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鹄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乳腺外科,江苏 无锡 21402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DPN)指一类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上皮性肿瘤,可以为良性、交界性或恶性,在乳腺良性疾病中占比不到10%,在乳腺癌中不到1%。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较为常见,根据发病部位分为中央型、周围型两种,中央型常为单发,大多在乳晕区并伴有乳头溢液,很少恶变;而周围型则是发生在乳腺周围的导管如中、小和末梢导管,恶变率较高,且概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大[1]。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类疾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活检,常规的诊断方法无法对肿瘤类型做出精准判断[2]。因此,为了及时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早期发现癌变,本次研究以石蜡切片作为标准,对比分析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现将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72例IDPN患者来进行本次研究。患者年龄在27~69岁,平均(43.92±3.56)岁;病程4个月至6年,平均(2.63±0.35)年;临床表现有:单纯乳头溢液21例,单纯乳房肿物(含可触及以及不可触及但B超可探及)36例,溢液合并肿块15例。
1.2 手术方法及诊断标准。单纯乳头溢液患者,使用“平针头”注射亚甲蓝行溢液导管染色,行染色导管所在区段切除;无乳头溢液且不能触及肿块,予B超体表定位后行病变导管及周围腺体区段切除;乳头溢液合并肿块者,如切除肿块后仍有溢液,则仿单纯溢液患者再次行区段切除,切除后均行术中快速病理及石蜡切片检查,诊断标准遵循2012年版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恶性患者(包含快速冰冻及石蜡病理)则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
1.3 观察指标。对术中快速病理和术后石蜡病理进行诊断分析,并将结果统计,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在肿瘤性质、类型结果的区别。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分析,针对于所收集计数资料行以%表达,而检验则经由χ2完成,组间比较采用Person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准确率分析。6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58例通过术中快速病理明确(占比96.67%),2例通过石蜡病理明确(快速病理报告为IDPN)。而12例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9例为术中快速病理明确(占比75.0%),3例为石蜡切片明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结果呈现:总体诊断率为91.04%,与术后石蜡病理诊断进行比较,P>0.05;导管内乳头状瘤检出率96.67%、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94.83%,导管内乳头状癌相关的数据结果则为:75.00%、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72例患者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准确率情况表[n(%)]
12例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均行患侧乳房单纯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均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IDPN在乳腺疾病领域中系常见病种,所涵括类型较多,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但其亦有恶性倾向,本研究中,无实性乳头状癌及囊内乳头状癌病例,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3]。IDPN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房肿块,或仅为导管扩张这类间接征象,王文彦[4]等通过对674例IDPN患者回顾性分析得出:年龄>45岁、合并乳房肿物、肿瘤直径>2 cm等指标是恶性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高危因素。IDPN组织学鉴别复杂,乳头状瘤的基础上可继发炎症、肌上皮增生、化生等改变,尤其是导管壁及周围发生硬化性改变时,可造成假性浸润的征象,加大了病理诊断的难度。有效的病理诊断方式可早期发现癌变,并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手术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时间短,可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学形态[5],尽可能行良恶性鉴别,有利于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一次性完成疾病治疗。IDPN常见形态有:①导管内肿瘤所呈现出的生长方式较为典型,部分肿瘤体积经观察处于较小的状态,有上皮增生的情况,肿瘤、囊壁间空隙均被上皮细胞所填充,但局限于肿瘤与其周围所存在的导管界限,因而肿瘤边界之上,可见有上皮细胞团分布,且其内纤维血管至少有一条;②经观察有典型乳头状结构存在,或这一结构出现变异;③可观察到假性浸润灶,且上皮具有两层结构[6]。说明快速病理检查可大致明确肿瘤组织学形态,为其性质鉴定提供切实依据。从本次研究中可见,术中快速病理61例与术后石蜡病理符合,总体诊断率为91.04%,与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结果相比:P>0.05,可见采用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手术治疗策略制定的可靠参考。代高赛[7]等对560例IDPN患者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术中快速病理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准确率为88.9%,他认为术中快速病理对IDPN意义重大;黄信[8]等报道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术中快速确诊率达到94.3%,亦与本研究基本一致。在本研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检出率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相较于导管内乳头状癌均更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分析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的鉴别工作,主要靠细胞类型、组织学结构等予以进行,有时需行免疫组化查看肌上皮标记是否缺失以及CK5/6及CK14(基底型角蛋白)的表达来协助鉴别,且有时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合并不典型增生或局灶癌变,对病理诊断带来了难度[9-10],以至于快速病理未能有明确诊断。另外,部分病例因病变区域较小,在取材时会有不当遗漏,导致漏诊,故手术医师术中如发现疑似病灶,可标记作为重点取材处;同时,快速病理操作时间较紧张,在固定、染色等步骤出现问题,诊断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应用石蜡切片病理来加以判断结果。
综上所述,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在诊断IDPN中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率类似石蜡病理,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追求更高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对各类导管内病变的精准快速鉴别,还需要外科医生和病理医生相互合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