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伦理世俗化的典型——《卡其帕鲁》的汉译及其伦理思想

2021-07-28 03:58

高 颖

[提要]《卡其帕鲁》是在西藏流传甚广的一部九言格律体诗歌,是藏传佛教伦理世俗化的典型代表。全文以11章篇幅从做人、治国、持家三个方面说明处世之道,其出发点是藏传佛教的无常观和业力因果观,其实践路径则是在不同的角色中克制自我的私欲,清醒地觉察和遵循因果发展的规律,善巧地完成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藏传佛教的轮回观、因果观、业力观、善恶观、身心观、修行观等在《卡其帕鲁》中有不同的变形和表现,体现出了藏传佛教思想由简朴到精致、由世俗到胜义、由文化到践行的层级。

《卡其帕鲁》也受到藏学学者的重视。至今为止笔者见到的汉文译介和研究有五种②,其中全文汉译有两种,英译本有一种③。藏文研究成果应该也有很多,但因为视野所限,仅知有两篇硕士论文。仅就其汉文翻译来说,目前两种完整的译文都以九言律诗成文,问永宁、桑杰顿珠的合译偏重意译,符合汉语读者的朗读习惯,但牺牲了一些风俗文化的特色。边巴(笔名为拉萨河畔的密咒士)的翻译偏重直译,更真实地体现了西藏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但某些语句难以理解。笔者感到,汉语的九言表达虽与藏文原文相符,但却略显繁琐,故在多位西藏朋友和专家的指点下尝试以七言格律体翻译,提供一种译本以供批评。

一、译文

卡其帕鲁教言

翁苏地!以前,古印度圣地的佛陀长到十岁大的时候,在全世界尤其是在极乐国土的周围遍布着许多瑞兆以及神通贤圣的圣迹,如果要描述的话需要多生多世的时间才能讲完。简而言之,世尊十岁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以正直之宝藏、戒律之源泉、惭愧之大海、布施之王者这五者为主干,以世间法、业力因果、惭与愧、慈与悲、戒与律等为枝叶的繁茂教法。这些教法如同大海之水化作无数水滴,又讲述成珍珠串般的教言,由卡其帕鲁久写成涌泉般的智慧训诫如下:

教言第一

佛法之源金刚座,

背依法岩不可摧,

前有慈悲智海光。

(在此世界的中心)

