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B站“学播热”探析

2021-07-26 21:50王露希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陪伴

摘要:學播作为一种新潮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其将现实生活中个人私密的学习场景传到网络上供大家观看,收获了大批受众。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出发,对观看学播的受众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在观看学播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学播视频,很多人在学习期间拥有了陪伴感;学播在无形中对受访者起到监督作用;同时学播仪式感的过度创造,使人忽略学习本质。希望本研究能促进学习直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学播;使用与满足;陪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56-03

一、引言

从2018年开始,人们在B站等视频平台中感受到了学播的热度,这种风潮不断蔓延。2019年4月,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已有1827万人在B站学习,相当于2018年高考人数的2倍。被B站用户称为 #study with me#的学习直播,已成为B站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2018年直播学习时长达146万小时,103万次的学习类直播在B站开播[1]。

二、学播的起源与发展

学播就是通过学习直播的方式,引导人们开展学习活动。现在学习直播已经比较常见,其直播的内容很简单,多数就是学习。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学习视频直播时间相对固定且持续时间长。相对于普通的直播,学播要更复杂一些。依据具体的播放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分别是直播、录播。其中的内容非常多样化,不只是播放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短视频技术进一步拓展其内容。而学习直播的观看者希望以观看直播的形式督促自己学习,提升自己的成绩。

到了2017年,在B站中,学播视频大量涌现,并且有多样化的形式。不但有学习相关的直播内容,还有很多从国外搬运的内容。2018年,B站学播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11月,其CEO陈睿参加相关活动的时候表示,现在学习直播的热度比较高,它是B站前一年中直播视频间隔时长最多的一个品类。进入2020年,相关的热潮还在继续,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B站创建了学习区,使学习环境变得更加优越,进一步推动了学播热潮。

近段时间以来,学播内容更加多元化,受众群体人数持续增加,地位也在持续攀升,已经是直播领域难以忽视的存在。

“学播热”的现象存在极高的研究价值,可以对此进行深入探索。随着学播受到大量的追捧,已有文献和研究可见学界对学播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对参与学习直播的主体动因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选取B站上的“学播热”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媒介使用动机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一个受众群体视作一个具有主观的社会能动性、为了满足特殊的使用需求而主动使用各种媒介接触管理活动服务的群体,把与不同受众之间的各种媒介接触服务活动结合作为基于特殊的使用需求及其动机的满足活动。卡茨长期对媒介使用动机进行探索,将其划分为五类:第一,认知:希望拥有更多的知识,使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展;第二,情感:希望拥有良好的体验,并且将自身的看法阐述出来;第三,个人整合: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同,获得一定的成绩;第四,社会整合:希望增加社会交往,结交更多人脉;第五,舒解压力:希望消磨闲暇时光,不再苦闷,释放压力。1974年,他根据在该领域的探索推出了《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其中对使用与满足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说明[2]。

随着我国现代网络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和不断发展,传受者之间利用媒介进行互动的界限日益模糊,互动的媒体形式、内容、时空等发生了很多巨大的、重要的变化,关于现代新媒体在人际网络上的主要使用者和动机、利用者的行为以及其中的媒体互动性和利用内容等问题成为学术理论基础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B站的学播受众进行媒介使用分析,从受众使用动机层面探讨“学播热”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学播受众的动机及其获得的满意感。在访谈中使受访者感觉比较放松,容易消除对受访者的身心或群体性压力,研究员可以更加深入、有效地了解受访者的动机,得到更真实的资料。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受访者是在B站上观看过学播视频的广大受众。以B站作为学播平台,是因为B站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青少年文化网络社区,学播在B站上很普遍流行,受众的样本数量多。本研究通过在豆瓣学播小组、微博学播超话以及B站等网络平台招募受访者,一共招募了九位受访者,其中一位通过微博朋友圈搜索招募到,三位通过微博超话搜索招募到,五位通过豆瓣学播小组招募到。由于所招募的大部分对象和研究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距,本研究通过网络对受访者进行在线的单独采访。其中,语音访谈的对象有两位,文字访谈的对象有七位。访谈主要围绕几个问题:播放该视频的动机,获得满足感的强烈程度,观看习惯及偏好。

