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儿童诗的创作需要从儿童独有的审美意识出发,其所表现出来的跳跃性思维、天然性思维,应该与儿童内在的情感、心理等规律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阅读儿童诗不仅可以历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和创造潜能,还能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蓄积储备,在多重诵读中赏析童诗之味;仿照起步,在迁移训练中绽放童诗之心;链接生活,在思维荡漾中泛起童诗之澜。
[关键词]蓄积储备;仿照起步;链接生活;浸润童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81-02
儿童诗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因其语言浅显易懂且形象有灵气,深受学生的喜爱,被人誉为“诗中精灵”。儿童诗的创作需要从儿童独有的审美意识出发,其所表现出来的跳跃性思维、天然性思维,应该与儿童内在的情感、心理等规律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阅读儿童诗不仅可以历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和创造潜能,还能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在学生形成了对儿童诗的认知、品析储备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营造真切、可感的氛围,让学生捕捉创作的思维,度过有意义的诗歌生活。
一、蓄积储备,在多重诵读中赏析童诗之味
(一)悉心品读,感受童诗别样的声音
统编低年级教材中契合儿童的本真个性,编选了大量深受学生喜爱的儿童诗,教师要将学生的身心和意识浸润其中,在灵动、优美而富有趣味性的童诗中播撒诗歌的种子,感受源自于儿童诗的独有味道和声音。
比如统编教材中编选了台湾著名诗人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诗歌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孩子因为要远足的内在心情。与这样的童诗文字会面,学生所应该感受到的就不再是生硬的语言符号,而是要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独有的画面,感受童诗中流淌出来的真实情感。此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与诗歌中人物的情感形成共鸣,强化学生与童诗之间的体验。
在这样的品读中,学生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阅读诗歌的文字,而更多的是感受诗歌独有的画面和丰富情感,学生与童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对话,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还原画面,感受童诗丰富的想象
在学生阅读童诗时,教师要善于开掘童诗中的想象元素,善于将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在学生的意识中投射出来,用直观的形态来冲击学生的认知能力,构建一幅幅优美而适切的画面,诱发每个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活内在的想象意识。
比如统编版二上教材中的《树之歌》简洁而诗化的语言展现了杨树、榕树、枫树、松柏等不同树木的外形、生长环境,运用“高”“壮”“叶儿红”“披绿装”“守北疆”“活化石”等词语展现了这些树木的特点,但由于童诗融入了作者的丰富想象,我们就不能硬扣着语言来感知,而是要顺应诗人表达的思维,让学生在穿越文字之中感受作者的想象。比如抓住“像手掌”“披绿装”等极富想象意味的词语来感受童诗丰富的想象意味,更好地推动学生对诗歌的认知与体验。
二、仿照起步,在迁移训练中绽放童诗之心
(一)依循童诗之脉,在填空中初步尝试
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教师不宜直接要求学生进行童诗的创作,而可以在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对诗歌的练笔训练。其中,从读到写,就可以先从填诗入手。
比如经典童诗《四季》中,诗人分别选择了春夏秋冬四個季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嫩芽、荷叶、谷穗、雪人”,对四季的特点进行描绘,展现四季不同的特点。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比如:桃花( ),他对( )说:“( )”。学生纷纷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形成丰富多彩的答案,这些语句既融合了学生原始的生活经验,又是他们在品读过程中所积累的句式经验,是学生常态化的生活积累过程中的体悟和思考。
学生从读童诗到写童诗,之间蕴藏着巨大的思维差异,在从读到写的过程中,教师就设置了填写的形式,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实践表达设置了认知通道,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二)强化实践迁移,在仿照中延续精妙
从阅读感知到填写的小试牛刀,学生的思维逐步从阅读走向了表达,教师就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体悟和实践,并在实践模仿的过程中感受儿童诗表达的内在精妙。对于学生而言,这种仿照既是阅读成果的体现,同时也是积极创作的源头。教师要明确模仿的实践点,让学生依循着诗人的创作空间,将诗人的精彩不断延续。
比如统编教材二下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就是一篇典型的科学儿童诗,诗人将科学知识趣味化,以简洁而形象的诗化语言呈现了出来,渗透了明晰方向的科学知识。比如利用太阳、北极星以及树叶稀疏等不同的方法展开教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了解其他相关的明晰方向的科学知识,并模仿诗歌中的语言,写一写自己所了解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练得更加实在,一方面关注诗歌的语言表达和特点,在多维诵读和品读中,深化了学生对童诗的感知;另一方面则关注文本的内生资源,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知识作为表达的内容;最后搭建了言语实践平台,更好地推动了学生在模仿练笔中的真实效益。
