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丛
摘 要:加减乘除运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将运算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数学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出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计算能力;提升策略
在小学阶段打好计算的基础,需要教师和学生都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作者根据自身以及观察的经验,给出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情境,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会学得更加容易。所以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之后教师教学也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可以创设情境,在情境中给出问题,然后学生作答。学生在情境里计算,会产生更多求知的欲望,会更加认真地去动脑思考,慢慢的计算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小学生的情境创设最好还是选择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买文具,小学生对这一情境更加熟悉,小红到文具店买文具,文具的价格为:笔记本的价格为1元1本,钢笔的价格为笔记本的3倍,尺子的价格为钢笔和笔记本价格之和的一半,小红有50元,买了5本笔记本,2支笔,请问小红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把尺子?
文具购买是小学生经常经历的事情,所以对于这种情境小学生更加熟悉,遇到自己经历过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进入情境问题中,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思考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积极引导,最后得出结论能满足学生的思考,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培养了爱计算的好习惯。
二、传授学生计算技巧
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思考的学科,因为数学的思维方式很灵活,所以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思维方式也必须是多变的。在数学中的一道计算题,一般都会有很多种解法,教师需要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列出解决这道题的几种方法,并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在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找到一题中的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的灵活性。教师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更加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年级越高,教授的计算方法就更多,很多题目往往是将新学的和以前学的结合起来成为一道计算题,学生不仅要掌握新学的知识,还需要记得以前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计算的方法如果掌握了是不容易忘记的。在多位数相乘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技巧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如5和任何数相乘尾数都是5或0,在计算时看到这个就可以基本确定尾数。在计算时,看到有5的话也要优先和5计算,在计算35×99=?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例子,找到其中的规律,可以发现35×99=35×100-35×1,这两个式子相等,并且后面一个明显比前面一个好算,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计算带来的乐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为学生后续学习数学计算奠定基础。
三、突出运算定律的作用,让学生养成主动运用运算律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进行数学运算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师需要将大量的运算定律教授给学生,给学生的计算过程提供方便,同时学生在掌握运算定律之后,还会极大程度上提高其解题速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内容,便于解决问题。如讲解0.5×1.25×1.6这一题时,教师应通过利用结合律对原来的公式进行拆分重组,使原来的公式变成(0.5×2)×(1.25×0.8),就能够很容易地得到答案为1。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上课前总结一些与运算定律相关的题目,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教学,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每个运算定律的特征,还可以让其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经验,进而达到简化计算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其计算能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喜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小学阶段进行合理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陈霭琴.浅谈如何全面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1):101,103.
[2]钟华.浅谈在小学教學中应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新课程(上),2018(1):186-187.
[3]叶少珊.计算能力,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小学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