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超
摘 要: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采取“问题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思维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导学;课堂教学
“问题导学”是一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在这一模式下,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学生通过看书找到的,也不是教师讲解记住的,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的,教学效果自然比较理想。现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探讨。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氛围能够使师生心情愉悦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心理共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有许多,问题是诸多方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能够将学生带入“不愤不启”的良好状态中,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进入新课学习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技巧,抓住关键词语设计,因为这些词语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学习思路。
例如,导入《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题眼“英雄”设计如下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你心中的英雄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唤起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说出许多个性化的见解,如“助人为乐”“勇敢”“坚强”“视死如归”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把雨来叫做‘小英雄呢?他做了哪些‘英雄事?”这样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建构有关英雄的话题,在多元的交流中紧紧围绕“英雄”这一词语辐射教学全程的主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为实施新课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适时发问,突破重难点
“问题导学”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个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赏识,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课文中的“问题”因素,把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从而适时发问,促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深入文本中,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课堂功效。
例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很少有人亲眼看见过海上日出的景象,缺乏表象积累,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因而教学时教师适时发问,以问题指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上課初始,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悟。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海上日出的情境,使思维与画面结合起来,适时发问:“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借助问题使朗读与想象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自读课文的欲望,在自读过程中静思、理解,理清主要描写的情境是初读感知的过程,并抓住重点段落(2到5自然段)和主要时段(天气晴朗和有云)展开深度思考。这样经过教师的适时发问,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感受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简洁、明快。
三、及时追问,升华主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寓意深刻的文本,小学生由于认知的不足,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容易流于表层。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并根据学生的理解及时追问,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使他们获得相对全面的理解。
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利用对比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的写作特点,体会文本的深层次含义,教师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以问题切入,发问:“巨人的花园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很快做出回答,教师继续追问:“他回来后,花园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巨人为什么禁止孩子们在花园玩耍?孩子们被训斥离开后,为什么花园不再美丽?最终,巨人做出了什么改变?”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会有意识地将花园的景象做出前后对比,而花园前后的变化间接地反映了巨人思想的变化,由此归纳出文本主题: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从而升华主题。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学文还是学理,都要学好语文。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加强对问题导学模式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实现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再燕.浅谈小学语文问题导学模式的应用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6):91-92.
[2]张铭月.巧用“问题导学”,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性[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