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人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随着中外交流增加,自媒体时代的中国形象愈发多元,而此前研究对此则关注不足。立场中立、内容现代、视角异域、熟悉中国的来华留学生,在非官方媒体上传播了青年网民接受的现代中国形象。本文选择在国际社交媒体中较有影响力的YouTube,观察并总结了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形象传播的特征,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假设如下:第一,留学生在国际社交媒体上的中国形象有传者和话题的分异;第二,不同传者的传播内容、传播受众、情感倾向、客观效果不一样;第三,不同话题的传播内容、情感倾向、客观效果不一样。
研究过程分为五步:第一,用Python在YouTube上爬取数据600条,对其去噪声;第二,观察得,意见领袖与普通传者区别明显,用rost对两类传者的文本分别词频统计;第三,用Python的lda对两类文本主题建模,机器算得意见领袖5个话题,普通传者3个话题,人工合并后结果如表;第四,人工根据机器获得话题进行具体文本编码,并信度检验;第五,用python对不同话题编码文本进行情感分析,人工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普通留学生讨论话题及关键词关键词话题受众Topic1 学习,中国,理由,大学,学院,历史,问答,留学,中文,普通话介绍中国大学 潜在留学生Topic2 留学,中国,奖学金,签证,元,国际,国外,免费,项目,学介绍中国学费Topic3 学习,问题,贴士,建议,中文,签证,国际,奖学金,第一次,日常交流日常学习生活已来华留学生普通留学生讨论话题及关键词关键词话题Topic1 语,中国,中文,学习,学,英国人,年,英语,难,汉语 汉语文化学习Topic2 语,中文,考试,老外,疯,英国人,歪果仁,难,文化,学校Topic3吃,喜欢,爱,中国,明星,语,英国,鸡,荣耀,黑娱乐与生活Topic4中国,手机,购物,双11,网,爱豆,沉迷,爱,外卖Topic5 中国,测评,吃,体验,中文,vs,外国,语,辣,中外饮食
其中爬取数据部分,在2021年1月20日和4月20日,在YouTube视频搜索栏分别用6个关键词“study in china”“study in Chinese university”“study abroad in china”“udy in china老外”“study in china外国人”“study in china留学生”搜索,分别爬取400条视频简介、标题,共4800条。保证YouTube侧栏同类视频的人工智能推荐的在华留学生视频均已爬取。选择其中观看数超过5000次的视频,再通过去重、删去无效视频,获得有效文本600条视频简介、标题。对所得视频均按序爬取5条评论。
用nltk进行文本去噪声,用“结巴分词”进行文本分词,用lda进行主题建模,用根据文本补充后的知网hownet情感词典进行情感分析。
大v从语言上突出“汉语难”,从表演上突出“学习窘”,表现出其“学习后进者”的形象。关键词中唯一表示情态词是“难”。大v在标题中也极力突出“难”。标题中“虐到怀疑人生”“被征服”“被欺负”“被支配”都是表现弱势一方在强势一方前受压迫、受控制的情势,“挑战”表现弱势方对强势方的抗争,“被搞懵”“带跑偏”是表现一者被另一者引导的情态。以上表受控的词语共10条,占样本的40%。而直接表现汉语的难的标题如“最难学”“wtf难哭”“无法翻译”“中文最难so hard”“见鬼发音”,占20%。在标题中表被动的句式占30%。
大v在本话题视频中变换多样的场景表现窘态,如表现外国人在小学课堂念课文的抓耳挠腮,翻译《出师表》的错误百出,访谈中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喜爱、叹服。
受众的民族自豪感获得迎合和满足。网民在评论区中基于语言本能即可得到交流中的优势地位,被赋予点评他人学习的权力与优越感。高频评论“最喜欢外国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幸好我是中国人,心疼法国人”中优越感表现明显。这也可解释大v的传播文本中情感消极(得分-25)而受众评论中情感积极(得分108)。
本话题中反映出大v对现代中国了解广泛、紧追潮流、涉及深入,表现出其出色的“中国观察家”角色。
了解广泛。人工编码51个视频文本讨论的当代社会的文化符号超过202个。关键词涵盖了包括游戏(“吃鸡”“王者荣耀”),购物(“双11”“外卖”),娱乐明星(“爱豆”“明星”),通信工具(手机)等娱乐生活的多方面。
紧追潮流。根据大v的发布视频的时间,与所围绕话题的火爆时间(通过“百度指数”的网民搜索明显攀升的时间)进行比对,存在蹭热点现象的文本占39.2%。如《自从这群歪果仁在中国答题赢钱以后》发布于2018年1月18日,表演了2018年1月3日-2月的热点“直播答题”。
