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

2021-07-28 04:12李吉和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领域

钟 源 李吉和

[提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已成为当前多学科关注的热点领域。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高水平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文献计量工具SATI与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微词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演化路径及热点领域进行分析。其中主要从刊发期刊、文献时间分布、学科领域变化、主题变迁四个方面探寻演化路径,并发现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要集中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意识本体研究、铸牢路径研究与实践落实研究四大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切实“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巨大的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了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了充分了解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轨迹,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入手,借用可视化软件等技术手段,在充分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研究概貌,分析该领域研究的演化轨迹与研究热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检索结果能够全面覆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兼顾查全率与查准率,本文选取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检索词,检索文献题目、摘要或关键词中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文成果,具体检索式为TK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18日,得到检索结果651条。经过对651条检索成果逐一核查,最后得到有效数据637条,为本文的研究基础数据。

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是目前揭示某一领域研究概貌,梳理研究演化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热点的常用方法之一[2]。本文利用文献计量软件SATI3.2进行定量统计,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5.7.R5W、微词云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前期获取的637条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尝试清晰直观地揭示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研究概况、演化历程与热点前沿。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演化路径

(一)出版期刊分布

了解某研究领域的出版期刊分布,能够确定该领域的学科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学科对该选题的关注程度,并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637篇文献共分布在133种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期刊上,占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总数的17%。表2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中载文量大于等于7篇的期刊。

表2 年度学科领域分布表(频次≥2)

由表1可见,载文量超过7篇的期刊共有23种,共发文444篇,占总发文量的69.7%。结合总被引频次,《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期刊;从期刊所属的学科来看,按照CSSCI学科分类标准,23种期刊中,16种期刊属于民族学与文化学科领域,3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剩余的为高校学报与综合社科。由此可见,民族学与文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关注程度较高,再结合23种期刊的载文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成果主要来自于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是该学科的研究热点。

表1 主要刊发期刊分析表(载文量≥7)

(二)文献时间分布

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某研究领域的发展阶段,了解研究的演化进程与趋势[3]。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最早在篇名关键词摘要中出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文为2011年发表在《贵州民族研究》的题名为《抗战时期的现代国家观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础》的文章,该文章主要介绍了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观念的成熟及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4]。在民族学领域出现最早的文章是2017年发表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视域下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新疆为例》,该文着重介绍了通过教育培养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凝聚力的路径[5]。如图1所示,2017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转折点,之前论文数量缓慢增长,2017年后论文快速增长,时间持续至今。在民族学领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论文也呈现增长趋势,与整体研究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尚未出现快速增长。由此可以推断,民族学领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其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图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数量时间分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研究萌芽阶段(2011-2013年)。该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被极少数的学者关注,论文成果零星出现,时有时无。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不同历史时期及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与贡献,此阶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萌芽阶段;2.起步研究阶段(2014-2016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进入了更多学科领域学者的视野,发文量开始稳定增长,增长速度较为平缓,学界的研究焦点主要聚焦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民族团结工作等进行相关研究。此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开始进入起步阶段;3.爆发增长阶段(2017—至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备受关注,学术成果急速增长,各学科研究成果突增,年增长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迎来小高潮。

(三)学科领域变化

CNKI为所收录的每一篇文献都标注了所属的学科领域,其收录的每一篇文献都属于至少一个学科类别。以CNKI学科分类为节点,经过统计发现,637篇文献共分布在中国知网168个学科类别中的46个,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涉及较多学科领域(发文量≥9)如下图所示:

图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学科分布图

如图所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学科分布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是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最多的学科领域,是该研究领域的绝对阵地,属于第一梯队学科;其次是高等教育、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民族学、文化、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第二梯队学科;在中国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文学、宗教等领域也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研究成果,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第三梯队学科。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从传统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逐渐向人文学科、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渗透,凸显较强的学科交叉性。

为了便于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科领域变迁过程,展示学科扩展与融合的过程,学科领域变迁尤为重要。如图3所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逐渐增多、日益丰富,各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越来越强。各学科围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问题,通力合作,互学互鉴,在交叉融合中突破理论和创新实践。

