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坤,赵飞龙,程帅锋,王 可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471003)
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的急性并发症,同时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患者病死率可高达85%[1]。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必须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并纠正休克的外因。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正性肌力药物均为临床常用治疗药物,能够起到强心扩血管作用,但长期使用会诱发心律失常、药物反应性低下等情况,整体疗效并不理想。这一情况的发生与传统正性肌力药物具有持续增加Ca2+内流的效应有关。左西孟旦是临床新型的钙增敏剂,在不造成钙离子内流增加的情况下具有强心、扩血管的作用,是治疗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理想药物[2]。基于此,选取本院9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分析左西孟旦与多巴酚丁胺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4.34±2.85)岁;梗死部位:前壁19例,下壁16例,非特异13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73±3.00)岁;梗死部位:前壁23例,下壁14例,非特异11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典型或不典型的梗死病史,相应的心电图改变或血清酶学改变;②SBP<90 mmHg或平均动脉压<65 mmHg,且持续时间>30 min,并存在心脏排血指数显著下降;③存在昏迷或烦躁、皮肤苍白湿冷、四肢厥冷、尿量减少(<20 ml/h)等末梢灌注不良现象;④所有患者均同意本项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过敏性休克;②曾有消化性溃疡且伴有出血症状;③肺、肝、肾功能障碍。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纠正水电解质、补液、营养支持、抗感染、利尿剂、吸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扩血管药物、儿茶酚胺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多巴酚丁胺微泵静注,初始剂量为2.5 μg/(kg·min),后续根据病情可逐渐将药量增加至15 μg/(kg·min)。观察组予以左西孟旦12 μg/kg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为10 min,之后微泵静注0.1 μg/(kg·min),1 h后根据病情可增加剂量为0.2 μg/(kg·min)。
1.4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治疗3 h后,患者SBP较治疗前提高>20 mmHg,脉压差较治疗前>20 mmHg,治疗12 h内脉搏有力,肢体温度明显回升,且24 h内心率、血压等指标稳定;缓解:治疗6 h后,患者SBP提高>20 mmHg,脉压差>20 mmHg,治疗24 h内脉搏有力,肢体温度明显回升,且48 h内心率、血压等指标稳定;无效:治疗48 h后,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显效和缓解计入总有效。
1.5 观察指标 ①疗效。②血流动力学,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水平变化。③心功能,记录对比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较对照组(68.75%)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MAP和CV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AP水平均提高,CV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MAP水平较对照组高,CV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s)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s)
与治疗前同组比较,b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aP<0.05
?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F和LVESD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VEF水平均提高,LVESD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LVEF水平较对照组高,LVESD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心功能比较(±s)
与治疗前同组比较,b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aP<0.05
?
心源性休克属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是因患者大面积心梗心能受损致使心血排出量明显降低,诱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周围脏器组织灌注量明显不足[3-7]。临床表现为胸闷气促、胸痛、意识变化等,若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病死率较高。临床对其治疗主要以促进心肌供血、改善血流动力学为原则,而现阶段常用药物则为多巴酚丁胺,多巴酚丁胺可选择性刺激心脏β1受体,使其兴奋,提高心肌代谢,增强心肌收缩与搏出量,改善微弱循环血流灌注,补充血流量,但应用时间较长,可促使患者心肌氧耗量增加,影响预后。
左西孟旦可与心脏肌钙蛋白C结合,促使钙离子复合物的空间构象稳定,进而可促进心肌收缩,且若大剂量应用左西孟旦,还可抑制心脏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代谢能力,促进微循环,提高肌体抵抗力,进而可降低肌体应用左西孟旦所出现的不良反应[8-10]。本研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采取左西孟旦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较对照组(68.75%)高(P<0.05),提示左西孟旦可提高疗效。分析原因在于,左西孟旦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快速吸收,生物利用度较高,可对一氧化氮合酶调节,加强一氧化氮合成,改善血运,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提高疗效。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泵功能衰竭,心排血量较低,外周血管相对收缩,会造成体循环、肺循环淤血,进而促使MAP和CVP水平表现异常。本研究数据提示,治疗后,两组MAP水平均提高,CV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MAP水平较对照组高,CV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表明左西孟旦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分析原因在于,左西孟旦可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ATP敏感钾离子通道结合,促使钾离子内流与细胞膜超级化,遏制钙离子内流,进而可扩张冠状动脉、外周血管,促进心肌与外周组织血供恢复,降低心肌缺血性损伤,改善血流动力学。本研究数据表明,治疗后,两组LVEF水平均提高,LVESD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LVEF水平较对照组高,LVESD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可见左西孟旦可改善心功能。分析原因在于,左西孟旦可开放线粒体膜ATP敏感钾通道,间接抑制神经内分泌活性,降低去肾上腺素、氨基末端pro脑钠肽合成,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降低氧自由基对患者心肌细胞造成的脂质过氧化损伤,进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与多巴酚丁胺相比,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可提高疗效,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心功能恢复,临床可行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