无冬无夏无日夜,

冬无寒冷夏无暑。

冬夏长短寒暑地,

日中太阳当空时,

房舍阴影全无踪,

此是中心之标志。

从此更向中心行,

顶礼中心之中心。

藏话称之为佛宝,

我言恭称作考达。

若去天竺之圣地,

先将自心无明除。

恶欲抛到深海底,

嗔恨投入火焰烧。

一心一意念修行,

一念不杂两种意。

爱子准备修法行,

边修边看长见识。

所作所为皆顺利,

所想所需皆满足,

所言所需皆中的。

要至如此之妙地,

三种条件为诀窍。

一者心念清净如明镜,

二要誓言纯净如激流,

三要自重自强如狮子,

此三齐备即可至。

及至圣地之勇士,

如未领悟自所是,

世间轮回终不免,

荒废时日唯余悔,

日日拖延死神至,

那时只能生悔愧。

圣地岩上生枣树,

茎叶枝花瞬时茂,

片片花萼显妙印,

智者智慧无衰损。

诚言奉献中心前,

公函签印无错谬,

要言如同顶上宝。

我及罪业轮回众,

对此佛法之起点,

及以今后希冀地,

连同心智依怙地,

不断感恩遥相望。

慧眼看罢放心底,

心怀慈悲示路径,

启明星处见本尊,

百五二小星言至。

笔所说话笔已知,

字黑语善纸上示,

卡其帕鲁奉诚言。

教言第二

佛法世间各不同,

身体心灵两相异。

心灵奋斗欲进取,

身图享乐贪懒惰。

身体享乐过三日,

心灵受苦无终时。

心乐需用身苦换,

身见过多心苦生,

请听我说身心异。

以金换铜是疯子,

玉璁不分是傻子,

今生来世利不明,

空谈轮回度人生。

一年两年至百年,

最终葬身土石中。

国王端坐金座上,

乞丐藏身破毡下,

无常到来都一样。

香甜美食喉舌间,

轮回苦乐亦如此。

乞丐苦也度一生,

国王乐也终要死。

已故亡灵数不清,

谁知还能活几天。

有人活来有人亡,

来人皆要变故人。

轮回之实无常在,

无常之中无真实。

此生无常无真相,

如同太阳坐西山,

唯有落下不停留,

莫像童心乱纷纭。

智者治心于标的,

通达事理人中雄。

轮回之事无意义,

轮回不是久留地。

客留三日终须行,

最好细细来思量,

若不提前备行囊,

岂能背负客栈行,

拽上主人亦不可。

自作主时自用心,

钥匙托人成悔因。

亡故父母无数计,

遗世儿女无数计。

母亲亡故子不随,

母亲亡故女不跟。

各人时日各人过,

各人心智各人握。

孤身上路之行囊,

预先交到浪子手。

教会宝马行路法,

即可随时上路行。

若要来世享富贵,

先观此生乞士苦。

若要地上吃桃子,

就要地下种桃树,

平时种好安乐因。

佛法根本在控心,

佛法精义利众生。

若要满足自所欲,

只需清酒和白酒。

我执我慢如马鸡,

金银美名都归我,

香甜柔细都归我,

好的美的都归我。

朝圣只觉脚踝疼,

住山只为得好名。

看见气脉也无用,

咒石取食自受苦。

中规中矩之老夫,

胜过多欲佛教徒。

贪婪之人无廉耻,

无耻之人如畜生。

华服美饰饰女身,

仍不配作洛桑妃。

修行佛法不情愿,

如垢中镜明不现,

黄牛拉磨布罩眼,

整日原地忙转圈。

欲望之索若不解,

空说修法也枉然。

翅膀若用丝线缚,

雄鹰无法飞长空。

立誓勤奋需用心,

所对之事皆由心,

此路乃心根本路,

清扫心地不停息。

能否如愿看仔细,

有无美誉看仔细,

有无善行看仔细,

此三齐备尊中尊。

卡其帕鲁说精义,

听与不听随己意,

白纸布满诚实语,

金色汉笔心满足。

教言第三