图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科领域变迁图

具体来说,2011年-2013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皆为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研究内容皆为中国近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特定历史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与贡献,涉及学科单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研究领域开始受到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作为一个交叉学科逐渐成形。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开始尝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尤其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领域开始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第一学科领域;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该研究迅速从政治、公共管理、教育等领域向民族、文化、宗教、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扩展,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态势。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已经相当明确,各学科通力合作,共同聚力这一研究领域,使得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与深入。为了进一步细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科领域的变迁与扩展过程,依据频次,年度学科领域分布统计如下:

如表2所示,2011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到2014年,扩展为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文化、中国语言文字三个领域方向。2015年教育学、政治学成为新的研究领域。2016年,中国共产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出现,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2017年,民族学登场,开始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并在之后对该领域保持了较高的关注程度。2018年,与民族学同为人文学科的宗教学也出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2019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迅速向社会学及统计学、法理法史、音乐舞蹈、新闻与传媒、体育等多个学科领域方向扩展,成为新增方向最多的一年。2020年,在保持着继续向多个领域扩展的基础上,研究内容与方向进一步细化,如中国民族与地方志、政党及群众组织等。截止到2021年3月,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与方向,持续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

(四)主题变迁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成果主题的直接表达,也是论文的高度提炼。因此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能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主题分布,发现该研究领域的主题变迁过程。[6]。运用SATI对前期收集的论文关键词进行统计,发现共有1392个关键词。并进行高频关键词统计,具体如图4所示。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中涉及的关键词虽然数量多,但是分布较为分散,词频≥10的关键词仅有23个。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也是该领域跨学科交叉特性的再次体现。

图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高频关键词(词频≥10)

如图4所示,在高频关键词当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揭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工作、民族认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教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则主要反映出研究的重要应用领域,中华民族、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中华文化、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基础与分析对象,新时代、多元一体则是对研究背景与前提的限定。为了清晰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主题变迁与演化过程,运用Citespace制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题路径图,具体如下:

由图5可以看出,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内容不断细化与丰富,并催生出新的分支。2011-2013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民主政治、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国家”为这一阶段的高频主题词,这一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未明确,大都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来解读和研究重大历史时期与事件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与贡献;2014-2016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民族团结、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共同体意识、民族事务治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等成为这一阶段的高频主题词,2017年至今,该领域主题词进一步扩展与细化,“习近平、文化认同、新时代、民族工作、五个认同、民族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等是这一阶段的重点研究主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进入了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民族工作的热点,尤其是民族院校及大学生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路径。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题变迁与演化过程,2011-2021.03的年度高频关键词(表3)统计如下:

图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题路径图

表3 年度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从表3中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不断扩展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2011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抗战时期以及建国以来的辛亥革命历史纪念活动中得到不断强化,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为现代国家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2014年,研究主要集中于增强民族认同,创新中华文化身份,讨论民族认同与文化身份认同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2015年,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培育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增强国家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加强公民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教育是本年着重关注的问题。如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次被单独列为研究课题;2016年,如何通过民族事务治理培育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这一年的研究重点,认为正确认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增进文化认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7];2017年,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是稳固多元一体格局及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团结稳定的重要选择;2018年,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民族院校、交往交流交融、“五个认同”成为了年度高关注主题;2019年,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铸牢进入了更多学者的研究范畴,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尤为重要;2020年,高校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国家、民族认同仍然是此年的研究重点,延续了前一年的研究热度;2021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作用成为了新的关注热点,以关键词聚类为代表的可视化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新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文献分布曲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演化路径如下:

