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商洛市中心医院麻醉科,陕西 商洛 726000)
全麻术后苏醒期谵妄是全麻手术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后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是神经系统功能改变的结果[1]。如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还会引起其他的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谵妄主要表现为全麻未苏醒时突然出现躁动,手足和躯体肌张力高,恢复平静后可能再发,持续时间长短不一[2]。患者躁动时的挣扎常会导致气管导管、输液管、各种引流管的滑脱,从而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在躁动时会出现较高的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增高等,特别脊柱、全喉手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引起手术失败[3]。因此,针对该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全麻术后谵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平均(52.76±5.08)岁;ASA分级:Ⅰ级30例,Ⅱ级1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平均(52.81±5.11)岁;ASA分级:Ⅰ级29例,Ⅱ级16例。纳入标准:依从性较好者;患者均具备手术适应症,且行全麻;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排除标准:机体严重疾患且影响研究结果者;合并严重并发症或重要脏器衰竭的患者;中途退出/转院者。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经过患者知情同意。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1)多学科护理团队的组建:由各专科护士建立多学科合作模式,小组成员均为主管以上职称,制定患者术后谵妄的规范化防治路径。(2)多学科护理团队的干预:①心理护理:术前了解病史,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告知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全麻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全麻苏醒时的一些不适,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让患者获得安全感,能够主动配合。②密切观察病情: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后,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生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③加强安全护理: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后,及进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四肢血运情况,皮肤温度,妥善放置各种引流管、输液、输血装置。④导管护理:在肌松恢复和一定的麻醉深度的前提下协助麻醉师适时拔出气管导管,拔管前应协助麻醉师吸尽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避免误吸。静脉通路采用留置针并妥善固定,避免患者躁动时穿刺针刺破血管造成液体外渗或脱落。⑤消除有害刺激:提供安静的复苏室环境,集中进行护理操作,调低仪器的报警声。减轻患者伤口疼痛的不适,根据病情适当给予镇痛泵或单次静脉镇痛。尽量不用或少用可引起患者苏醒期躁动的药物,注意调控术中肌松药的使用时机,术后常规应用肌松药拮抗剂防止肌松药的残留,患者以自然苏醒为原则。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谵妄发生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每日总睡眠时间、住院时间、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术后每日总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4],术后疼痛采取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估[5]。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2.1术后相关指标 观察组术后谵妄发生时间、每日总睡眠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相关指标对比
2.2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18例、满意26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1例、满意27例、不满意7例,满意度为84.44%。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39,P<0.05)。
苏醒期谵妄是围术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术后急性的意识水平、注意力、认知、感知能力改变。症状轻者持续时间短,可逐渐恢复,严重者会导致认知功能的减退。谵妄可引起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使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导致患者社会活动、工作及生活能力降低或丧失,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6]。由于谵妄的发生会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术后进行针对性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谵妄发生时间、每日总睡眠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后,患者谵妄发生时间显著缩短,疼痛感减轻,还可改善睡眠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显著提升满意度。分析原因,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循证,可以迅速全面掌握患者状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小组成员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互补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从而提升护理干预的效果。因此,对全麻术后谵妄患者采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后,可显著改善术后相关指标,提升满意度,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