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丽
摘 要: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与协作学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习群体,它将参加某一学习活动的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着手构建学习共同体对学生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法、分析法重点就小学生体育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展开探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学习者之间人人平等,群体之间没有明显的领导者,没有主次的分工,每一个学习个体在群体学习时都被充分地尊重,不同角色是在群体里具体学习的情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不同角色也是不固定的,它是随着一轮的学习结束,各种角色也自然消失。从性质上讲就是一种课堂文化生态协同的教育变革。下面结合实际,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共同体建构问题做具体分析。
一、小学生体育学习共同体建构原则
(一)协作性原则
在建构小学生体育学习共同体时,协作性是一项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在建构体育学习共同体时,重点是让学生合作共同学习,让学生在一个共同体中相互探讨、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因此在建构共同体时教师要把握协作性[2]。
(二)共享性原则
学生之间的学习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思想观点共享是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可以说学习共同体就是在共享与协作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建构小学生体育学习共同体时教师也要把握共享性原则。体育教师要科学筛选资源,合理布置任务,使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协作与交流。
(三)开放性原则
学习共同体应当是向外开放的,是能够发展壮大的。如果将学习共同体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该系统的结构便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能够将系统外的一些思想、资源、人员等吸引进来。在建构小学生体育学习共同体时,教师同样需把握这一要点。
二、小学生体育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一)以体育任务与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建构共同体
在刚开始建构小学生体育学习共同体时,小学生因为对这一概念缺少认知,并且自身的体育运动水平不是很高,协作共享意识同样比较淡薄。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在各类体育活动中建立联系、加强合作,共同朝着学习共同体努力。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先通过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基本的运动知识与运动方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多与其他同学交谈、搭配,协作完成体育任务。
(二)发挥体育教师与体委组织作用建构共同体
在完成初步的工作后,小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發展,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等有了些许增强。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应调整学习共同体建构方案,设计新的体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促进学习共同体不断完善。具体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与班级体育委员、小组长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与对抗比赛,让学生在竞技、对抗以及合作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也让这个学习共同体更加坚固。此外,在引导学生建构学习共同体时,教师要做到有目标、有策略,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以及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情况对体育活动内容、形式,体育比赛的项目、频次等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理想,让学习共同体建构目标更快地实现。如教师可在体育活动中融入与体育安全、身体保健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个人的保健知识,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体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三)调动学生主体性建构体育学习共同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学习哪种知识,只有具备主观能动性,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最终的学习效果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水平。因此,在建构小学生体育学习共同体时,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激励来促使学生自发地形成学习组织,让学生自主构建坚固的学习共同体。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着手建构体育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效率,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合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等的发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共同体的特征特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任务,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起体育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余琴琴.家校合作视域下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3):132-133.
[2]李博文.大连市小学生健康促进的体育学习共同体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研究”(GS[2020]GHB12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