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贵
(1.青海玛多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玛多 813500;2.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810001)
牦牛(Bosgrunniens)是以我国青藏高原为起源地的特有家畜品种,青藏高原是牦牛的主要产区。关于牦牛的起源和驯化众说不一,但是多数历史文献、考古发掘证据以及分子生物学结果均表明,家牦牛是由野牦牛驯养而来。据历史记载,牦牛最早驯养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和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驯养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考古发掘发现,距今3000年以前青海诺木洪地区古羌人已经开始繁育饲养牦牛,在《五部遗教》、《玛尼口戈绷》等古藏文文献中均有记载[1]。
我国现有牦牛1400余万头,占全世界牦牛数量的95%以上,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等地。除了养殖规模庞大,我国牦牛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相当丰富。截至2020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中的地方牦牛品种就有18种,近年来也有培育品种成功的案例,如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等[2-3]。(见表1与图1)
表1 中国牦牛品种名录
青海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牦牛养殖大省和牦牛资源大省。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青海牦牛存栏量已达480.97万头,占世界牦牛的32%,居全国首位[4]。同样,青海也拥有全国最多的牦牛品种,已经申报成功的地方品种有4个,另有2个为培育品种。(见表2)
表2 青海牦牛品种名录
同时,青海省也在积极开发潜在的牦牛遗传资源,目前已经有部分优质资源得以挖掘并正在开展品种提纯复壮与选种选育工作。(见表3与图2)
表3 青海牦牛培育资源名
牦牛适合于高原放牧,耐粗饲、耐高寒,合群性好。在对高海拔、低气压、缺氧的高山草原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肉用、役用、毛用、奶用等性能。青海牦牛能充分利用低草和陡峻山坡牧草,但是受限于青海牧区草地的季节性变化规律,青海牦牛的生长发育呈现前快后慢的趋势。1岁以前生长发育很快,冬季仍然增重,1岁以后则增重逐年递减,且青草期上膘快,枯草期开始掉膘。1.5至2岁时牦牛会少量掉膘,而2岁以后牦牛年龄越大,掉膘越严重。
经测定,18月龄的环湖牦牛公牛屠宰率为45.86%、净肉率34.82%,母牛屠宰率为46.56%、净肉率为36.22%。高原型成年牦牛屠宰率为52%、净肉率41.5%。而在产奶性能上,青海牦牛初产母牛平均日挤奶量为0.67kg、平均乳脂率为6.69%,经产母牛平均日挤奶量为1.06kg、平均乳脂率为6.57%[5]。
在青海已经获批的6个牦牛品种中,青海高原牦牛是青海地区分布范围最广的牦牛品种,主要分布于青南、青北高寒地区,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与治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以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在内的广泛区域。环湖牦牛主要分布于青海湖周边区域,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与刚察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共和、同德和兴海县以及海西州都兰、乌兰、格尔木市等地。雪多牦牛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东部赛尔龙乡及周边地区,中心产区为赛尔龙乡兰龙村。玉树牦牛分布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昆仑山地区,核心产区为曲麻莱、治多、杂多三县。而两个青海的培育牦牛品种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均产于青海大通种牛场。
而目前尚处于开发过程中的5个优良地方遗传资源中,白牦牛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北部的门源县东部、互助县北部山地森林草场等处。岗龙牦牛主产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海拔3630至5200米的高原区域。久治牦牛则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五乡一镇全部区域均有分布。祁连牦牛主产区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域内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相比于其它几种牦牛主要依据分布区域划分,长毛牦牛是唯一从表型特征上可以区分的牦牛遗传资源。经调查,长毛牦牛分布遍及我省牧区,主产区为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祁连、刚察等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共和、同德和兴海县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也有发现,但数量不多。青海地区牧民长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帐篷、衣物、绳子等生活物件均需要大量的牛毛,而这种高产毛量的需求,经牧民的长期人工选择就形成了如今的长毛牦牛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牛毛的需求和依赖减少,长毛牦牛逐渐变为散落各地的稀有资源,目前能够成群的已经很少,近乎灭绝。
牦牛是青藏高原及比邻地区的世居动物,被认为是唯一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牛种,在青海有着悠久的驯养历史和丰富的养殖经验[6]。随着青海牦牛产业的定位和战略布局的改变,畜群结构调整慢、牧民科学保护意识淡、生产方式落后、科学技术转化率较低等已经不再是当前面临的难题,而如何保护青海牦牛遗传资源、改良和提升牦牛生产性能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因此,今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应着重于以下几点:
4.1详实的做好遗传资源调查,建立青海牦牛资源基因库,并与表型数据库进行关联分析,形成青海牦牛优良性状的分子辅助筛选体系。
4.2改进传统的活体保存与育种技术,结合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等手段,加大优良品种种质资源保存力度。
4.3强化青海牦牛特色资源挖掘,在对已经认定的牦牛品种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针对长毛牦牛等具有培育潜力的遗传资源开展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为牦牛产业发展夯实资源基础。
4.4推行现代化养殖模式,应用现代化繁育技术、营养调控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等,及时有效提升生产水平,提升我省牦牛生产中科技含量比重。
4.5认真做好畜种区划,实施科学的调种引种计划,勿盲目引种,防止污染本地牦牛遗传资源。
4.6兼顾牦牛养殖的生态保护价值,多渠道提升青海牦牛生态地位,积极推广宣传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在高原生态系统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致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动物生殖生物学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