国王点缀其国土,

若依律法国昌盛。

服从律法事顺心,

法制齐备喜乐多。

大海摇动鱼也动,

国家贫穷王也穷。

属地富足官富足,

无土之官成笑柄。

官民如同医与患,

锥刺除痈敷疮药,

刑罚须以慈心用。

初犯处罚要得当,

再犯处罚加体罚,

三犯心黑可处死,

再多慈悲也无用。

羊羔在时提防狼,

国民安时除恶人。

国王若要想偷懒,

国家动乱也不知。

羊倌贪饮茶与酒,

羊羔定被野狼食。

专事交给专才者,

木匠不知画匠事。

羊倌所喜狼不喜,

重视因果做官长,

莫把羊送入狼口。

与贤达者谋要事,

宝藏需到海底寻。

重义之人可托付,

心如金刚永不变。

贤善之人常随顺,

近朱者赤近墨黑。

保护义士需渐次,

满足功臣之心愿,

莫让能者心失望。

利益吸引阿谀者,

忠贞之人应保护,

美誉传播遍天下。

闲时多交勇将才,

困难当头方可用。

平时充仓满库廪,

天灾人祸作后备。

消灭敌人有两条,

财多将广能取胜。

财少军队不得助,

求援需得财铺路,

财将齐备敌必克,

父母存钱为子女。

听取年长智者言,

长者饱经风与霜。

火烧眉毛之关头,

长者计谋胜壮士。

若要制服眼前敌,

暂结盟友为上策。

要想办法抓根本,

剑拔弩张疯子事。

不敌之时弃武力,

以卵击石切莫为。

丹玛并非格萨尔,

能和则以和为贵。

短兵相接国遭殃,

奇谋妙计制远敌。

先用权谋九十九,

不成才能用兵戈。

不懂此理不如狗,

遇恶狗用棍棒打。

出行之前先探路,

开战之前先下手。

盛怒起时记不得,

想起悔恨自打脸。

遇事平和为根本,

骄慢嗔怒无用处。

智者善于克怒火,

愚人却被牵着走。

事前预见智者行,

事发之时皆可见。

众见吉祥海螺碎,

想要拼合复原难。

敌人低头投降时,

要把怒火埋心底,

莫让败敌再受挫,

提防对方使奸计。

河水淹没城墙中,

只因未筑防水堤。

同情恶人如打善,

养贼等于杀和尚。

养蛇难免被蛇咬,

养狼终把羊儿害。

欺瞒恶狗咬人事,

恶狗主人亦恶人。

扶亲制敌同下手,

唯用柔政被敌欺。

过于粗暴自树敌,

软硬兼施是正道。

巧结亲敌为盟友。

若要国统永流长,

无论亲疏讲公正。

国泰民安放心上,

夜晚恭敬勤修佛,

三业礼敬发誓愿,

亲近三宝诉愿求,

听从星宿主指引。

若要永世保高位,

常记无常念死亡。

卡其帕鲁热情言,

事理妙计如珠串,

敬献三界尊主前,

若论价格值上百。

教言第四

世间高低差别多,

苦乐长短粗细别。

细看无一同样处,

自行知足为最好。

额上纹路擦不掉,

最好顺应其自然。

嘉荣驴子命里苦,

不愿负重能如何。

知足财宝无多少,

国王贪婪如乞丐,

乞丐知足胜国王。

王享美食饥辘辘,

乞丐袋满乐滋滋。

如若不满命定数,

自讨苦吃是必然。

若能知足无贫富,

有命敌财成我财,

无命父财子不得。

石上难有青苗长,

气急败坏有何用。

应当喜爱好父子,

知足身心可安顿。

丢掉恶习与恶规,

意念父子安乐行,

未来清晰如掌纹。

卡其帕鲁真心言,

心上爱子用心听,

自悟之理写在此,

话少滋味营养多。

教言第五

夏天管铁冬管陶,

冬夏都要管舌头。

多吐心事向挚友,

朝友夕敌不少见。

金银托付给他人,

托后再要尚可得。

过多向人诉心声,

有天吃惊手掩口。

多言恶魔囚心底,

舌头嘴巴上好锁,

恶魔逃出会伤人,

于事后悔有何益?

