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涛 陈 卉 万山霖 李子豪 王雨琪 李思静 孙 荣
国土生态空间是相对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而言的,以为人们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主导功能,空间分布完整、连续,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升人类生活福祉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1-2]。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高强度的城镇开发建设占用了大量生态空间,导致生态空间结构破碎化,难以形成完整的生态空间网络结构,不利于生态过程的形成与维护,严重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效用的发挥[3]407,[4]。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首要任务便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总结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表明了自然生态要素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和管制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管制的重要内容。
国内外与生态空间格局内涵相似的概念有主要关注自然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支撑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网络与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关注生态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的生态安全格局等[3]409。区域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分为3个步骤:源地识别、廊道构建和战略点设置。生态源地识别分为两种方法:(1)定性直接识别,即依据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等政策类生态空间要素选定[3]410,[5]235;(2)综合指标评价,指标分为生态敏感性[6-7]、生态空间重要性[8]473,[9]444和景观连通性[8]474等多维度,以及Marxan软件[10]等方法定量判定优先区。生态廊道构建的常用方法为最小阻力模型[11]、图论分析[12-13]、重力模型和网络结构[14]等。战略点设置则主要选择廊道交汇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地理等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节点[3]410。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s)概念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并被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双评价”体系中,在生态空间格局规划中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15]。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16-17],以及城市群[9]441、市域规划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和运用。目前,生态空间格局构建还存在以下不足:对跨尺度、跨行政边界的研究较少,生态系统和自然地理格局的空间连续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性,决定了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不应完全受行政边界制约;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阈值,如生态安全格局和阻力面等阈值设定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管控政策和权责边界问题不明确等。
为填补上述研究缺口,本文以川西北省级次区域为例,以承接国家和区域生态战略要求为目标,测度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关键ESs供应水平,提出基于重要阈值点的ESs重要性评价方法,识别生态优先区和生态廊道,形成生态空间格局,并与生态战略要求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期为省级次区域构建有效的生态空间格局、提出精细化的分级管控体系政策提供指引。
省级次区域是介于省级和市级之间的区域规划范围。省级次区域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省级专项规划,兼具“省级”和“专项”的特点。一方面,需立足于省级层面,以事权对应为基本原则统筹协调各类国土空间要素,承上启下,落实上位规划、指导下位规划;另一方面,编制次区域特点针对性更强的“区域规划”。2013年颁布的《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了成都平原、川东北、川南和攀西4个次区域,其余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构成川西北地区。作为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川西北次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示范区。
川西北地区幅员面积23.26万km²,占四川省总面积的47.90%。其中,农林用地和自然保护用地共23.20万km²,约占次区域的99.70%;建设用地为670.00 km²,仅占0.30%。川西北地区位于川滇青甘藏五省(区)结合部,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连接地带,境内高山峡谷、高原和山原等复杂地貌相间,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主要的水源涵养地,肩负着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育川滇多样性生态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见图1)。然而,现状存在建设用地与生态红线、公益林、基本农田等各类政策红线冲突,耕地开发量已达水资源承载力上限,部分县市放牧超载严重等问题,一系列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和资源开发加剧了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水源涵养和固碳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18]和水土流失风险增加[19]17。因此,如何提出合理构建生态空间格局的方法,保障区域ESs功能不降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耦合关系,从而提升人类福祉是本文的研究目标。通过LANDSAT8遥感影像解译,结合现状土地利用校正,获得1 km×1 km的川西北土地利用数据。
