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肖培东老师说明文《苏州园林》教学,深入浅出,教学节奏舒缓温和,在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的同时把课上的轻松、愉快,让学生享受语文,品味语文。这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无不体现着肖老师“浅浅的教语文”的教学理念。浅浅的教语文,不是教浅浅的语文,而是教学朴素,家常,就像肖老师自己所说“充分有效地利用文本,充分有效地机进行实践活动”。
◆关键词:《苏州园林》;说明文;有效教学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摄影集写的序言,之后这篇序言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发表在杂志上,选入教材时编者进行删改,并把题目改为“苏州园林”。《苏州园林》选编进部编版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该单元体定位是说明文的学习,要求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特点。
一、層层深入,走进《苏州园林》
肖老师教学《苏州园林》教学,呈现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体框架上有着清楚明确的逻辑顺序。肖老师把课文教学围绕“标本”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即作者写了什么出发,着重讲解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和装饰特色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第二部分从课文写法结构上分析,《苏州园林》作为说明文的标本在语言、结构、写法上有何特色,这一部分是对作者怎样写的深度剖析。对教学内容的清晰把握展示了肖老师独特的教学设计智慧,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走进苏州园林,更能走进课文《苏州园林》的写作奥秘。
二、以图带文,欣赏《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美仅通过文字来欣赏还不能印刻学生脑海中,肖老师进行直观教学,以图片对比的方式切入文本,共选择了5组10幅图片,每组分别有苏州园林图片和与之相反艺术特色的建筑或园林风景,且苏州园林的图片正对应着课本的第三到六自然段内容,先让学生先判断哪幅图片是苏州园林,之后说明理由。选择这种设计方式是基于学情的分析,授课的学生大部分没有亲自去过苏州园林,分组展示图片不仅让学生看到苏州园林,更在对比中直观发现苏州园林与整齐对称的故宫,规整的圆形喷泉的不同,学生不单单从“苏州园林是什么样子”角度在脑海中构想,也会考虑“苏州园林不是什么样子”。老师的第二个要求:说出理由,实现了由图到文的转化过程,激发多重认知过程,把学生的关注重心转移到文本当中,看图片的时候学生可能凭借之前阅读获得的印象做出回答,但举出具体的理由则需要学生回到文本,从课文当中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对比——回顾文本——寻找信息——图文对应多任务过程。
借助图片,老师设计小导游的语言,让学生进步体会苏州园林的风貌,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三、思维点拨,深挖《苏州园林》
肖老师对《苏州园林》的有效教学,还体现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通过条理有序且严谨的说明文语言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的匠心独运。肖老师让学生以一句话和一个词归纳共同点(在此处肖老师的教学预设是“处处入画”)。与其说是对图片的归纳,不如说是对文本的归纳,大部分学生只注意到了“一幅完美的图画”,没有注意到前面的“务必”和“无论”。肖老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体味重音所在的连词“务必”“无论”“总是”,这些词都强调了不论在哪个地方,即“处处”,可见肖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细心和独到之处,由此可见肖老师是从学生角度去读文本,站在学生立场上预先考虑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思维。
其次,肖老师通过四个讲究讲解作者在段落格式布局上的精妙之处,通过一个问题引出讲究的作用“四个讲究的位置能否被打乱”,学生回答与后文一对对应,肖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一步提问,“后文顺序打乱后四个讲究能换吗”。可见,肖老师利用学生回答问题的生成信息顺势发问,让学生把关注的注意点放在内容的本身,即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提示学生这是按照游览者视野顺序进行的。在讲解结段落的关系时,采取了曲问的方式,没有直接问学生两个部分的关系,而是先让学生读段落中心句,再谈作用。肖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没有着急的把答案抛出来,层层递进地提出引导问题,最后才给学生点出两者关系。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方向导向,即使学生没有回答上来,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也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问题的提问上,肖老师有过这样的描述:“每个问题的提出既要不固化学生的思想,又要能激起学生求新探知的欲望”,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学生不同程度的挑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和对文章逻辑结构的理解力。肖老师以结构图的模式展示了文章整体的结构层次,清楚明了,最终归结到自然之趣,传统文化,审美情趣三大主旨。
在语言品析上,老师关注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一自然段“据说”“或多或少”,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同样是在四个讲究位置,肖老师关注点转移到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可否互换,此处设计体现了语言的搭配严谨,虽然看似并列,但彼此是严丝合缝、不可互换。
肖老师教学不急不躁,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思考,实现了说明文的有效教学,这些既体现他的个人教学魅力,又为其他老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叶.读〈苏州园林〉的三种意识[J].语文建设,201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肖培东.立足提问 浅浅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5).
作者简介
郝苑君(1997—),女,汉族,2020级教育硕士,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