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莉 刘伏元 闻伟 宇霏 陈康玉 吴国宏 王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安徽 合肥 230001)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终末期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心脏疾病、血流对血管的压力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导致心室充盈或心肌射血能力受损,临床表现为体液潴留、呼吸困难、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1~3〕。有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为3%左右,但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0%〔4〕。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医疗资源带来很大挑战〔5〕。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判断心力衰竭的程度,用此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估,但此方法仅凭患者的主观陈述,导致检查结果与症状有一定差距〔6,7〕。因此寻找到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肌损伤与炎症反应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慢性心力衰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并伴有严重的炎症反应。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肌钙蛋白(cTn)I是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心肌受损时,二者水平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Fib)参与炎症反应,是炎症反应的指标〔8〕。CK-MB、cTnI、Fib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因此,CK-MB、cTnI、Fib水平可以成为评价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探讨CK-MB、cTnI、Fib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61例,女59例;年龄60~78岁,平均(65.31±7.20)岁;吸烟65例;饮酒71例。同时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70例作为对照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58~75岁,平均(64.98±8.57)岁;吸烟37例;饮酒41例。纳入标准:(1)符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9〕。(2)行血清CK-MB、cTnI、Fib水平检查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肝、肺、肾功能不全;(2)急性脑血管疾病;(3)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4)其他心血管疾病及患有恶性肿瘤者。两组性别(χ2=0.090)、年龄(t=0.284)、吸烟(χ2=0.030)、饮酒(χ2=0.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检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1.2检测血清CK-MB、cTnI、Fib水平 取患者外周空腹静脉血3 ml,6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 cm,留取上层血清,CK-MB、cTn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抑制法(试剂盒购于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在自动血凝仪(购于武汉医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XN06-Ⅱ)上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Fib水平。
1.3预后判断及分组 预后判断根据文献〔10〕,以患者在治疗后是否发生死亡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发生死亡的为预后不佳组,否则为预后良好组,在随访过程中记录发生死亡的患者例数。
1.4可能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 统计可能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MI)、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生化指标〔CK-MB、cTnI、Fib、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沉降率(ES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血压、冠心病、尿素氮(BUN)、亲环素(CyP)A、同型半胱氨酸(Hcy)〕、心功能分级(Ⅰ~Ⅱ级、Ⅲ~Ⅳ级)
1.5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 将可能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X),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为因变量(Y),发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不佳计为1,未发生计为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性别:女=0,男=1;吸烟:否=0,是=1;饮酒:否=0,是=1;心功能分级:Ⅰ~Ⅱ级=0,Ⅲ~Ⅳ级=1。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患者预后价值进行判断,以曲线下面积(AUC)>0.7表示预后效能较高。
2.1两组血清CK-MB、cTnI、Fib水平比较 实验组血清CK-MB、cTnI、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CK-MB、cTnI、Fib水平比较
2.2可能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差异比较 可能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佳的因素中男性、年龄、吸烟、饮酒、BMI、SBP、DBP、WBC计数、RBC计数、PLT计数、ESR、TC、TG、LDL-C、HDL-C、高血压、冠心病、BUN、CyPA、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佳组血清CK-MB、cTnI、Fib、hs-CRP、NT-proBN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占比高于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可能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差异比较
2.3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K-MB、cTnI、Fib、hs-CRP、NT-proBNP水平均是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慢性心衰危险因素
2.4血清CK-MB、cTnI、Fib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K-MB、cTnI联合Fib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佳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AUC均高于CK-MB、cTnI、Fib单独预测。见表4,图1。
表4 与预后不佳相关的血清CK-MB、cTnI联合Fib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效能分析
图1 血清CK-MB、cTnI联合Fib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预后的ROC曲线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变化表现为前负荷增加、心肌重塑、神经内分泌改变、舒张性心力衰竭等,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1,12〕。目前,有多种血清指标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相关,但关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与预后预测仍然不够准确〔13,14〕。血清CK-MB、cTnI、Fib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相关,选择其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清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正常人血清中CK-MB水平非常低,当发生心力衰竭时,心肌受损,CK-MB从心肌释放入血液,血清中CK-MB水平明显升高〔15,16〕。常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常用指标。cTnI是心肌细胞特有的抗原,基本只在心肌表达,在心肌细胞损伤时,从心肌纤维上降解下来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cTnI水平快速升高。现被作为心肌梗死生化标志物的金指标〔17〕。Fib是纤维蛋白的前体,由肝脏合成,作用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从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对血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Fib常被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及诊断指标,参与多种炎症反应。研究表明〔16〕Fib可以作为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炎症反应的预测因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测定血清CK-MB、cTnI、Fib水平,能综合判断其心肌损伤的程度,局部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的程度。本研究结果说明血清CK-MB、cTnI、Fib水平升高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有关,可以作为发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指标。同时证实了上述研究观点。此外,hs-CRP、NT-proBNP水平亦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有关。
本研究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除hs-CRP、NT-proBNP水平常规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外,血清CK-MB、cTnI、Fib也可增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心肌受损,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CK-MB、cTnI大量入血,患者血清CK-MB、cTnI水平明显升高,与此同时由于心肌损伤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使Fib水平也明显升高〔17〕。研究认为血清CK-MB、cTnI、Fib参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的发生及病情进展,因此,血清CK-MB、cTnI、Fib水平越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不易恢复。本研究结果说明血清CK-MB、cTnI、Fib水平对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有较高价值。
综上,血清CK-MB、cTnI、Fib是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