图1 川西北地区现状图Fig.1 Current situation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川西北地区属于或涉及国家和省级众多的战略要求(见表1),需要在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中承接和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明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川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市县涉及其中3个,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川西北地区全域涉及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需要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污染和载畜量;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进行资源调查与监测,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明确了川西北地区的东、南、北部19个市县地区涉及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中明确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域承接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与若尔盖草原湿地两个生态功能区。
表1 川西北地区承接的国家和省级战略要求Tab.1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strategic requirements undertaken by northwestern Sichuan
川西北地区与省内其他次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有着显著差异。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省内其他4个次区域都属于重点开发区,川西北次区域则属于限制开发区(见图2,表2)。主体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川西北地区为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但也允许适度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当地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重点开发区也必须保护好区域内的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和生态产品。
图2 四川省5大次区域区位图Fig.2 Location map of the five sub-regions of Sichuan Province
表2 川西北次区域与省内其他次区域主体功能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region and other sub-regions in the province
川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石渠县与青海省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接壤,主要覆盖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高原草甸,与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均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上游及源头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川西北地区的石渠县、若尔盖县和红原县等也应与省外的生态功能区协同保护与管控。川西北地区还属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主体功能区。因此,川西北地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与管制应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省外生态功能区相协调。
川西北全域均为省内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提供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和水文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其他次区域的生态层面定位相协调。有助于与成都平原次区域、川东北次区域协同提高应对水旱灾害和防洪的能力。作为长江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地,与川南次区域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示范区的目标相协调,要共同加强水资源开发与节约、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污染治理,增强区域防洪调蓄能力。与攀西次区域协同建设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维系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土保持建设,加快流域防洪治理。
通过提出基于生态空间ESs累积功能的重要性评价方法,识别ESs高供应的生态空间,提高生态空间保护绩效;结合考虑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家生态战略要求,以及自然地理格局与保护物种迁徙路径,分别划分四级生态优先区和两级生态廊道,形成生态空间格局规划方案;通过与国家和省级等生态战略要求进行一致性检验,进一步反馈修正生态空间格局方案;最终提出省级次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法,并研究生态空间的分类分级管控政策(见图3)。
图3 川西北次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与管控框架Fig.3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region
2.2.1 ESs测度与重要性评价
(1)ESs分类测度方法
