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关键词】针对性康复护理;淋巴结核;术后恢复
淋巴结核主要是受结核杆菌感染引发淋巴结肿大、溃疡及坏死等症状,临床通常采取淋巴结核清除术进行治疗,但术后会产生较多并发症,影响伤口愈合和预后恢复,因此,术后应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增进临床效果[1]。本文将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80例淋巴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针对性康复护理的作用影响,详细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起始于2019年12月终至2021年3月期间采取手术治疗的淋巴结核患者共计80例,采用计算机抽样填表法将分为两组,即试验组(40例)与参照组(40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3岁~55岁,平均年龄(34.67±3.43)岁;参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4岁~56岁,平均年龄(35.18±3.68)岁。通过专业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研究,结果为P>0.05,具有对比研究意义。
1.2方法
给予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包括生活护理、用药指导、监测生命体征等措施。给予试验组应用常规+针对性康复护理,具体措施:(1)颈椎护理:在患者清醒前协助其去枕平卧并将头偏上一侧,保持呼吸畅通;患者苏醒后向其介绍康复阶段注意事项,前期保持绝对休息,定期辅助患者翻身以防出现压疮,针对脊柱结核患者要注意保护病灶部位;叮嘱患者头部尽量保持不动,避免神经损伤。(2)康复锻炼: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向患者介绍康复锻炼流程及其重要性。针对卧床患者通过被动按摩或推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鼓励其坐起或尽早下床展开适当活动锻炼。针对脊柱受损或瘫痪患者,引导其进行扩胸及上肢运动,指导其正确深呼吸及排痰;针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通过蹲起、慢走、保健操等方式促进预后康复,运动锻炼时要有护理人员陪同,活动强度要循序渐进,不易过度劳累。
1.3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通过满意度测评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2)统计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判定标准:伤口完全愈合,溃疡及脓腔完全消失为优;大部分伤口已经愈合,溃疡及脓腔明显缩小为良;不满足以上标准为差,统计优良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试验组与参照组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评分试验组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对比参照组明显更短,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參照组更高(P<0.05),数据符合统计学研究意义,见表1。
2.2 对比试验组与参照组康复效果
试验组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 <0.05),数据符合统计学研究意义,见表2。
3 讨论
临床治疗淋巴结核通常会以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由于淋巴结核病灶部位相对特殊,外加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导致预后恢复较慢,期间易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影响康复效果,故临床在术后恢复期展开合理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针对性康复护理是围绕患者术后康复期展开的针对性较强的综合型护理,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灶部位和实际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从术后苏醒期直至康复出院整个过程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2]。康复运动锻炼是针对性康复护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被动按摩和主动锻炼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加快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缩短康复周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3]。
计算数据表明,试验组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对比参照组明显更短,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参照组更高,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数据符合统计学研究意义。综合以上结论,针对淋巴结核患者在术后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预后恢复,提升康复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