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外剥内扎术和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对比

2021-07-26 06:29王心吉张保田曾卫平李建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4期
关键词:环状内痔肛门

王心吉 张保田 曾卫平 李建国 徐 兵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肛肠科,广东省深圳市 518106

混合痔作为肛肠科多发性、常见性疾病,发病率在肛门直肠疾病中占比80.6%,属于肛肠科的难治性疾病[1]。目前,相关医学研究者关于痔病产生机制的主流学说观点为静脉曲张、肛垫下移,静脉曲张学说认为环状混合痔形成的主要病因是不连续静脉扩张、静脉压增加,引起肛门直肠静脉回流障碍;肛垫下移学说认为环状混合痔是因为悬韧带上Treitz肌、Park韧带断裂所致[2]。基于上述理论,外剥内扎术(M-M)和自动痔疮套扎术(RPH)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最常用两种手术方式,而关于两种手术方式对环状混合痔的近远期疗效、并发症影响程度的前瞻性研究报道十分少见。笔者为探索环状混合痔最佳手术方式,特开展本次分组对照试验,对两组患者混合痔患者分别实施M-M术、RPH术治疗,并从患者手术疗效、并发症、手术指标以及疼痛程度方面着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环状混合痔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环状混合痔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环状痔脱出,有手术指征;(2)肛门结构正常,无畸形表现者;(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既往存在肛门外伤或其他肛门手术史者;(2)合并肛瘘、肛裂、直肠息肉以及其他恶性肿瘤者;(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4)合并贫血、糖尿病、心脑血管性疾病等基础性疾病或者因其他因素难以耐受手术者;(5)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疾病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40±12.11)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病程(3.83±2.54)年。研究组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72±11.20)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4.38±2.4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M-M术治疗,腰硬联合麻醉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并予以扩肛处理,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提起外痔组织,从肛门边缘开始取“V”型切口,切口延伸至齿线上方0.5~1.0cm处,剥除周围增生、结缔组织,应用钳夹夹闭内痔核。其次,完成缝扎处理后,切除痔核组织。多点位分段切除环状痔,切口间留皮桥。最后修建皮缘,做止血工作。研究组:应用RPH术治疗,术前准备同上,首先扩张肛门,使得肛管维持为松弛状态,随后消毒肛管、直肠下端,再提起突出于痔核的组织,经肛周边缘皮肤取一个“V”型切口,沿着外痔痔核,将切口延伸到齿线下0.5cm部位,结扎后切除外痔组织。最后修剪皮赘、皮瓣。在肛门镜上涂抹石蜡油,经肛门置入,定位内痔解剖组织,经肛门镜将自动套扎器置入内痔部位,连接负压吸引器,确保枪头、内痔黏膜之间保持良好接触。启动负压吸引器,将负压维持在-0.08~-0.10Pa内,并将内痔组织充分吸入枪管内,转动扳轮,释放胶圈,以相同方式处理套扎2~4个内痔痔核。随后将肛门镜移出,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痔核脱出、便血等临床症状变化,结合痔核情况,评价两组手术疗效差异:①痔核脱出、便血等临床症状消失,痔核萎缩或消失,视为基本治愈;②便血、痔核脱出等临床症状均有所减轻,痔核数量和体积较术前减少70%以上,视为好转;③痔核脱出、便血等临床症状以及痔核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视为无效。(2)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出血、肛缘水肿、尿潴留、感觉性肛门失禁、肛门狭窄、肛门溢液、肛门坠胀、切口感染等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近期指的是入院至出院期间,远期指的是出院后1年内。(3)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两组患者术后3d的肛门疼痛程度,VAS评分最高10分,最低0分,评分越高疼痛感越强烈。(4)记录两组手术指标差异,包括创面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基本治愈率为78.33%,高于对照组的60.00%(χ2=4.728,P=0.029<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n(%)]

2.2 两组近期、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0.00%(χ2=4.910,P=0.027)。其中皮赘和肛缘水肿的发生率较多。见表2。研究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1.67%(χ2=5.551,P=0.018<0.05),患者均无1例出现两种及以上并发症者。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表3 两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2.3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术后疼痛程度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3 讨论

混合痔与患者便秘、腹泻、年龄、妊娠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环状混合痔患者的内外痔基本融合,且存在多发性痔核,既往认为术中难以在保障治疗彻底性的前提下,保护肛门功能[5]。而RPH术的涌现则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在RPH手术方案中以内痔套扎为主,减少了外痔切除操作,可在RPH术中利用橡胶圈弹性功能阻断痔核的血液供应,确保套扎远端痔核组织缺血、萎缩以及坏死,最终脱落,达到治愈标准。同时,套扎黏膜组织皱缩后,有助于肛垫上提。RPH术不会损伤患者肛门齿状线,因而可保留肛门齿状线的解剖结构,维持术后生理解剖功能不变,这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康复十分有利[6]。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而研究组基本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可见RPH术在优化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方面效果更佳,这属于RPH术的橡胶圈弹性套扎装置等作用密切相关。与之相比,M-M术乃治疗混合痔的传统手术方案,出于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目的,过多切除痔核及其周围组织,但对肛垫、肛门括约肌、齿状线等结构造成了破坏,损伤了患者精细控便能力[7-8]。此外,肛周组织局部神经末梢十分丰富,因而痛觉敏感,RPH术避开了患者肛管、肛周区域,术后疼痛感明显小于M-M术,表4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可从中得知,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这是因为RPH术对齿状线、肛垫等组织的损伤较小,并避开了肛周和肛管等区域神经,保护了肛门周围神经,不但可减轻患者疼痛感,还彰显了RPH手术的微创优势[9-10],因而术后创面愈合较快、患者康复出院较早。另外,RPH术的切除操作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减少了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1-12]。从表2~3中可知,研究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P<0.05),其中皮赘和肛缘水肿的发生率较多,可见RPH手术安全性较高,这是因为M-M术切除了直肠黏膜以及黏膜下组织,增加了术后感染、肛门狭窄的风险系数,且M-M术还可对肛周肌肉神经形成不可逆性损伤,改变直肠内容及其顺应性,因而对照组患者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研究组中使用的RPH术则可避免上述弊端。

综上所述,RPH术可作为临床治疗环状混合痔的首选术式,不但体现了微创理念,且可节省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符合临床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环状内痔肛门
环状RNA的研究现状及其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中药热奄法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分析
肛门瘙痒如何治疗
肛门瘙痒不止为哪般
内痔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肛门瘙痒不能挠
内痔一般如何进行诊断呢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第78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2015)
∧形皮瓣痔核剥离注射肛垫固定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