根据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明确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的主要生态功能,以及相关研究中川西北地区气候调节服务的重要价值[20-21],选择这4项关键ESs,采用指标评价法和物质量模型测度ESs供应水平,分析ESs的空间分布特征(见表3)。(1)供给服务,通过计算所有生态系统内的降雨量和地表径流、蒸散发量之间差异的总和来测度水源涵养量[22]21,[23]12。(2)调节服务包含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利用修正的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模型测度水土保持量[22]24,[23]13;通过树种和植被种植类型,以及其年平均固碳量参数估算生态系统的碳存储量[24],[25]10。(3)支持服务,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采用指标评价法评价生物多样性维护的重要性。首先,对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进行分级评价:将优先保护名录的生态系统及珍稀动物栖息地划为极重要级,其他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划为较重要级,农田生态系统划为一般重要级;其次,根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分级评价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见表4);最后,结合自然保护地体系重要性和《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20年)》中划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构建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评价的判断矩阵(见表5),以有效保护生态过程与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
表3 生态系统服务测度指标与量化方法Tab.3 Measurement indicator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表4 自然保护地类型的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分级Tab.4 Classific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for the types of nature reserves
表5 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评价的判断矩阵Tab.5 Judgment matrix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2)ESs重要性分级评价
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目标是保护适宜规模和结构的生态空间,满足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由于ESs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笔者提出ESs累积功能曲线方法,对各类ESs供应的重要性进行分级评价。将ESs测度值按降序排列,计算ESs供应值的累积百分比,以及其对应的栅格面积的累积百分比。以栅格面积的累积百分比为横轴,以栅格ESs值的累积百分比为纵轴,绘制出ESs累积曲线。
通过捕捉累积曲线的斜率和重要拐点位置,判断ESs累积功能的变化特征,划分ESs极重要、较重要和一般重要3个等级。斜率大于1的区域,生态空间的ESs累积效率较高,应评价为ESs极重要,在斜率小于1的部分再选择一个斜率较显著的变化点,以此划分较重要和一般重要等级。
2.2.2 ESs集成评价与优先区识别
如果没有生态优先区,所有区域对于保护与开发都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将导致国土空间管理效率低下。因此,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需要确定生态优先区。这也是将ESs的不同目标整合到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中的优势[5]233。在现有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叠加4类ESs的重要性评价结果,划分4个等级的生态优先区(见表6)。
表6 生态优先区划分与构成Tab.6 Division and composition of ecological priority areas
2.2.3 生态廊道划定方法
区域生态廊道可为生态空间提供多功能性,因为它使生态空间格局形成连贯的网络状。这些网络可以同时有助于维护和增强多种ESs,并可用于保护生态空间免遭城市化或农牧生产的影响[5]234。生态廊道可分为超区域廊道和区域内廊道。超区域廊道跨区域连接国家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或核心生态区,构建要素还包括峡谷、山脉等区域内重要的自然地理格局与保护物种迁徙路径。属于生态维育区的区域内生态廊道沿河流、山脊等重要地理格局,可以用作栖息地连接和空气交换等廊道,也包括有价值的娱乐场所,如景观步道和自行车骑行道,以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联系的景观古道[5]234。两级生态廊道与四级生态优先区构成次区域生态空间格局。
2.2.4 生态战略要求的一致性检验
由生态优先区和生态廊道构成的生态空间格局规划方案,还需检验与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一致性,核心生态区、重要生态区和两级生态廊道的规模与空间分布等方面应包含两项生态战略的内容,严格落实两项生态战略的要求。分析川西北生态空间格局规划方案与国家生态功能区划、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协调性,检验生态空间格局规划方案是否承接国家战略要求,并基于ESs功能评价结果对国家生态保护空间战略提出调整建议。
2.2.5 管制分区与管制政策设计
针对生态空间格局的核心生态区、重要生态区、生态维育区和生态调控区共四级生态空间分区,构建“生态空间分区—开发活动”判断矩阵。根据国家战略和管控政策要求,提出对城镇建设、村庄建设、基础建设、农牧业开发、矿产开发、其他建设和原住民管理等开发建设行为的精细化管制政策。
根据水源涵养量模型,测度得到川西北地区生态空间的水源涵养供应水平(见图4a)。根据水源涵养服务累积曲线的斜率变化特征,以累积服务的前62%、62%—94%、94%—100%划分3个重要性等级(见图4b)。从测度结果可以看出,川西北地区以约30%的生态空间面积提供了约62%的水源涵养服务,划为极重要空间。约70%的生态空间提供约94%的水源涵养服务,是较重要级和一般重要级的分界点(见图4c)。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北东部、若尔盖草原、极高山地和石渠县三江源地区。由于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步递增,岷山、贡嘎山以东的林地茂盛区域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石渠县北部三江源区域以及川西北大雪山、邛崃山区域,由于海拔较高,常年冰雪覆盖,因此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
图4 川西北水源涵养供应测度与重要性评价Fig.4 Measurement and importance evalu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supply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水土保持服务累积曲线较平缓(见图5b)。川西北地区分别以约50%和70%的生态空间面积提供了约58%和76%的水土保持服务(见图5a,图5c),反映出提供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的生态空间分布较为均质,水土保持服务水平高的空间主要分布在区域东部林地生态系统丰富地区与沿河谷地区。由此可见,ESs累积曲线法更适用于累计功能特征变化明显的情况,而变化平缓的累积曲线,可结合“双评价指南”[23]12确定重要性分级阈值。
