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蓉
摘 要:在数学研究领域中衍生的统计学,覆盖了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数据,则是统计学中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明确给出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而且,还提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因此,在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的过程中,应当着力培养的是数据分析观念。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发现: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巧用问题情境导学促思,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仅能发展小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时间与空间,更能水到渠成地达成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情境;导学促思;数据分析观念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思维的调动与活跃,正是因为碰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激发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使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并在亲身参与数据分析的实践活动中掌握恰当的数据分析方法,从而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下面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为例,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激疑引趣设情境,数据分析有必要
众所周知:兴趣能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当学生要研究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时,教师要灵活结合学习内容创设一些独具匠心、相映成趣,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这样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不由自主就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才能由衷感受数据分析的必要性。
例如,《平均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境是“淘气玩记忆数字的游戏”(如图),结合淘气5次游戏所记住的数字数目的统计表,提出问题:“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旨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通过智慧老人提出“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引入了平均数。实际教学中,笔者适时、巧妙地引入了本班的现实情境:下个月,咱们班要参加学校趣味运动会“投篮比赛”,体育教师先组织踊跃报名的两个小组开展了一次1分钟投篮比赛,成绩如下:阳光队湘渝、养斌、柏旭分别投进了4个、6个、5个;花朵队晓楠、以晨、蓝希、静雯分别投进了5个、3个、7个、1个。请问:“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
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地放弃教材中的情境,引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研究问题、进行数据分析的动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二、 旧中引新设情境,数据分析有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呈螺旋上升的特点,每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公式原理都是在相对应的、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成与发展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得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相关的活动经验,准确把握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自主进行数据分析时有方向可循。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全体学生面对笔者提供的阳光队、花朵队的数据及问题:“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他们自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很快就有两种解答方法: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计算并比较各队投中的总个数,得出花朵队的投篮水平高;而有的学生认为需要计算并比较各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得出阳光队的投篮水平高。全班反馈交流中,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在队员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怎样比较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对四年级下册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应该比较各队投中的总个数,还是比较各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不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水平确实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在尝试、交流、质疑、讨论,直至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平均数这一概念初步生成,比起教材中通过智慧老人提出“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引入平均数,更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生成过程为后续全面理解“平均数”的内涵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几乎收到了一点即破的效果。
三、 步步深入设情境,数据分析明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实践中不妨巧用——“步步深入设情境”,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一个个大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掌握新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明晰了“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数学内涵。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当全体学生已经明白应该比较各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笔者又分别呈现了阳光队、花朵队投球情况统计图,提出第三个问题:“从图中你能找到阳光队的平均数‘5吗?”随着学生思维的推进与交流,笔者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学生马上发现:柏旭投中的个数没有变化!笔者顺势抛出第四个问题:“柏旭投中的5个就是平均数的5,对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生生互动中明晰了——平均数“5”,不是指阳光队中某一个队员的投篮水平,而是代表了阳光队本次投篮的平均水平。随后,学生便能自主地找出花朵队本次投篮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