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健
(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600)
开胸手术主要应用于胸腔活动性出血、张力性气胸与支气管断裂、大咯血症状等患者的治疗之中,开胸手术患者由于手术部位、手术方式以及自身疾病情况差异很可能在术后出现以肺血栓栓塞为主的各种并发症,致残率与致死率相对较高。为此开胸手术常常采用单肺通气的方法对患侧肺进行分离,经支气管导管只利用一侧肺部维持患者生命活动,对防止液性分泌物流入健康肺部具有重要的作用[1]。开胸单肺通气手术对于患者来说会造成较大的创伤且疼痛感剧烈,严重影响患者和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开胸单肺通气手术对麻醉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患者肺组织缺氧或牵张进而造成肺部损伤,导致术后出现数月甚至长达数年的慢性疼痛。据相关研究表明,做好围术期的镇痛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在心脑血管等方面的并发症,寻求一种适用于开胸单肺通气手术的麻醉方法与镇痛方式对提升治疗效果具有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究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开胸单肺通气手术中的效果,本研究自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共收集患者治疗68例,分组后给予不同麻醉处理并探究其术后镇痛效果,就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做出以下分析。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自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共收集到有效资料68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开胸单肺通气手术,按照简单数字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以上研究对象平均划分,最后得到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各34例。对比分析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实验组患者年龄为32~65岁,男21例、女13例,食管癌患者12例、肺癌患14例、纵膈肿瘤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8~63岁,男女各17例,食管癌患者10例、肺癌患15例、纵膈肿瘤9例。研究前已征得以上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在排除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有脊柱手术史的患者后分析资料,在证实两组患者以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种类为代表的一般资料差异并不显著后(P>0.05),因研究可行性极大而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2 方法
1.2.1 入室处理: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血压等指标的常规监测,开放患者静脉通路并注射一定剂量的咪达唑仑,待十分钟后再对患者进行麻醉阻滞处理。
1.2.2 麻醉阻滞:①给予对照组患者硬膜外阻滞处理,使患者在阻滞过程中保持侧卧姿势,按照选取椎间隙位置-刺穿处消毒-刺穿-置管等一些列标准步骤进行麻醉阻滞,注意在刺穿时应当使用侧入法进行患者胸段硬膜外刺穿处理,置管应当保持3 cm左右并给予患者5 mL利多卡因以及5 mL罗哌卡因注射处理,待阻滞后30 min进行全身麻醉处理[2];②给予实验组患者胸椎旁阻滞处理,使患者在阻滞过程中保持侧卧姿势,与对照组不同的是选取了患者上一位椎间隙。具体操作步骤与对照组患者有所差异,将刺穿处皮肤进行充分消毒后,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为辅助仪器,明确胸椎旁间隙的影像,在探针外周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以超声波引导刺穿针直达胸椎旁间隙,注意置入的导管应当超出针尖2 cm,适当给予患者罗哌卡因处理并连接好止痛泵以达到镇痛的效果,待阻滞后30 min进行全身麻醉处理[3]。
1.3 观察指标
1.3.1 以麻醉起效时间以及平均麻醉阻滞节段数为具体观测指标来比较两组麻醉效果。
1.3.2 以VAS(视觉疼痛评分量表)来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咳嗽时的疼痛情况并予以对比,VAS量表得分与患者疼痛情况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经专业统计软件SPSS 20.0处理并以P<0.05代表组间差异显著,对于计数资料统一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对于计量资料统一用(±s)表示并采用t值检验。
2.1 麻醉起效时间及节段数比较。对比麻醉过程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平均麻醉阻滞节段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麻醉起效时间及节段数对比(±s)
表1 麻醉起效时间及节段数对比(±s)
组别 例数 麻醉起效时间(s) 平均麻醉阻滞节段数(n)对照组 34 49.4±4.3 6.9±2.3实验组 34 14.5±2.7 4.9±1.2 P - <0.05 <0.05
2.2 VAS评分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咳嗽时VAS量表得分可以发现,在术后6 h、12 h、24 h以及48 h时咳嗽时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VAS疼痛评分对比(±s)
表2 VAS疼痛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6 h 12 h 24 h 48 h观察组 34 1.0±0.4 2.3±0.6 3.4±0.6 4.2±0.8对照组 34 0.8±0.2 1.4±0.3 2.2±0.5 2.9±0.5 P - <0.05 <0.05 <0.05 <0.05
开胸单肺通气手术虽然治疗效果上佳但患者躯体造成的创伤比较严重,术后疼痛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因这一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对麻醉技术以及镇痛方式的要求更加高,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开始着重对麻醉方式的探讨,希望可以找到一个起效迅速、效果良好的麻醉阻滞方式从而减轻患者术中疼痛,同时又要做好患者围术期的镇痛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进患者迅速康复。目前我国常见的阻滞方式主要包括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阻滞以及胸椎旁阻滞,不同阻滞方式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及优缺点,寻求一种适用于开胸单肺通气手术的麻醉方法与镇痛方式对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4]。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比患者麻醉过程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更短且平均麻醉阻滞节段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咳嗽时VAS量表得分可以发现,在术后6 h、12 h、24 h以及48 h时咳嗽时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充分说明,经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处理的患者其麻醉明显更好,且术后镇痛情况明显好于经硬膜外阻滞处理的患者。这是因为相较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方法,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方法不会影响肋骨及膈肌的正常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氧合问题,同时也实现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快速恢复[5]。除此之外,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开胸单肺通气手术患者在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改善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选用的罗哌卡因浓度较高,对于局部麻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患者经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处理后的排痰情况更为顺利,加以早期肺功能康复训练处理就可以实现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肺部功能这一根本目的。在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过程中使用超声波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超声波引导穿刺针可以准确找到胸椎旁定位,超声波成像可以清晰显示椎旁间隙,便于将麻醉药物准确的注射到指定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探针过深而造成的胸膜损伤等情况。除此之外,胸椎旁阻滞对患者呼吸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因此在开胸单肺通气手术中应当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较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方法而言,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开胸单肺通气手术中优势及应用效果更加明显,因其应用了超声波引导的方式使得麻醉阻滞环节更加精准与高效,麻醉起效更快、效果也更好。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开胸单肺通气手术中的应用对减轻患者术后咳嗽时的疼痛感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其不会影响肋骨及膈肌的正常运动,所以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氧合与排痰等问题,实现了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了患者肺功能恢复的进程,因此应当得到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