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到出生年月的禁锢。青少年不再帮父母做生意或在家庭经营的店铺中做学徒,而是和同龄的朋友逛街或上网。老年人大多生活在养老院,交往对象也以同龄人为主。退休人员购买公寓也开始有了年龄要求,如加利福尼亚的太阳城和佛罗里达的国王点,如果没有55岁以上的人陪同,来访者不得入内。
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人的“讨论圈”——也就是我们愿意吐露心声的对象——急剧缩小。
《美国社会学评论》的一项研究提出以下问题:你向他人敞开心扉吗?你有朋友吗?研究人员痛苦地发现,做出肯定回答的人越来越少。回答“一个知己也没有”的人近年来增加了3倍,约占当下美国人的1/4;那些自称有朋友的人能够说出的朋友数也仅为两人,20年前平均为3人。另一项针对60岁以上美国人的研究显示,在过去半年里,只有1/4的美国人与36岁以下的年轻人讨论过“重要”问题。排除亲属,这一比例勉强达6%。
友谊的离去是真正的悲剧。
就连阶层等级异常森严的国家也不会如此严格地将年轻人和长者分离开来,而我们的营销人员和广告商却仍在为这一趋势添柴加火。消费——包括消费对象和消费人群——对我们产生了深刻影响。最近我听到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说:“我喜欢杰西卡,但我们不能做朋友,因为杰西卡已经22岁了。”在拒绝其他年龄段或与不在同一家商店购物的人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前,要首先了解一下“朋友” 一词的真正含义。
代际隔离影响着我们的社交和工作方式,可以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印上它的烙印。50年前,一家几代人经常一起做礼拜,但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情况变得不一样了。巨型教堂的兴起,就像零售店的分类销售一样,改变了我们对社区的认识。“夫妻店”和“邻里超市”变身成了超大型购物中心,很多以特定人群为目标的专卖店集聚其中。今天,教堂也在提供类似购物中心的服务,服务对象被细化为高中生、大学生、“X一代”“婴儿潮一代”,甚至还有“礼拜传统派”(也许只有位于购物中心一角和教堂大厅的星巴克连锁店打破了代际隔离)。根据音乐风格和音量大小,就能基本判断出教堂服务的具体对象——做礼拜的人越年轻,音响声音也会越高。
这不仅有损听力,研究表明,代际隔离也会削弱宗教信仰。富勒青年研究所研究发现:高中阶段参加全教会(也就是各年龄段都能参加的礼拜活动)会使高中生和大学生有更稳定的信仰,这比参加任何其他形式的宗教活动更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宗教忠诚。如今,参加全教会的美国年轻人日渐减少,这不仅构成宗教困境,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随着社区人口的减少,长者已经很难有机会和年轻人分享他们的智慧。
几年前的一次晚宴上,我跟幾个朋友说,米德兰大学的一些学生似乎永远也长不大,这让人头疼,我问他们是怎样理解“成熟”的。谈话很快就演变成了性别问题。一位女士说:“判断一个13岁的男孩是否成熟太容易了,让他帮我带一个半小时的孩子,一个半小时足够长了,如果他会去给孩子换尿布,我会认为他比较成熟。”我从未有过这样的考虑,但餐桌上几乎每位女性都表示赞同。另一位母亲补充说:“是的,13岁的女孩基本都会主动换尿布,如果有男孩也能做到,他就算比较成熟了。”这种分类标准简单实用,一时间,几位妈妈都说,不少25岁的“男人”也还是个孩子。(我发现,我们中间一个30岁出头还没有孩子的小伙子突然有些坐立不安。)在几位女性朋友看来,换尿布体现了一位男性对他人需求的关注,表明他能跳出个人所需,为周围人着想。
科学研究证明,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交友,能帮青少年获得重要社交技能。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家爱丽丝·施莱格尔对186种前工业时代的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同龄文化与“反社会行为、好斗、攻击”密切相关。如果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一起玩耍、活动,大孩子就能学会照顾他人,小孩子也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拒绝成年:美国年轻一代的自立危机》 作者:[美] 本·萨斯 译者: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