图5 川西北水土保持供应测度与重要性评价Fig.5 Measurement and importance eval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upply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气候调节服务累积曲线变化明显(见图6b)。川西北地区以约24%的生态空间面积提供了约65%的气候调节服务,划为极重要空间。约49%的生态空间提供约94%的气候调节服务,划分为较重要级和一般重要级(见图6a,图6c)。受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特征影响,具有较强气候调节功能的空间主要为沿河谷分布的阔叶林、常绿林。
图6 川西北气候调节供应测度与重要性评价Fig.6 Measurement and importance evaluation of climate regulation supply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通过生物多样性维护评价指标的空间叠加运算显示(见图7),川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总体较好,极重要区占比较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各个自然保护地区域内,也包括东部的林地生态系统集中区域。
图7 川西北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评价Fig.7 Evalu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综合叠加分析4项ESs的重要性评价结果,得到生态空间ESs极重要级数量与类型分布(见图8),并作为生态优先区划分和生态廊道识别的基础。4项ESs均为极重要的空间分布在川西北地区东部沿河谷的区域,其外围空间主要为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3项ESs极重要的区域,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两项ESs极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水源涵养一项ESs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若尔盖、石渠和西部地区。
图8 川西北生态空间4项ESs重要性综合评价Fig.8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four ESs in the ecological space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川西北生态空间格局划分为四级生态空间管制分区(见图9):(1)核心生态区主要由自然保护地核心区、至少两项(含)生态系统服务为极重要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构成,具有极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供应功能,需要封育和禁止开发的保护。面积为87 917.99 km²,约占总面积的37.7%。该区域对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已经受现有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的严格保护。(2)重要生态区由没有划入核心生态区的自然保护地其他控制区以及一项生态系统服务为极重要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产品供应功能,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功能区域。面积为70 194.30 km²,约占总面积的30.1%。该区域主要受现有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的严格控制。(3)生态维育区具有生态产品供应、特色生态旅游、林木产品生产、矿产资源开发等功能,在生态功能不退化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面积为37 996.41 km²,约占总面积的16.2%。该区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生态缓冲区的作用,具有减缓农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等人居活动对核心生态区和重要生态区的影响,但该区域目前较缺乏明确的保护政策和开发指引。(4)生态调控区具备较好的农牧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导功能和提供生态产品为辅助功能,具有承载一定规模的农牧业生产活动和点状城镇建设活动。面积为37 071.09 km²,约占总面积的16.0%。该区域应合理控制引导国土开发强度和开发规模,建设现代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基地,减缓生产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好地支撑川西北生态战略目标的实现。
图9 川西北生态优先区Fig.9 Ecological priority zones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以核心生态区和重要生态区为生态源地,结合生态红线、山脊林灌区域、河谷水系,构建川西北地区生态廊道,分为超区域廊道和区域内廊道两个层级,以及陆生生物廊道、水生生物廊道和河谷生态廊道3种类别(见图10)。形成了阿坝—甘孜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廊道、岷山—邛崃山以大熊猫、川金丝猴为保护目标物种的两条超区域陆生动物生态廊道,以及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形成的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为目标物种的4条超区域水生动物生态廊道。依托黑河、岷江俄热河支流、岷江—杜柯—梭磨支流、雅砻江那曲支流—金沙江昌曲—赠曲支流、大渡河小金川支流、雅砻江立曲支流、雅砻江鲜水支流、金沙江定曲河—雅砻江无量河等河流及其河谷构建连接两级生态优先区源地的区域内廊道。
图10 川西北地区生态廊道Fig.10 Ecological corridors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明确落实川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国家生态战略目标,构建支撑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关键ESs的省级次区域生态空间结构,同时应对该区域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问题,形成“两轴四廊七核”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结构与规划(见图11-图12)。由阿坝—甘孜三江源区和岷山—邛崃山超区域生态廊道形成两条区域性生态轴。由4条超区域水生动物生态廊道构成4条区域性生态廊。由若尔盖草原湿地重点生态功能区、阿坝黄河源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岷山—邛崃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沙贡玛高原湿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大雪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等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等构成7大生态核。