本次网络访谈的预约日期是从2021年1月21日至26日,访谈的时长大约为15~30分钟,其中网络直接电话访谈的时间为15~20分钟,面对面网络访谈时间为20~30分钟。

本次专题访谈的访问对象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参与,并且对所有访谈者的资料都进行了严格保密。

五、研究发现

(一)使用动机:特定需求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为满足其特定需求而主动使用媒介的个体,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视为基于特定需求动机的使用行为。卡茨将这些需求概括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个人需求等。本研究将不同的受访者①观看学播的动机也大致分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个人需求三大类。访谈内容如下。

采访者:为什么不自己学习而选择跟着学习直播一起呢?

受访者1号:自己一个人学习时特别孤独,跟着直播一起学习不会感觉枯燥,而且还起监督作用。

受访者2号:跟着学习直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而且更有趣。

受访者3号:学习直播更加有趣一点。

受访者4号:自己学习有时候可能学不明白,直播的话感觉跟着老师的节奏会更顺一点,而且遇到难题也可以问老师。

受访者5号:感觉疫情时期一个人在家也比较无聊,看着别人学习就能让自己学习有种陪伴的感觉。

受访者6号:大学的课上得比较快,会有很多老师讲了你听不懂的地方,那学习直播就是一种线下弥补、拓展的方式吧。

受访者7号:因为受限于自己年龄、经历、理解、认知。

受访者9号:看着别人学习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学习需要安静的氛围。

可以看出,多数受访者更侧重于将学习直播作为一种情感上的陪伴,通过平台的互动共能,不会感到枯燥、无趣。也有一部分受访者作为在校大学生,面临学业上的问题、考试时,会将学习直播作为答疑解惑和知识拓展的平台,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

(二)需求的满足

第一,超强的临场感效果,为观看者塑造在线的虚拟学习陪伴。肖特、威廉姆斯和克里斯蒂定义了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 Theory)。社会临场感即在互动期间个人对他人的感受。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它将重点放在通信情境、面对面互动的区别上,并且對社会临场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正是因为有了传播者、参与者的良好交流,并且在此期间产生了一定的感知认识,才能使彼此掌握对方的情况,并了解互动的内涵。因此,通过进一步增强临场感,能使人在互动期间得到更多的东西。观看视频直播的年轻人,或者伴随主持人直播一起学习的年轻人,因为这种具有高度社会性和现实化的临场感而深刻地感受和体验到直播主持人的陪同效果,促进了自己的学习进程。

从采访可以看出,一部分受访者对于沉浸式的学习直播间较为喜爱,不一定要有主播,重要的是陪伴的作用。访谈内容如下。

采访者:哪种类型的学习直播间能吸引到你呢?

受访者5号:直播她在学习的过程,你看着屏幕就像是你在自习室一样。

受访者7号:有主播,但是主播不会说什么话,就相当于陪伴类型的,都是自己在做自己的事,其他的像上网课类型的他在讲、我在听,在B站还没有遇到特别喜欢的。

受访者8号:有一频道叫陪伴学习,他们如果都不在,我一般都是在那个频道找。

相对于主流的教室,直播间显得有一些非主流,但是其局限性非常小,人们可以自由出入其中,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将学习方面的经验分享出来,彼此进行积极的帮助、鼓励,甚至可以避免一些不自觉的人的大声喧哗,将安静的空间留给自己。“比较安静的直播间最重要,博主露不露脸并不重要。”受访者9号这样表示。