推心置腹越多次,

“莫对人说”越多说。

扁扁舌头管不住,

圆圆脑袋麻烦多。

话不可说偏要说,

说完后悔最差劲。

话未出口自做主,

出口之言要负责。

好话险被听成坏,

善心教育出仇敌。

好坏都以善心待,

可教之敌以恶降。

诚实语出自诚心,

若具诚心是法器。

未来更比现在乐,

今生来世心愿成。

笔述卡其帕鲁意,

白纸黑字写明白,

人死此书留后世,

世人永记我心意。

教言第六

世界之镜可为鉴,

轮回如谷响回声,

所见镜中明晰现,

所行山谷有回应。

善得善来恶得恶,

此是世界轮回律。

若不想让众人骂,

莫说别人严律己。

全部都源于自己,

所做掌中明白现。

他人欢喜己不乐,

善恶之报不错谬。

毒树不会结桃子,

要吃桃子找桃树。

若要得到金银宝,

莫在无明暗处找。

若要他人之尊重,

先敬他人不可少。

自大之人不大气,

由此莫要太骄傲。

慈心相待敌变友,

粗暴过多子成敌。

额纹向上之好人,

齿白笑美得人心,

多行好事多美誉,

解脱路上获善果。

额纹向下之坏人,

行似毒蛇与疯狗,

咬人不分昼与夜,

获恶报来臭名扬。

行善好果好名声,

好年景里得好果。

劣果结在劣枝头,

行恶多灾多骂名。

黄色汉笔说多句,

白色纸上表明了。

汉话译藏已完毕,

卡其帕鲁已满意。

教言第七

处于谦卑常忍让,

此为要领要牢记。

为人着想说美言,

实为办成自己事。

口说好话好办事,

放低身段好办法。

谦卑之人受人喜,

人们真心喜爱他。

吃喝享乐命虚度,

“请来请来”邀请多。

欲望野马要勒紧,

于各方处要节制。

行住坐卧皆有度,

享乐吃苦要适宜。

身着细软入口食,

得中道者最智慧,

此人能遇星宿主。

现未相比远报轻,

欲望无度为其一,

其二自制不用心。

如此之人若共处,

如同引祸入家室。

作业无度致毁灭,

经商无度终破产。

嘴巴无度腚受苦,

欢笑无度终会哭。

轮回左右险峭壁,

坠落摔倒随时有,

行走此路要技巧。

轮回如同牧人骰,

结果如何无定数。

心知利弊行如法,

利益之门善巧开,

弊害之路设法断。

利弊粗细难分时,

克制敌意节恶行。

卡其帕鲁已无度,

无价宝语露纸端,

爱子莫要估错价,

取用其中精华宝。

教言第八

莫吃香来莫穿细,

身口二者与苦系。

胸腹肚量虽然大,

只容食物也不行。

眼腹二者欲无度,

食量自己来把握。

常思腹欲起炉灶,

吃到毒草灶变冷。

若向他人求酒茶,

不如自家菜水香。

若向屠夫祈肉味,

不如吃虱解荤馋。

吃睡驴和牛也会,

如此度日有何乐。

食欲不节如恶狗,

马尸驴尸也啃光。

口腹之欲若不制,

有失名誉之危险。

若要名声美且长,

欲望之手缩袖里。

河鱼死于贪鱼饵,

鼠雀被抓在菜旁。

田鼠饥饿去偷食,

地夹夹脖为食亡。

草原狐狸若无度,

贪吃会被剥头皮。

凶猛幼虎待如子,

长大吃羊让人急。

不敢自诩为智者,

白纸黑字说清晰。

卡其帕鲁即入土,

祝此纸上黑色字,

于世长存献人间,

给人喜乐与吉祥。

教言第九

世事看同见却异,

一种看法又多分。

为人子者变作父,

如此想来太匆匆。

如果不思父子道,

父子失信成仇敌。

世上无人无父母,

父母健在相对少。

半生有来半生无,

父子契约应恪守,

莫以悔恨度时日。

教子知识莫失时。

字乃知识之根本,

学问之王也是字。

儿时识字登金座,

长大识字坐虎皮。

字在佛场乃为镜,

字在法场乃为果。

识字可得智慧通,

不识字如睁眼瞎。

文字弯曲似弯弓,

要义如箭直射中。

知识才是如意宝,

得此宝者无障碍,

由此人人皆求学。

财物有来也有去,

宝贝会丢会被偷,

知识之宝无尽藏。

子年幼时多教授,

莫到年长再学习。

苗木青青易伸直,

老树僵僵易折断。

若与坏人交朋友,

如近毒者被毒害。

坏人如同黑木炭,

热易着火冷易碎。

引其知晓利与弊,

好话坏话齐说到。

行善表扬加奖励,

作恶挨骂又惩戒。

妈妈的嘴若上锁,

子女走进罪祸门。

石头磨光得美玉,

铁块磨光得明镜。

博学多才是爱子,

行为不正赛仇敌。

如此善心善言语,

为人父者放心里。

教言第十

慈爱阿妈听我说,

母亲慈祥恩情多。

幼子阿妈头上坐,

千娇百惯妈给惯。

好喂歹喂妈给喂,

好穿歹穿妈给穿。