图11 川西北地区生态空间格局示意图Fig.11 Schematic diagram of ec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图12 川西北地区生态空间格局规划图Fig.12 Planning map of ec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1)与省域生态保护红线的一致性分析中(见图13a),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先区几乎全覆盖生态红线区域,且在中北部分的大峡谷自然公园区域、南部九龙溪古自然公园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增加和修正。(2)除了包含3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外(见图13b),生态空间格局还划入了中部的沙鲁里山自然公园、泰宁玉科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自然保护区,共同组成生态空间格局中生物多样性维育区部分,加强对川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3)通过与国家生态功能区划的协调性分析(见图13c),生态空间格局及其ESs重要性综合评价与国家生态功能区划全部重合,且川西北地区西北部以水源涵养为主,东南部主要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4)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协调性分析中(见图13d),除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合外,增加了川西北中北部的自然保护区以加强水源涵养功能;划入了东南部的贡嘎山部分区域,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珍稀动植物基因库的保护。
图13 川西北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一致性检验Fig.13 Consistency test of ec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1)核心生态区为禁止开发区,依据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保障该区域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草地面积不减少,巩固和提高核心生态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禁止人为因素的干扰,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2)重要生态区为严格控制人类活动的区域,禁止开发性的生产和建设活动,逐步减少存量开发活动,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优化与提升重要生态区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加强与核心生态区共同形成有机联系的区域生态网络体系。(3)生态维育区为限制开发区,总体上要求遵循限制增量并减少存量的基本原则。以改善生态服务功能及合理引导产业发展为主,维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4)生态调控区为农牧开发等人类活动相对密集的国土空间,需要优化调控人类农牧活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为适宜农牧业开发以及点状城镇建设的区域。实施产业发展的生态化战略,建设现代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基地(见表7)。
表7 川西北生态空间管制政策一览表Tab.7 List of ecological space control policies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超区域生态廊道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功能,属于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囊括了川西北地区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完善生态环境长期跟踪监测和定期评估考核体系。其管制政策以保护自然生态和严格控制项目准入为主。管制内容主要包括:(1)土地用途。生态廊道内以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等生态用途为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矿产开发用地与农用地。(2)用途转换。禁止生态廊道内的自然保护区转为城乡生态区和农业生产区。(3)项目准入。限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必要的旅游交通通信设施,允许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工程等项目建设。(4)开发建设方式。自然保护区内的原有村庄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不得随意扩建与改建;制定线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技术规范,规定开发强度、生态保护要求和景观设计要求等,促进线性工程融入自然生态环境。激励性内容主要包括制定已有建设管控和退出机制,激励农业用地、矿产资源开发用地逐步退出,推进矿山复绿、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程。
区域内生态廊道为主要河流系统,为满足水源保护、防洪、生物栖息地维护和游憩等要求,对河道及两侧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过程的基本需求空间进行沿线强制性管控。其主要管控内容有:(1)保证河谷生态廊道内的水量和生物多样性。(2)保持河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态廊道内严格控制人工建设对河流的割裂和破坏,保证河流系统通畅,维持动植物的生态过程,保证系统间的良好循环。(3)对局部生态退化严重的生态廊道进行生态修复,保证河谷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下具有持续自生能力。
川西北省级次区域承接了国家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战略要求,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法与管控政策的研究还有待更多的关注。本文以ESs供应能力的物质量测度和空间表征为基础,使规划决策者能够容易理解保障和维护ESs的空间管制要求。通过分析生态空间提供ESs的供应特征,作为重要性评价的分级阈值,旨在保护提供ESs必需的生态空间及其可提供的服务水平。基于ESs综合评价结果,识别生态空间优先区和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有助于明确需优先保护的区域,支持生态空间的多功能性、完整性和连通性。通过国家生态战略一致性检验实现对格局构建的反馈调整。最后提出生态空间格局的分区管制体系和针对性的管制政策,可以将管制分区进一步分解到各市县行政单元,有助于管制政策的向下逐级传导和明确权责边界。未来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研究可以从ESs供需结合的视角展开,以促进生态空间与城镇开发空间的耦合关系,以及精细化的规划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