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江苏省溧阳市中医医院 临床心内科,江苏 溧阳 213300)
心血管病变临床发病率较高,且目前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状况,若治疗不及时生命风险较大,患者多突然发病,且病情恶化快,对临床救治工作提出了较大挑战[1]。针对此类疾病患者,临床多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冠状动脉造影为指导PCI的“金标准”,但是临床实践中其弊端也不断出现,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血管均被造影剂填充,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血管则无法准确显示,从而会影响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的评估,应用价值不佳。而血管内超声技术指导意义更大,其能够真实反映血管壁、斑块组成和斑块结构情况,术更利于手术顺利开展,且预后指导价值较高。本文探讨了血管内超声对比非应用血管内超声做PCI的效果差异,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间在江苏省溧阳市中医医院进行PCI治疗的40例患者随机抽签平分2组。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5~78岁,平均(66.23±4.82)岁,合并高血压15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高血脂9例,具有吸烟史12例;试验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6~79岁,平均(66.65±4.79)岁,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高血脂10例,具有吸烟史11例。两组上述资料均衡性高(P>0.05),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患者;②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单个(或)多个血管病变患者;③靶病变血管狭窄率≥50%;④患者意识清晰、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PCI手术禁忌证患者;②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患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④碘制剂过敏患者;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
1.2 方法。全部患者接受PCI治疗,患者入院后进行系统检查,明确患者病变血管情况,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术前全部患者口服替格瑞诺(AstraZeneca AB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20,90 mg)和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 mg×30 s),前者用量为180 mg,后者为3200 mg,并做好常规检查和碘过敏试验,创建静脉通道,手术时患者平卧,局部麻醉,行常规消毒铺巾。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给予患者肝素钠注射液(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2088,规格:2 mL∶12500单位),术后则进行心电图监测,全部患者均由同一专业医师团队进行手术,术后密切监测患者情况。对照组: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引导,分析患者检查结果,根据具体结果确定适宜大小的支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所需压力。试验组:行血管内超声技术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后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支架贴合血管壁情况和支架大小进行评估,若出现贴合不佳的情况必须进行再次高压扩张操作[3]。
1.3 观察指标。①支架情况统计比较,包括:支架数量、支架直径、靶病变直径狭窄程度、PCI术后最小管腔直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管腔直径最大获得值;②支架置入效果,指标:支架置入理想情况和PCI后残余狭窄率,支架置入效果标准:支架完全贴于管壁,位置理想,长度适宜,支架置入指数≥0.7,置入指数=支架内腔最小直径/最大直径,且最小支架腔截面面积与平均参考血管段管腔截面积比值大于0.8;③临床结局统计比较,包括:死亡率、心肌梗死率、亚急性血管闭塞率、再次PCI率、心绞痛住院率。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SPSS 24.0;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2.1 支架置入情况。试验组支架数量、支架直径、靶病变直径狭窄程度、PCI术后最小管腔直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管腔直径最大获得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支架置入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支架置入情况比较()
2.2 支架置入效果。试验组支架置入效果理想率高于对照组,PCI后残余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支架置入效果比较[n(%)]
2.3 临床结局。试验组死亡率、心肌梗死率、亚急性血管闭塞率、再次PCI率、心绞痛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结局比较[n(%)]
临床上PCI手术应用较为广泛,是处理冠状动脉狭窄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介入术干预为手术的“金标准”,通常适用于狭窄程度≥75%的患者,但是在临床治疗经验显示,存在患者应血管造影无指征而错失治疗时机的情况,因为造影仅能显示被造影剂填充的血管,且单纯显示血管腔径,但是不能显示血管结构状态,并且受透射方位不同影响,若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不明确,则无法进行准确判断,因此具有临床应用局限性[4]。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开展PCI术治疗,帮助患者抢占最佳治疗时机,临床需找寻更为高效的干预方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管腔直径最大获得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支架置入效果理想率高于对照组,PCI后残余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如下:就冠状动脉病变而言,其呈现弥漫性病变情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的评价局限于血管管径,单纯评估狭窄程度,以相邻正常血管为参考,容易出现低估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问题,从而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5]。而血管内超声技术可进行360度扫描,围绕血管周径进行,可以获取横断面图像,进而将管腔形态、粥样硬化斑块组成、血管壁状态等信息清晰显示,并且对于管径和总截面积能够进行精准测量,可准确分析中间病变情况,精准确定狭窄程度,且适用于临界病变指导,为此类患者选择合理的方案,适用范围更广,精确度更大。并在PCI术中,球囊和支架的选择也可借助血管内超声技术,以此保证支架的适应性,使其更好地置入,提升置入效果,且结果显示病变数量、位置等信息两组无明显差异,说明血管内超声家属的应用不会影响PCI术成功与否,但是支架置入效果更优且术后不安全事件较少,可能与在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下,支架置入能够促使大支架内最小管腔面积增大,从而降低再次血管形成率。此外试验组患者残余血管狭窄率、亚急性血管闭塞率等均低于对照组,主要与血管内超声技术可准确获取管腔直径更大的血管状况,指导支架型号选择,促进球囊充分扩张,进而改善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血管内超声指导PCI较非血管内超声指导更利于介入治疗更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