小时若被妈惯坏,

长大不被阿妈喜。

逆子杀人自毁多,

或多偷马成逃犯。

阿妈若不止溺爱,

爱子终被阿妈毁。

偷窃之时应责打,

撒谎之时应教训。

偷鸡蛋时若不责,

偷了母鸡又偷马。

莫再只管衣与食,

教子做人与做事。

即使道理教不好,

至少也要教谋生,

这样不会变疯子。

幼狐不会坠原下。

雏鹰坠崖多可怜。

浪子流浪是本命,

富少流浪成仇敌。

若有听者言已尽,

若有观者戏已演。

笔已道尽重要事,

请记心中诸阿妈。

教言十一

阿妈爱子听我言。

汝生如虎豹出林。

儿从母腹出生时,

脐带连母来世间,

只是嗷嗷一团肉。

母乳送口不会吮,

有脚却不会迈步,

有耳却不懂人言。

双眼只能见阿妈,

心思只会念阿妈。

飞虫绕脸不能赶,

灰土进眼不会清。

冷了饿了只会哭,

一哭父母难安寝。

父母睡湿儿睡干,

父母用粗儿用细,

哪像现在这模样。

幼子脐带连父母,

教育子女处世道,

所有一切亲恩赐。

为儿省下口中食,

为儿不顾因与果。

所念所想唯有儿,

所需所爱唯有儿。

父母二人恩难报,

如今衰老儿知否,

恩重如山儿念否。

对此应怀惭愧心,

此处亦是培福地。

上有考达下有亲,

此三恩重无人比。

昼夜听从父母命,

朝夕孝于父母前。

呈给美食用心尝,

奉上美衣用心试,

说柔软语讨亲喜,

顺从尊奉让亲悦。

父母欢心得福报,

父母不悦无后福。

父母在时若不孝,

无时后悔来不及。

后悔只能日转剧,

未来更比现在多。

父母双全的孩儿,

真诚教言记心里。

女是欺骗争吵源,

使诈离间父与子,

如此很快下地狱。

听闻被女欺骗事,

草对露说也能懂。

不论人类或神仙,

女皆魔鬼之化身。

听女谗言终有祸,

放任女人必遭殃。

与魔结交多提防,

与鬼作伴祈上师。

衣服旧了可做新,

没有老婆可娶媳。

唯有双亲无处寻,

媳妇无法换父母。

与此为伴多羞耻,

只能装腔又作势。

不知双亲重于媳,

虽是人身不如狗。

狗疯还能认主人,

人不如狗多可怜,

如同行尸成众敌。

一个恶人毁百人,

应当投入大海底,

铺设邪路坏世间。

一牛偷吃田里苗,

牛群之路因此阻,

此喻劝君断恶行。

爱子切要多学习,

爱子切要心术正。

希望畏惧如冬夏,

解脱之路亮堂堂。

兼有善愿与恶业,

有缘众生行此路。

在此无常深井里,

在此烦恼业障身,

备好行囊出发时,

所求所见禀考达。

行事心知因与果,

做事能分善与恶。

人人口说因果业,

能做到者比金贵。

看到这些懊悔生,

想到这些多忧恼。

今天写的小黑字,

简直疯话连成篇。

此心无明正炽盛,

如同无知却教人,

隐瞒己过揭人短,

小人指点别人错。

恳请上师慈悲我,

让我说到也做到,

色味一致多吉祥。

卡其帕鲁从心海,

掏出宝贝以纸包。

放入世间闹市中,

美丽如同孔雀身,

悦耳如同杜鹃啼,

快乐之声遍四方,

卡其帕鲁教言竟。

二、作者之谜

对于《卡其帕鲁》的作者,现代学术界有各种猜测。现在比较常见的有三种说法。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藏回所作,国外的藏学研究者普遍持有这种观点。澳大利亚的杰夫贝利将《卡其帕鲁》翻译为英文,他走访了在日喀则长期居住并信仰伊斯兰教、说藏语的穆斯林群体,认为其作者就是卡其帕鲁,是一位与六世和七世班禅交往亲密的波斯商人,并且“卡其帕鲁是与七世班禅喇嘛丹白尼玛或者七世班禅喇嘛的老师仲则·洛桑次臣共同完成了《卡其帕鲁》的写作”[6](P.59)。他进一步指出“十二世达赖喇嘛成烈嘉措(1856-1875)注意到这本书籍的广泛影响,对《卡其帕鲁》进行了加工,使之更符合藏传佛教教义”。[6](P.61)他走访了一位居住在日喀则的老年藏回阿布·巴卡尔,他认为其作者是居住在日喀则的伊斯兰信徒“卡其法祖拉居”,“居”是其姓氏的藏文音译,法祖拉是他的名字,他甚至指出了卡其法祖拉居当时居住的地址和去世后的墓地。杰夫贝利进一步在内容、文体、写作手法上对比了《卡其帕鲁》和波斯文学家萨迪的作品《布斯坦》,认为“《布斯坦》与《卡其帕鲁》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比比皆是……基本可以认定《卡其帕鲁》的写作受到波斯诗人萨迪作品的影响,尤其是《布斯坦》。”[6](P.64)

