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监督力度不够
在绩效审计层面,部分国企的审计项目欠缺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无法及时发现各个部门职责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财务收支审计层面,部分国企对于会计记录、财务报表的审计过于原则化,无法及时发现会计记录以及财务报表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部分国企忽视对资金和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审查,容易产生财务风险。同时,部分国企仍然存在财务岗位兼职等现象,有违不相容职位分离的基本原则,无法实现精准化、专业化管理。
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过分强调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金融风险管理,缺乏风险管理制度,或者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却未落地实施,最终导致“小问题”变成“重大问题”,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金融风险评估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尚未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机制,也不会在生产、投资活动之前对金融业务、资产管理、税收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金融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一些国有企业由于不会根据风险评估确定财务风险与收益的比率,因此也不会进行科学可行性分析,导致有时企业的生产和投資活动是盲目的。例如,在实践中一些国有企业的融资活动超出了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最终导致项目投资失败后“蝴蝶效应”影响到公司的资金管理。
内部信息不够顺畅
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管理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只有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加强金融一体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效力。
不重视内控的管理
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认识片面,相对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过程,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没有意识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也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由于管理人员不熟悉内部控制理论,也不了解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实施内部控制监管的能力,使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到严重限制,最终无法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缺乏风险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商业理念的影响,很多国有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无视企业文化中的风险管理,使企业内部控制不能贯穿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出现运营效率低下,容易发生事故损失,导致企业难以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
专业素养不足
由于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人员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能力欠缺,导致企业生产过程中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国有企业在传播内部控制概念方面缺乏足够的深度,没有意识到内控人员的专业性,将一些缺乏内控专业知识和实务的人员放在内控岗位上,导致内控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势必会对企业带来内控不力的问题。
加强内外同步监督
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外部和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改进监督制度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力。
内控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等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内部审计不应局限于财务报表,还应侧重于管理系统、执行能力和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审计。在客观、公正和全面地进行内部审计之后,还需要对审计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编写全面和深入的审计报告,提交管理层,以启动企业改革、提高经营效率,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改进,并最终整个企业改进。
外部审计是指企业聘用第三方进行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客观评估,确保审计客观、公正,并能够就企业的业绩提供专业咨询。外部审计还包括由政府部门进行监督,这些部门往往负责管理国有企业,其重点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对企业内部组织的认识,并公布审计结果。
此外,国有公司应通过设立多种监督反馈渠道,包括电子信箱、电话、QQ等,由公众进行监督。
加强内控人员的培训
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直接受到内部监督人员的影响,这些人员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如果没有专业技能,很难胜任。虽然国有企业目前正在努力改进人才甄选标准,但对培训和甄选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内部监督人员缺乏专业能力,影响到企业内部监督的效力。国有企业应更加重视人员素质,积极为内部监督从业人员举办职业培训,同时征聘高素质工作人员,建立专业内部监督队伍,培养内部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内部监督的效力。与此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内部监督人员的动力。
除了内部监督人员外,国有企业还需要提高对所有工作人员的责任认识,认可内部监督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内部监督制度的实施,提高对工作人员内部监督的认识。
建立全方位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机制,不断改进内部控制能力,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内部监管效力,使企业各种风险得以有效防范和控制,进而不断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国有企业应完善金融风险评估机制,对主要经济活动进行经济评估,包括资产管理、成本运作、税收管理等领域,向管理人员和项目决策者提供信息参考,发挥金融风险评估的作用。
其次,国有企业可以分别在金融风险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对其进行控制。在风险前,准备阶段应根据企业财务管理、行业、政策以及财务等状况确定风险,从而加强行业的财务整合。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及时监测公司资金的业务、成本和负债状况,及时报告情况,从而确保公司在正常运作。在金融风险发生之后,国有企业应制定应对相关金融风险的应急计划,以便及时遏制金融风险,减少企业损失。
主动建设内控文化
建立内部监督文化将对国有企业产生重大影响,通过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鼓励国有企业在团建设活动中提高员工对企业内部的认识,强调内部控制对工作人员的影响,并将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和整个公司的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内部工作人员对内部组织的认识。公司还应注重将员工集体纳入企业文化,利用体育作为工具,营造一种强有力的团队氛围。定期更换办公楼公告板上,在走廊上张贴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口号和漫画,建立多种形式的内部文化,从而影响工作人员的行为,最终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使信息技术融入内控
通过丰富的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减少内外部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时向工作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帮助他们履行职责,从而确保生产经营过程顺畅,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企业各组织单位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材料、人力资源、财务信息等,满足企业生产管理需要;可以通过实施企业资源规划系统随时交换数据,并利用网络进行业务综合管理;可以利用网络传输信息进行外部通信,实现快速的工作处理;还可以依靠网络信息交流了解内部控制的变化情况,提高内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提高内控的执行力
国有企业应在内控制度的“适”和“变”上下功夫,提高内控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加大对人和事的监督、考核、评价、追责等方面的力度,形成良好的机制,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一方面,国有公司必须建立健全的责任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对预算的认识,防止预算的超支、滥用,并加强内部控制。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绩效机制,利用这一机制促进金融一体化,评估相关财务指标,创造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的运营,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随着国有企业转型速度加快,国有企业的生产结构将日益多样化,国有企业需要改进内部控制,发挥内部控制的价值。
(重庆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参考文献:
[1]张峰.国有企业内控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现代商业,2020(03):123-124.
[2]刘丽萍.国有企业内控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财会学习,2020(26):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