图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演化路径

如上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演化路径可描绘为:2011-2013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皆来自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学科领域单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未被作为明确的研究对象,而是作为研究视角,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及历史事件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与贡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被确立,以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教育学领域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开始积极探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共同体开始形成,该研究领域进入起步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过“构建”与“培育”两个阶段的研究,“铸牢”成为这一阶段的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深化繁衍出包括民族学、社会学、宗教等分支领域,该研究领域进入爆发研究阶段。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展现一段时间内研究文献集中反映出的热点词汇,能够体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采用关键词作为聚类标识,以具体化的名词短语标识各聚类,以便客观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热点,结合每个聚类内的具体文献内容分析,确定研究热点问题[8]。利用CiteSpace绘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并进行自动聚类,共产生36个关键词共现聚类,其中较大的聚类共有9个,具体见图7。

图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

如图所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九大聚类分别是:#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中华民族、#2中华民族共同体、#3民族工作、#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少数民族、#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人类命运共同体、#8实践路径。限于篇幅,本文选取前四大聚类的研究热点进行具体分析,各聚类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四大热点领域

(一)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本质内涵、价值意蕴、依据与机理、理论来源与历史脉络等基本问题尚未形成共识,此类基本理论问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焦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是一种心理过程或意识、一种民族观、一种国家(集体)认同[9]。具体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互动交往的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实体的能动反映,既包括认知归属、情感依附与行为取向三个维度,也包含身份认同意识、文化认同意识以及国家认同意识三个层面[10]。在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端于“天下观”,再造于“民族主义”,充实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1],经历了从天下观场域中的“华夷一统观”向近代民族国家场域中的“中华民族观”,继而向新时代和全球化场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转型与跃升[12]。其中“天下观”赋予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思想,“民族主义”带来了“国族一体”的政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确立了“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合力造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渊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巩固族际关系与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意蕴[9-10]。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体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体本体的反映,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中华民族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内涵与价值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及中华民族建设路径。如何对“中华民族”概念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如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建设,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13],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关键所在。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中华民族所蕴含的基本特征及内涵在保留基本事实的情况下,不断得到修正与丰富。“中华民族”的提出到广泛接受经历了从汉族到中国多民族结合而成,再到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过程。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期下的“中华民族”比作“石榴籽”,为“中华民族”赋予了时代特色,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14],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理论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主要表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体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加强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5]。中华民族的建设,一方面要包容文化和内涵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要认同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实现国家层面的一体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基于政治、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讲文化认同之外,还要讲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既包括国家认同,也包括利益认同与命运认同[16]。

(三)构建、培育、铸牢路径研究

如何构建、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该领域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两个方向:1.宏观理论路径。不少学者从宏观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培育、铸牢的路径。邓斯雨、杜仕菊从关系理性的视角入手,认为可通过创造各民族共享物质田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种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7]。管健、方航从心理学视角入手,建议从培育共同体意识,浸润民族文化交融;扩大各族交往,提升接触质量,推进跨民族友谊;促进交叉分类,凸显公民身份;涵化共同体记忆基础,增强共同体文化内涵;促进民族地区志智双扶,推进共同体经济繁荣五个方面入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龙柏林、李秋梅则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红色记忆的润化,遵循塑造红色记忆符号、编写红色记忆代码、操演红色记忆仪式的机制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此外,不断创新民族政策[20]、宪政制度和法律规范[21]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路径;2.微观具体路径。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特征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提出学前及小学教育阶段应该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初中教育阶段强化共同体认知、激发共同体情感,高中及中专教育阶段树立价值理性、增强共同体认同,大学教育阶段应该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22]。胡俊修、李美佳通过研究建国以来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认为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23]。程东亚、杨金香认为在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中开发相关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与教师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4]。

(四)理论落实与实践推进研究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落实与实践推进优秀案例层出不穷,成为该领域重点关注研究的主题之一。拉萨市在充分调研该市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人口分布、职业分布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市场引导、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具体措施,积极构建民族深度互嵌社会结构,增强民族凝聚力,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5]。昌都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指南的指导下,开展“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昌都解放纪念日”及“昌都市教育系统2020年藏汉书法大赛评选活动”等文化活动,民族团结进寺庙、进校园,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等具体实践,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落地[26]。新时代贵州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在政策制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并取得突出成效[27]。在抗击新冠病毒这一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中,各民族紧密团结,“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集中践行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8]。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领域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领域·对峙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