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清
【关键词】抑郁症;家庭为中心;优质护理;焦虑;抑郁
郁症属于一种精神心理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存在明显和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发病后患者会存在情绪低落、伴有孤独感、自身价值感缺乏等情况,对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严重的干扰。目前临床中通常会应用药物或是其他辅助措施改善和缓解病情,为了提升治疗有效性,治疗同时需辅以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1]。本次研究将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同时辅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重点观察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48例本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纳入研究,入组对象搜集时间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等额随机法均分两组。对照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24岁~56岁,平均年龄(42.23±2.34)岁;观察组,男9例,女15例,年龄23岁~58岁,平均年龄(43.16±2.29)岁。患者均诊断为抑郁,可正常交流,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伴有严重疾病患者、严重自杀倾向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宣教;对患者进行生活和饮食及用药指导;常规心理疏导。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1)入院后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包括个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兴趣爱好,文化水平等,为后期护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护理人员需要和家属进行有效交流,告知家属参与及配合对治疗的积极作用;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视为家人,提升其配合度;(2)详细和患者及家属解释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药物实现的治疗目的及遵医嘱剂量服用的,争取家属配合监督用药,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以及是否发生药物成瘾,将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3)每天定时由护理人员或是心理咨询师和患者进行交流,尝试帮助患者分析其想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能够引导患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根据患者情况强化患者自身价值感和责任感,激发其自我的认同感;(4)病房家庭化布置,避免刺激患者,妥善保管尖锐及危险物品;对家属进行饮食指导,告知疾病会影响肠胃功能,制定饮食方案;重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规律作息,实施助眠措施;鼓励家属多和患者交流,滿足情感需求,保持稳定情绪。
1.3指标观察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及焦虑情绪程度。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参考SF-36量表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两组对比
护理前两项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HAMD、HAMA 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1。
2.2 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两组对比 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两组对比,对照组较低(P<0.05),见表2。
3 讨论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多种诱因会导致患者发生情绪障碍甚至导致发生抑郁症。发病后患者存在较多的负面情绪,甚至会发生自杀、自残等恶性不良事件。目前临床中利用药物或是其他辅助治疗,可以实现一定的治疗效果。鉴于疾病的主要症状为厌世、消极等不良思想,临床治疗同时需要辅以切实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巩固治疗效果,疏解患者情绪,降低疾病影响[2]。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HAMD、HAMA、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 < 0.05),表明实施以家庭为中心优质护理干预,通过家属配合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焦虑及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由此可知,实施以家庭为中心优质护理干预抑郁,可提升抑郁症护理质量,确切改善抑郁及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回归正常生活,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