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麻醉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7-25 02:42李志霞刘辉陈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9期
关键词:躯体消化微创

李志霞,刘辉,陈芳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 麻醉科,山西 大同 037008)

0 引言

近几年临床医疗技术快速进步背景下,内腔镜技术得到显著发展应用,消化内镜应用在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治疗中重要作用逐渐得到重视,临床中合理应用消化内镜不但能够对病变组织进行直视观察,并进行准确清除,同时还可以给予患者梗阻消化道开展相应扩张术与植入术,操作上较为方便快捷,具有较高安全性,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临床优势显著[1]。但是因为消化内镜长期操作过程中,可能会给患者咽喉部、胃腔等带来一定程度刺激,导致患者出现相应手术痛苦,甚至个别患者无法忍受而终止治疗,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选用正确手段麻醉,以改善患者临床情况。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静脉麻醉应用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干预中有着独特优势,基于此,此次就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应用静脉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微创治疗麻醉方案选择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时间内在我院行消化内镜微创治疗的56例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利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进行分组,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化分组,首先需要给予研究对象编号,末位尾数为单数患者纳入研究组,末位数为双位数患者纳入参照组,每组28例。参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在25~70岁,平均(43.28±1.36)岁,体重在45~80 kg,平均(64.13±2.55)kg;研究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在26~69岁,平均(43.19±1.41)岁,体重在46-79 kg,平均(64.22±2.61)kg;两组行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患者基础资料利用统计学软件计算发现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指征;②患者资料齐全;③患者与家属知情研究并签署研究同意书;④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②凝血机制障碍与消化道感染者;③治疗禁忌证与精神疾病。

1.2 方法。参照组进行常规表面麻醉,在术前8 h需要指导患者禁止进食,术前6 h禁止一切饮水,接着手术采用利多卡因胶浆给予患者表面麻醉,当患者麻醉药物起效后,将消化内镜置入进行微创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麻醉,在术前8 h需要指导患者禁止进食,术前6 h禁止一切饮水,并做好各项肠道准备工作;手术治疗时,先给予患者5 mg麻黄素进行静脉推注,之后给予患者1~2 mg/kg丙泊酚与0.05 mg/kg芬太尼药物进行静脉注射,需要将丙泊酚静脉推注速度合理控制在40~60 mg/min;等患者睫毛反应彻底消退后,将消化内镜准确置入开展微创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丙泊酚推注剂量。

1.3 观察指标。观察评估两组患者躯体反应具体情况,如果患者手术过程中保持绝对安静,并未出现肢体活动,镇静评级为4级,睫毛反射完全丧失,则评定为优;若是患者手术过程中存在轻度肢体活动与呻吟,镇静评级是3级,但是不会给手术造成影响,则评定为良;若是患者手术过程肢体活动强烈,直接给手术治疗造成严重影响,则评定为差;总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统计两组患者主诉情况,并观察麻醉治疗后腹胀、恶心呕吐与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主要通过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χ2进行检验,并用(n/%)表示,如果处理分析结果P<0.05,则可以表示统计学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主诉情况统计。如表1数据统计所示,研究组患者主诉良好与愿意再次接受治疗比率均高于参照组,且主诉痛苦率低于参照组(P<0.05)。

表1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主诉情况[n(%)]

2.2 统计评估两组患者躯体反应优良率。两组躯体反应情况对比,显然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具有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躯体反应优良率[n(%)]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不良情况对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作为当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微创术式,该方法能够在直视下观察并取病灶组织活检,同时可以准确清除病灶组织,和以往常规手术相比,手术创伤较小,并且不会给周围器官造成较大牵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疼痛,帮助患者术后快速恢复[2]。但是因为消化内镜需要进行置入操作,在胃肠内镜长时间应用下,十分容易导致患者胃肠道与咽喉部出现一定刺激,并且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相应的躯体活动,甚至可能产生强烈疼痛,导致患者无法耐受手术,促使手术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时,需要合理配合临床麻醉进行,以确保手术可以顺利进行,减轻患者术中不良情况发生。

以往临床中大多采用表面麻醉方式进行麻醉,该方法主要是将具有较强穿透力药物直接注入到黏膜表面,麻醉药物可以对神经末梢进行阻滞作用,从而取得麻醉效果,表面麻醉通常广泛应用在呼吸道、眼鼻喉等浅表手术或者内镜诊疗过程中[3]。由于身体各个部位黏膜对于麻醉药物吸收效果与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进行表面麻醉时。必须结合具体作用部位合理控制麻醉用量,同时还需要适当给予阿托品药物干预,以保证黏膜干燥,防止唾液与分泌液等对麻醉造成影响。

静脉麻醉作为近几年临床逐渐广泛应用的一种麻醉方式,该方法主要是利用静脉推注方式给予机体注射局麻药物,接着通过循环血作用,将药物作用至中枢神经,以达到全麻的效果,静脉麻醉与表面麻醉对比,麻醉效果更加平稳,且不会给患者生理造成较大影响,术后患者苏醒时间较短。根据相关研究探讨发现,静脉麻醉应用在微创手术治疗过程中,能够降低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且可以减轻患者躯体活动与牵拉等发生,增强术中镇静程度,同时在手术期间,结合患者具体麻醉情况,还可以合理追加麻醉药物,以改善患者苏醒与体动情况,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4]。但是需要逐一,静脉麻醉一般难以有效控制麻醉深度,并且对于患者个体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静脉麻醉一般应用在手术时间较短且镇痛要求较小的微创手术治疗中。

静脉麻醉药物中主要应用丙泊酚、芬太尼与麻黄素等,其中丙泊酚作为一种常用快速型镇静药,药物效果可以快速起效,经过静脉推注进行麻醉诱导,能够促使患者在极短时间内失去意识,但是在手术完成后数几分钟内便可快速清醒,但是药物会给血压心率等指标造成影响,所以配合适量麻黄素药物干预,以帮助患者心率与血压稳定,降低应激反应,保证麻醉药物效果[5]。麻黄素还能够对消化腺分泌进行一定抑制,减低肠胃蠕动,所以可以帮助手术医生更加清晰观察病灶,从而准确切除病灶组织,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此次研究结果中,研究组躯体反应优良率96.42%明显高于参照组躯体反应优良率75.00%,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57%;研究组患者主诉良好比率(96.42%)与主诉痛苦比率(7.14%)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主诉良好比率(64.28%)与主诉痛苦比率(32.14%),两组研究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表示静脉麻醉应用的镇静效果较高,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无意识躯体活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为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过程中选用静脉麻醉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手术过程中牵拉与应激反应产生,保证手术正常有效进行,术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安全性,相比常规表面麻醉,应用价值更加显著。

猜你喜欢
躯体消化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消化不良
搬家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