(三)逻辑一脉相承,在续写中增添情趣
一般来说,儿童诗的语言相对浅显易懂,结构也相对简单,所表达的内容并不复杂,但由于诗人独特的表达逻辑,却能展现出特别的表达力量。很多学生阅读起来也是兴趣盎然,意犹未尽,涌动着巨大的内心冲动。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珍视独特的认知体验,并将其作为引导学生进行续写的情感源泉,让学生在理清童诗表达的内在脉络之后,通过续写的方式来增添童诗的内在情趣。
比如统编教材一下中经典的儿童诗《夜色》一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维度的诵读和品味,感受诗歌内在独特的语言特点,并将这些特点融入自身的语言体系之中,让童诗独特的内在魅力在学生眼中、内心闪动。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很多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此时教师顺势而下:你还记得自己和父母晚上一起出去的情景吗?夜色中的哪些景物,也会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呢?此时,很多孩子的话匣子被打开,他们纷纷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此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已经到位,教师则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诗歌中,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对这首诗进行续写。学生将自己感觉发生变化的事物,用诗歌的语言描绘出来,使得原本的诗歌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富有情趣。
三、链接生活,在思维荡漾中泛起童诗之澜
(一)捕捉感动画面,遴选创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诗歌语言的简洁性就体现在,诗歌需要捕捉生活中最具有典型价值和意义的镜头。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推动学生密切地关注生活,捕捉诗歌内在的灵魂,为主动创作诗歌提供必需的素材资源。此时,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画面,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瓦一砾,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创作诗歌的丰富资源。
比如在一次語文课堂中,外面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由于之前并没有征兆,加上雨声很大,吸引了很多孩子的注意力。此时,教师顺水推舟,直接停止了所要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下雨时的样子,聆听大雨的声音。随后,教师则鼓励学生以《看雨》为题,将自己看到的样子、听到的声音和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
由于学生有了最真实的观察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体验,在创作中,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言所表达的真实感受。如此形成的熏陶,不仅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诗作,更为关键的是学生逐步形成了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童诗创作素材的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童诗创作意识起到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二)鼓励个性张扬,拓展表达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写作不能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而要鼓励他们自由表达,以我手写我心。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认知空间,鼓励学生张扬自身的个性,用自己的视角来瞩望身边的世界,用自己独特的童心感悟生命、抒发情感。
还以上述案例为例,对于相同的“雨”,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维过程,因此所形成的表达空间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就应该要求不能完全用常规性的思维来观察、来体悟、来描写,而要写出属于自己独特个性的语句。比如有的学生将雨看成了一位懂事的小姑娘,脱离了蓝天的怀抱,给白云妈妈揉揉腰,又给花草树木洗洗澡,还给树叶穿上了新衣,这样的视角是独特,所形成的感受也就是独特的。有的学生则关注了雨滴落在的不同地方,落在树叶上、落在大海里、落在小朋友的脸蛋上,分别是怎样的状态呢……
如此一来,学生观察的维度变化了,所创作出来的童诗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气息,更展现了童诗应该具备的儿童情趣。
童诗创作需要以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为基础,蓄积丰富的情感资源和方法,需要经历课堂教学体系化的训练,将吸收的知识和方法融入文本资源中,同时也需要连接广泛的生活,对接生活资源,丰富言语实践空间,用童诗独有的气息、韵味来滋润每一个孩子,更好地促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发展和言语意识的提升,让他们生活在浓郁而可感的诗意空间之中。
[ 参 考 文 献 ]
[1]巩孺萍.写有“故事”的诗——儿童诗创作例谈之一[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3).
[2] 张招娣.儿童诗教学实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19(20).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