第二,直播学习:无形中的监督。对于每个人来说,一般有两种学习的办法:一是进入图书馆、自习室,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二是通过他人的监督,积极进行学习。“全景监狱”就是法国著名社会哲学家福柯关于现代人类面对社会的各种控制行为方式的一个具体化的比喻。罪行中的犯人被分别囚禁在不同的秘密监狱里,而这些囚犯通常分别处于最高一层或在监狱最顶端的一个秘密监视室内,他们几乎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的罪行中的犯人,而这些罪行中的犯人看不到他,并且这些罪行中的犯人之间常常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及时有效传递信息的联络机会和信息渠道[3]。

受访者3号表示:“加入学习直播更有利于自己专心学习,约束自己。”受访者4号表示:“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学习方法以及态度的提升,带来的意义也是这样,虽然能在知识上受益匪浅,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意义还是行为意识上的。”

如果主播想要了解他人的发言,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屏幕上,这个时候,参与者就会立刻对其发出警示,让其注意力回归学习。由此,直播学习相当于被无形的类似全景监狱的模式监督。而通过这种方式完善自己知识的考生,大部分没有工作,都是居家备考的人,他们比较苦恼的是无人对自己进行监督,而正是学习直播的存在吸引了很多人,就不会再存在此类问题了。

(三)对仪式感的过度创造,忽略了学习本质

20世纪70年代,詹姆斯·凯瑞对传播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传播的两种观念:社会正义与信息传递观、宗教礼拜与传播仪式观。第一种重点强调的是“传递”,传播技术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对空间、人进行控制。第二种重点强调的是“仪式”,要参与并进行分享,也就是说通过相应的小组,使另外一些人凝聚和融合起来[4]。

在学播中,之所以要不断突出仪式感,是因为想要使学习得到更好的推广。但是如果过度仪式化,就会使一些主播遗忘原本的目的。不管是通过直播还是视频的形式,其目的是想要更好地进行学习,顺利达成学习目标。但是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到,主播在准备工具、布置环境等方面往往会花费过多的时间。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正是因为过度仪式化,难免存在“作秀”的问题,这样一来,主播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

对于过度仪式化的辅助工具,受访者7号在对学习直播的改进意见这项问题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挺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学习是比较反人性的,里面有太多轻松的东西吸引注意力忘记自己最开始要干什么了,这也不是平台的不足吧,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一个学习类APP。”

同时,对于不少主播而言,在学习任务中往往不存在更新频率的说法,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声誉经济,也就是说要按时进行更新。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只能想尽办法达到足够的出镜率,这样一来,其就会忽视原本的学习目标,偏离学习目的,而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出镜,由此,学播就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受访者6号表示:“有些直播会要付费,但是这种方式还是能接受。但是有一些直播会打很多广告,会让人觉得它目的不纯。”由此可见,对受众来说,通过学习直播达到促进自己学习的目的,是其使用的一个重要动机。

六、结语

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相关的技术也在逐步完善,设备变得更加小巧、便携,这使不少人通过视频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活全部记录下来。正是因为如此,部分人在学习中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传播,希望有更大的价值。学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并成为一种风潮。本文将学播作为重要的分析切入点,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探究了用户在观看学播过程中的动机和不足。虽然本文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是由于水平不足,在具体的探索中还有不少问题未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对在B站观看学播的用户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用户来说,陪伴需求的满足是其观看学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围绕这方面的探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此外,在新媒体的发展下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媒介类型内容的探讨也是一个重点,这是本文未涉及的部分,同时学播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

由于研究者②能力的不足和一些客观条件的缺乏,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线上语音访谈和文字访谈的效果来看,文字访谈的效果不如语音访谈,收集到的数据不如语音访谈丰富。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多采用线上语音访谈或者线下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

参考文献:

[1] 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 B 站搞学习[EB/OL].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9/04/17/ARTIkdxgldxCu SmVdTOimrAw190417.shtml,2019-04-17.

[2] 布鲁姆勒,卡茨.大众传播的用途:对满足感研究的最新观点(智者传播研究年度回顾·第三卷)[M].美国:赛吉出版公司,1974:19-32.

[3]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231,243.

[4]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作者简介:王露希(1997—),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实务。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陪伴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一只狗的终生陪伴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传播学视角下微信的兴起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