三、《卡其帕鲁》的伦理思想分析

从伦理学内容上看,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讲述本诗歌的缘起。第二章详细讨论了世间法的身见、轮回、因果、贪欲等四个方面,阐明了全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即第三部分,以较长的篇幅讲述为君者如何治国,其中包含有先进的法治思想以及君主自身修养的论述。第四到第八章讲述做人、修身,以在家居士的标准指导如何做成一个合格的人。最后三章则属于家庭伦理,教导为人父母子女者如何完成各自对家庭的责任。

(一)世间伦理的基础

《卡其帕鲁》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有三个:轮回之苦、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这三者构成了其伦理学的理论架构。世间的苦来自轮回,轮回就是苦,苦表现为轮回本身以及轮回中的爱憎取舍和生老病死。在轮回的事相之下掩藏着苦的来源:身见和贪欲。身见就是基于身体而产生的自我感,在佛教中也叫我见,心理学称之为自我。身见的存在将自我与他者区别开来,建立起我与他、我与非我的差异感和分别心。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我的”这个基本范畴,世间的财、色、名、食、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统统放在我的、非我的这两个大口袋里。身见追求无止境的存在和发展,为此不断扩张“我的”的内容,由此而导致贪欲。贪欲指向令自我快乐、满足的事物,不断地追求、获得这些事物只能暂时满足贪欲,带来短暂的快乐,并使贪欲加剧而更难以获得满足。也就是说,贪欲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同时意味着进一步的苦。

因果报应是世间不变的规律。《卡其帕鲁》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因果规律的重要特点:自作自受和因果同类。作者主要从“自利”的角度说明知晓因果的重要性。人的行为有善有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结果并不是对他人他物的直接行为结果,而是对行为者个人的影响,这些影响直接决定了人的身心健康、幸福和痛苦以及贫贱和富裕。简单地说,因果法则就是善行得善果、恶行得恶果的因果报应,人对他人的行为必将会反作用于自己身上,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果性质不会错乱。若要得到善果必须种下善因,若要获得成就必须亲力亲为。相信因果报应是做人的基础,只有相信行善得善、行恶得恶的因果规律,人才可能多做善行少做恶业。很明显,这种因果观念是藏传佛教因果观念在民间的扩展和应用。

人生之苦是每个人不可逃避的命运,因果报应是命运形成的机制和原因,修行解脱则是通过在言行中落实因果信仰以改善命运的过程。相信因果并按照因果法则来行为是世俗伦理的基础,也是修行解脱的第一步,就好像要在独自长途跋涉之前布施,为的是能够在旅途中化险为夷。修行的出发点是一颗准备好的心,让这颗心有坚定的信仰、纯净的誓言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而修行的目的则是不断地创造美好的来生,直到解脱。也就是说,修行的结果有三个方面:一是现世健康乐观的心态、美好的名誉,二是美好的来生,三是经过漫长的来世所达到的解脱。《卡其帕鲁》认为人的存在和生活最终是苦的,快乐只是暂时的。现世的一切都是过去因所得的果报,所谓命运也就是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为了获得更好的命运和自由快乐的心境,人必须深信因果多做善行。人的最高价值就是在因果规律的框架中进行修行,唯有修行是人世的福祉,唯有修行才能超越有缺憾的现实,塑造更加美好的来世,最终获得永恒解脱的至上善果。

