线、动态对线。
假肢高度逐渐升高,避免因重心突然升高,平衡不易掌握等问题。未安装膝关节时,患者穿假肢的身高为119 cm。经平衡和步行训练1 周左右,安装膝关节和小腿管,穿假肢的身高升到149 cm。
患者由于骨盆缺如,躯干比正常时约短20 cm,如果按患者受伤前的身高164 cm确定患者穿假肢后的身高,则下半身显得特别长,既影响美观,也对患者平衡、稳定造成影响。经研究,采用人体黄金分割比计算患者穿假肢后最终身高: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距离=0.618。最终穿假肢后的身高定为155 cm。患者穿上该假肢后,上、下体比例协调。
升高后假肢的工作台对线:矢状面上,由接受腔二等分点引出的负荷线,通过髋关节中心、膝关节轴10~15 mm 前方,落到跖趾关节至脚跟后缘的中点(图2)。
图2 假肢外形
3.4.1 假肢穿脱方法训练
穿假肢:先将髋关节和膝关节锁住(一般由家人协助完成,髋关节为预锁),患者仰卧,躯干进入接受腔,站起后身体后仰,将髋关节锁住;从床上站起来的过程需借助助行器或他人帮助。
脱假肢:将髋关节解锁,坐下,再仰卧到床上,将接受腔打开,将假肢脱下。
3.4.2 使用假肢站起/坐下训练
患者由坐到站转换时,先锁住膝关节,再预锁髋关节,借助助行器站起来。由立到坐转换时,先解锁髋关节,再借助助行器坐下,最后将膝关节解锁。
3.4.3 步行训练
患者借助助行器,将身体重心置于左侧下肢,右侧下肢上提离地,摆动,躯干后伸,通过接受腔施力于骨盆箍,使左侧由伸髋逐渐变为屈髋,右侧脚跟着地,重心逐渐转移到该侧;重心转移完成后另侧重复上述动作,使对侧下肢摆动前进。
在不同身高阶段,选择不同的步行辅助具。身高119 cm 时选择儿童助行器,149 cm 时使用成人助行器,最后借助腋拐行走。行走路面包括室内平地、室外平地、草地、碎石子路、上下台阶(台阶高约15 cm)、上下坡(坡路倾斜角约10°)等,上下台阶需借助两侧扶手,不能使用腋拐上下台阶。使用短桩假肢时,可以借助助行器上下坡,身高升高之后上下坡困难。使用助行器除可实现交互步行走,还可以摆至步行走。
经过系统康复训练,患者使用胸廓承重接受腔实现了直立,每次直立时间达4 h。可以借助手柄使用接受腔实现手支撑行走、上下楼梯、跨越台阶、上下轮椅等活动,借助腋拐使用假肢可在平地上连续行走200 m,耗时30 min[7]。可以自己穿脱接受腔,但不能独立穿脱假肢。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由入院时41.5分,提高到出院时93 分(使用接受腔)和83 分(使用假肢)[7]。使用假肢行走的能量消耗高于接受腔[8]。
全骨盆切除是经腰椎离断的一种特殊情况,也是国际上截肢平面最高术式[7-9]。术后残肢条件决定了患者是否需要借助接受腔直立。国外经腰椎离断患者大部分由于骨髓炎或肿瘤截肢,手术方法考虑到术后残肢负重,残端有良好的皮瓣覆盖,可以承担身体重量,不借助接受腔也能实现直立和日常生活自理[10]。本例患者由于严重创伤导致全骨盆切除,手术过程没有考虑术后残肢负重问题[7],残肢末端仅有一层皮肤覆盖,骨突起明显,无法负重,只能借助接受腔直立。
接受腔的生物力学设计和悬吊是否合理,决定了患者的穿戴舒适度和是否能坚持使用。如果接受腔受力不合理,可能引起皮肤破损,导致患者弃用[7]。本例患者残肢末端软组织不能负重,可负重区域只有下胸廓,悬吊依靠身体与接受腔的摩擦力和前后方向的挤压力;取消肩吊带,方便患者进行手支撑行走和日常活动。与国外此类患者依靠胸廓和残端肌肉软组织负重,依靠肩吊带悬吊[11-14]相比,本例患者可用受力面积减小。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皮肤破损、发红等局部压力集中现象,没有引发呼吸障碍,表明单位面积受力合理,患者坚持使用13年。
接受腔的设计还要考虑患者能否自行穿脱,能否调节容积,以及散热性[9]。本研究设计的接受腔由两层腔组成,内层软腔采用聚氨酯泡沫,外层硬腔为丙烯酸树脂真空制作而成。为方便患者穿脱,将接受腔做成前后两片,一侧用搭扣连接,另一侧用合页连接;穿脱时仅需将搭扣侧打开。这种设计不能调节硬腔容积,只能在软腔或残肢上增加袜套数量进行微调。聚氨酯泡沫的缺点是散热差,为了增加透气性,可以选择棉质弹性纤维材料作为内层软腔,热塑板材做外腔[11]。Wilson[13]使用定制的ROHO 座垫作为接受腔内层软腔,用热塑板材做外腔,增加透气性。根据残肢条件,接受腔也可以做成一个整体[12]。
借助接受腔直立后,患者希望进一步重建完整身体外观和行走功能。为弥补身体外观,可以安装装饰性假肢。行走假肢由于装配难度高、穿脱复杂、行走能量消耗高等原因,少有患者使用。国外有患者安装了行走假肢,借助拐杖实现摆过步行走[14]。Simons等[15]选择自由摆动的髋关节、带锁的膝关节和SACH脚使两例患者实现行走。本研究将交互步态行走矫形器与假肢联合使用,利用重心转移实现交互步行走。在假肢高度计算上,采用逐渐增高的方式,通过黄金分割比计算出最终下肢高度,重建身体外观。
综上所述,接受腔是全骨盆切除截肢者康复的关键,能提高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合理的受力、悬吊方式和力线是接受腔成功的核心因素。矫形器-假肢的联合使用不仅可恢复身体外观,而且重建交互步行走功能。接受腔对残肢在静态和运动状态下的力学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感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部崔继龙高级假肢师装配、制作假肢和接受腔。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