涉及深入。大v挖掘了一些外宣少见但中国特色浓、海外辨识度高的文化现象和符号。其中如中式休闲提到的泡脚、按摩、喝热水,饮食中提到的大白兔奶糖、辣条。
客观效果上,本话题以年轻人的视角完成对现代中国的全景描述。区别于政府媒体宣传的国家成就和灿烂文化,外国媒体关注的国际关系和社会问题,在以年轻人为主要发声者和受众的自媒体时代,属于年轻人生活的现代中国由留学生大v传到了世界。
而受众则对他者的“中国”印象的好奇和共鸣感获得了满足。
本话题中大v选择了测评类节目形式,在关键词中出现“测评”“体验”“vs”“什么”等。测评类节目特点为现场实验多个产品,直观表现用后反应,对比评价。大v对比各国各省饮食,并选择争议大的食品如老干妈、辣条、广东蝎子,以“异域体验者”的角色,表现出介入全新饮食文化的夸张的不适或赞叹,点评反差,制造戏剧冲突。
客观效果上,因争议性内容多为中国饮食易被抹黑误解的内容,相对客观地表达在海外受众中为负面形象的产生打了预防针。
受众对戏剧冲突的节目满意度高,评论积极情感(得分52)表明其很受欢迎。
前两个话题所涉上表关键词包括来华学习理由(“问答”“理由”)、学费(“奖学金”“免费”“元”)、留学相关活动(“留学”“签证”)等,都是围绕向尚未来华但有意来华的外国人(命名为“潜在留学生”,表内称“潜留”)介绍了来华学习的经验。而“问答建议”的关键词围绕生活分享(“第一次”“日常”)、学习(“学习”“问题”“中文”),是对已在华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流。
普通留学生主观上属于自发性传播,极少使用自媒体技巧。拍摄生活化,没有摄影、剪辑、配乐、字幕。标题文本直接朴实,大量信息隐藏在视频里。面对极为局限的受众,传者没有在选题、视频制作上做出变化,没有开拓传播渠道。
客观上,对潜在留学生经验分享客观上解决了“中国高校失语”“来华考量因素失察”的“两失现象”。
失语现象是指当前中国高校在招生宣传上忽视twitter、YouTube等国际社交平台,停留于官方主页、实地招生、中介宣传。Hobsons的2017年国际学生调查报告显示,社交媒体与国际学生择校紧密,83%的潜在留学生使用社交渠道来研究大学[1]。海外高校则多在大型社交媒体平台上在线互动问答、宣传精良视频[2]。而国内的其他媒体如新华社、cctv、湖南卫视无不把国际网络平台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3]。
失察现象是指高校对潜在留学生的来华动机和需求了解不多。在留学生未入中国高校前,这些“潜在客户”的需求调查成本高,操作难,此前鲜有完成[4]。
普通留学生填补了中国多数高校失语,如《Top 5 Reasons to Study in China | Life in Tsinghua》等招生信息视频在YouTube上火爆。反之,高校通过社交媒体考查高点击量的留学考量因素,问答建议《WHY STUDENTS STUDY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中提到了钱和语言最重要,《Reasons To Study In China》中提到来华留学体验异域文化的独特价值。
受众了解信息的工具性需求明显,且被满足后情感积极(得分40)。
以下是对各话题内容的总结。
话题名 传者 节目表现 传者形象 满足受众需求 主要受众 客观效果汉语文化学习 大v 汉语难,学习窘后进者民族自豪感 中国年轻网民学习反映汉语文化与学习过程娱乐与生活 大v了解中国广泛、深远、潮流中国观察家对他者观察中国的好奇心和共鸣感中国年轻网民填补流行现代的中国形象空白
续表
留学生在国际社交媒体上的中国形象传播是一种非官方媒体上的主流文化表达,即在官方媒体掌控不足的国际社交媒体向世界展现流行现代的中国形象。
第一,中国网民国际网络参与度增强是群众基础,使其可以产生迎合自己的意见领袖;
第二,中国网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是心态基础,使其偏好赞赏本国的意见领袖;
第三,留学生逐利趋势增强是传者动力,使其迎合受众网民发表意见;
第四,自媒体时代个体交流增强是媒介环境,使普通留学生也有渠道发声澄清此前失语的高校形象。
社交媒体作为青年网民虚拟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择校就学、交流生活的重要信息环境。社交媒体的主要受众与传者为青年人,决定了社交媒体中宣传的中国形象有别于官媒,呈现出流行现代、活力多元的“青年中国”。
留学生大v是指在留学生的中国形象传播的范畴下,在YouTube上较多高点击量视频的留学生自媒体意见领袖。他们在华留学,有较强自媒体能力,谙熟中国文化、网民心理。他们呈现出“异域体验者”的新奇,“学习后进者”的叹服、“中国观察家”的共鸣,塑造自己“中华弟子”形象。政府应扶持优秀留学生进一步内容创业,监控其三俗内容,营造一批高素质、正能量的留学生外宣队伍。
利用社交媒体上与招生对象直面互动,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传播信息,提高办学针对性,在互动中调整办学策略、宣传策略、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