(二)先进的治国思想

(三)修身观

(四)家庭伦理

四、《卡其帕鲁》伦理观与藏传佛教思想的关系

在身心关系上,《卡其帕鲁》的身心观与藏传佛教“身心不二、心气不二”的观点不同。文章认为身心分立,心为主,身为客,应当以心用身,而不应当被身统治心。身与心的特征和追求不同,心灵是灵动的、进取的、能动的;身体则是懒惰的、贪图享受的、不求改变的。如果心灵认同于身体的感受和意图,就会被身体所拖累,坠入轮回之中。心灵必须掌握对身体的主动权,必须脱离身体有更高的追求和动力。世人所看到的人与人的差别,即使像国王和乞丐那样巨大,也多半是身体上的、表相上的差别,他们有不同的吃穿受用,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姿势等等。这些差别都是表面的,虚假的。世人看不到的心灵的差别则是深刻的,真实的。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心灵是否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尺度在于是否能够脱离和驾驭身体,以及是否能够脱离和驾驭轮回。身体是心灵的外在寓所,轮回则是身体的外在寓所。世间无常,轮回不止,身体深陷于轮回中必然也会拖拽着心灵深陷其中。而心灵并不囿于身体,它往往有能够驾驭身体的力量和超越轮回的需求。一旦心灵走上了正确的方向,就不会仅仅局限在一个身体之中,通过修行,它最终要脱离身体超越轮回。可以说,世上的善都指向于对身体和轮回的超越,利用此生此身,修炼心灵的智慧,摆脱轮回和肉体的拖拽,才是最大的善行。由身心分立而产生的矛盾力量体现为由身见产生的贪欲和由信仰产生的律己。世俗生活中的善也必须是合于佛法的。佛法的价值取向是约束自我、利益他人,这在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的表现。而要做到这点,必须知晓因果、节制贪欲。因果的法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是世界运行的终极法则。

由上可见在《卡其帕鲁》所反映的西藏世俗伦理中,佛法占据了重要的核心位置。一方面,其世俗伦理的基本结构和取向都来自佛教的伦理观,生动丰富的体现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和戒律思想,尤其是止戒的方面。另一方面,世俗伦理向宗教的出世伦理靠拢与亲近,在家人以因果、轮回为基本信念,以修心律己为美德,以享乐浮夸为耻辱,忌饮酒作乐,慎沉溺于五欲,这些都来自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一种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即《卡其帕鲁》的一些重要观点如身心观、出离观、女性观等与佛教正统的观点不同,有一些佛教的观点如平等观和慈悲观等,在《卡其帕鲁》中并未得到透彻的贯彻,夹杂进了许多权谋技巧,还有一些佛教的深层智慧如缘起性空、中观见、如来藏思想等在文中没得到体现。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佛教教理的角度看,能够将复杂多样的观点容纳进佛法之中,正是其圆融无碍的智慧、无条件的慈悲的表现。从佛教传播的角度看,这说明佛法教理流行于世俗有了适应性的改变,这些改变使得佛教融汇于藏地文化,更加符合民众心理,更容易被理解和应用,从而在民众中获得了更多的流传。这些转变也使佛法教理出现了层次性,在胜义谛、世俗谛之外,都包裹上了文化性的外衣。虽然这些文化性的思想在严格的立场上已经不再属于佛教见地,而变成了相似佛见或世俗佛见,也无法用于指导正确的佛法修行,却为信众铺设了平和安定、止恶向善的生活道路。表明了人在佛教发展传播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文化发展融合孕育着无限的可能。这种现象在佛教的发展中屡见不鲜,正是这种适应性的改变,促成了佛法世俗化的转变,也维持了其生命力和适应性。正如班班多杰教授所说“整个藏传佛教的发展轨迹以及哲学转向都集中表现在‘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之间的互动到有机融合。”[9](P.315)佛教思想形成了一个由简朴到精致、由世俗到胜义、由文化到践行的层级,使得信徒可以从外围逐步进入核心。

注释:

①问永宁、桑杰顿珠所著《〈卡其帕鲁〉及其汉译的价值》一文记载了一则在西藏流传很广的故事:一位西藏伊斯兰教阿訇和一位藏传佛教僧人比法,他们被关在山上的空房子里,房子的门窗出路都被砌严,二人无吃无喝。到第三天,藏传佛教的僧人穿墙而出,阿訇却丝毫没办法,于是甘心认输,写下了这部训诫诗,表示完全接受了藏传佛教的教义。这则故事虽然无从考证,但它可以表明《卡其帕鲁》所讲述的完全依据了藏传佛教的伦理观,是藏传佛教伦理观的世俗化体现。

②除了本文前后所列出的文献,1975年3月《中央民族学院学报》上刊登的署名为“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七一级藏四班工农兵学员”所著的《〈卡切帕鲁训诫〉选批》一文是最早的译介性文章。

③即Geoff Bailey & Pema Gyatso翻译出版的KhachePhalu’s Book of Advice,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