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针刺治疗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腹胀的疗效观察

2021-07-25 02:42欧阳红梅薛丽芬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9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妇科腹部

欧阳红梅,薛丽芬

(1.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市南沙区妇幼保健院 内科,广东 广州 511458)

0 引言

腹部手术在临床妇科中较常见,手术后患者由于麻醉、胃肠道暴露过久、手术应激反应、切口疼痛等因素而影响胃肠功能[1]。通常情况下,手术后24 h内患者的肠蠕动基本消失,由此发生肠源性感染、麻痹性肠梗阻、肠粘连、腹胀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特别是腹胀是妇科腹部手术后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它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与否关系密切[2-3]。中医学科提出,术后腹胀主要是由于肾气不足、体虚、气难以推动肠蠕动而导致[4]。基于此,本文结合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行妇科腹部手术的患者分组实施常规治疗及其辅以穴位针刺治疗方案,对其术后腹胀的疗效进行观察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间行妇科腹部手术患者106例作为实验案例,为其实施随机编码,其中对照组53例患者(单数号码)运用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案,研讨组53例患者(双数号码)辅以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年龄28~59岁,平均(42.59±11.21)岁,其中子宫切除患者31例,黄体破裂患者6例,卵巢囊肿患者11例、宫外孕患者5例。研讨组:年龄29~60岁,平均(42.34±11.08)岁,其中子宫切除患者29例,黄体破裂患者7例,卵巢囊肿患者12例、宫外孕患者5例。从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基线资料来看,组间未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研究对比的均衡性前提条件。纳入标准:确需接受妇科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在研究工作开展前,患者及其亲属充分了解研究流程与相关事项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手术前已存在感染症状的患者,合并严重的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具有严重营养不良表现的患者,术中出血量超过300 mL的患者,合并严重器官、组织衰竭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对照组53例患者应用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案,对其手术切口仔细观察,定期更换敷料,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实施相应皮肤、切口等护理工作。研讨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针刺治疗方案,在治疗前为患者详细说明针刺治疗方式的疗效、目的,在取得患者认可后开始实施。首先协助患者仰卧于病床上,同时实施局部消毒,选取28号毫针,在患者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上下巨虚等穴位上,可运用指切法快速进针,再行捻转补泻,留针约半小时,或运用直刺法,刺入浓度1.5 cm,询问患者是否感觉针刺感,如有感觉,则连接于电极,经连续波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频率,留针时间约20 min。首次针刺治疗时间为术后6 h,第2次与首次针刺治疗间隔6 h,之后每日2次针刺治疗。

1.3 观察指标。对于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等胃肠功能指标进行观察,同时记录其腹胀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记录的指标数据进行严谨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术后4项胃肠功能指标)经均数±标准差()表达,以t值验证,计数资料(腹胀发生率)通过例数(%)表示,以χ2值检验,若P<0.05,则体现组间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项胃肠功能指标。手术后研讨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等胃肠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项胃肠功能指标(,h)

表1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项胃肠功能指标(,h)

2.2 记录两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手术后研讨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11.3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41.51%,组间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记录两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n(%)]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患者实施腹部手术后内脏由于受到一定刺激而产生肠胃功能紊乱的风险较高,极易出现术后腹胀、便秘等情况,其中腹胀症状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5]。实施腹部手术后,患者由于麻醉刺激、炎性反应而使得患者发生气滞血痹,而气血运行不畅则肠腑运化失常,气机不利则血络阻滞,并由此引起气血不和,血淤于腹腔脏器内阻碍气机。腹部切口的疼痛感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肠蠕动明显减慢而导致难以排气,引发腹胀,严重时导致肠道吻合口、腹臂切口的开裂,患者的恢复时间延长,因此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是确保腹部手术成功的关键性环节[6]。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可对肠蠕动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可快速起效,但作用时间较短,而且会伴有剧烈的疼痛感,常并发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不推荐使用此方式[7]。中医相关资料记载,腹部手术后腹胀部位一般处于脾、胃等处,发病机制主要表现为术后体虚、血淤、气滞,而脾失健运,胃失各降,脉络受损,传导失职,血淤气滞而使中焦受阻,气难以推动肠蠕动[8]。运用针刺穴位治疗妇科腹部手术后的腹胀症状,能够达到通络温经、活血行气,促使气机运行、水液运化的功效。人体内各器官组织往往是依靠经络进行沟通,自体表与脏腑间互相联系。其中足三里穴主治胃肠疾病,作为阳明经的合穴,行针刺疗法可调整患者的胃肠功能,进一步增加胃肠蠕动,针刺曲泉穴可调和气血、通经疏络,从而减轻腹胀症状,针刺三阴交可除痞满、消腹胀,和降胃气。通过针刺治疗促进患者排气,有效改善其腹胀症状。

研究结果提示,手术后研讨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等胃肠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研讨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11.3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41.51%,组间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脏腑功能常会发生紊乱现象,而胃气上逆而导致恶心呕吐。由于腹气不升、健运失职而出现脘腹胀痛,患者难以排气排便。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脾经二者互为表里,直接关联胃肠道功能,通过在胃肠、盆腔等处的平滑肌产生作用而促使胃肠蠕动恢复,对于足三里穴位针刺治疗15 min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肝、肾、胃肠微循环,有效抑制体外血栓的形成,产生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对呈收缩状态的微血管进行舒张,微循环的障碍、细胞缺氧、缺血等情况得以改善。本文的研究结果与杨小玉等在《腹部手术后针刺穴位对胃肠功能影响的护理观察》一文中的结论相似,文中指出采用针刺穴位的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腹胀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的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以上结论充分证实了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应用穴位针刺治疗方案,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降低腹胀率,对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应用穴位针刺治疗方案能够明显降低腹胀的发生率,且胃肠功能指标得以改善,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此方式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妇科腹部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秒懂妇科体检报告 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