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7-25 02:42王启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9期
关键词:髓内股骨头股骨

王启国

(东海县人民医院 骨科,江苏 连云港 222300)

0 引言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老年骨折疾病,且患者发病率与其年龄有明显联系。就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大部分疾病患者均会合并其他慢性老年疾病,因此容易在治疗、康复期间出现其他并发症并导致最终死亡事件[1]。因此尽快恢复患者负重能力及行走能力,早期离床开展活动,降低围骨折期间并发症发病率,提高骨折处恢复效率是临床同类型疾病的治疗重点。在传统的复位治疗中,部分患者复位效果相对有限,因此延长的患者卧床时间,限制了其活动能力,提高了畸形愈合,愈合不良的发生率[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等优势更适宜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可有效减轻其疼痛症状,提高活动能力[3]。基于此,本文将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患者,设置组别为研究组27例与常规组24例。常规组本次研究抽选男15例,女12例;年龄61~81岁,平均(72.48±5.69)岁;所有患者中5例合并高血压,3例合并冠心病;患者Evens-Jensen分型,Ⅲ型7例、Ⅳ型10例、Ⅴ型10例。研究组本次研究抽选男13例,女11例;年龄60~82岁,平均(72.37±5.26)岁;所有患者中4例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Evens-Jensen分型,Ⅲ型7例、Ⅳ型9例、Ⅴ型8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较小(P>0.05),具备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类型;②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完整,全身耐受良好,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③患者均签写过知情协议,术后能够保证参与6~12个月的随访。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或恶性脏器类疾病;②患者术前因其他疾病无法正常行走;③患者为病理性髋部骨折。

1.2 方法。术前统一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工作,对于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患者进行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指导其取健侧卧位,其髋关节外侧进刀,切离皮下组织,尽可能暴露关节囊部分,做“T”形切口,行股骨颈截骨,应用钢丝环扎固定粗隆骨折复位部分,依照术前影像学检查,挑选合适的假体进行置入与复位,在复位髋关节后应各方向进行活动,评估效果良好后,置入股骨柄假体和股骨双极头,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切口,逐层关闭皮肤组织,为患者提供常规抗感染治疗。对常规组采用PFNA髓内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在麻醉干预后,调整患者为平卧位,在患者大粗隆顶点处作4 cm的操作切口,向下延伸到近端,分离组织暴露大粗隆,找到股骨大粗隆顶点,尖锥开孔,打入导针,逐步扩髓,置入长度适宜的髓内钉,调整位置合适后,置入螺旋刀片,借助导向器置入远端锁定螺钉,进行动态锁定置入尾帽。

1.3 观察指标

1.3.1 围术期临床指标: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术期临床指标。

1.3.2 患者康复情况:选择Harris评估量表对患者术后1个月、3个、6个月的髋关节恢复情况,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恢复效果越好;采用FIM评估量表,统计两组患者1个月、3个、6个月的生活能力,总分范围在18~126分之间,总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

1.3.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治疗后的3~12个月内,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类型与发病率。

1.4 统计学分析。以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t,χ2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围术期临床指标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时间指标均要短于常规组,其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2.2 患者康复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其患者各阶段的生活能力评分也要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FIM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FIM评分比较(,分)

2.3 患者并发症发病率。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为7.41%远低于常规组33.33%,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上将股骨颈肌底一直到小转子水平之间的骨折,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该类骨折疾病好发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由于患者本身易合并骨质疏松等其他老年疾病,因此容易在患病后因长期卧床,活动能力大幅度受限,而提高并发症发生率[4]。在传统治疗方案中,常选用钢板内固定术,对患者骨折处进行治疗,但该类方案对患者骨质条件要求较高,不适宜于高龄患者,因此术后固定效果多不理想,容易造成患者畸形愈合或愈合不良[5]。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PFNA髓内钉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发现后者治疗效果相对更好,患者术后康复量表评分较高,并发症发病率较低,表明对于高龄患者而言,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更易满足较佳治疗效要求。PFNA髓内钉内固定术是近年来较为常用的一种微创性手术,具有固定稳定,抗旋抗压力强等优势,对患者骨质条件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常被应用于高龄骨折患者疾病治疗中。但就近三年的文献资料表明,在治疗后的康复或使用期间,髓内钉容易发生断裂、松动、脱出的问题,提高了方案治疗失败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快速帮助患者恢复髋关节功能,更利于其术后开展康复训练,因此有效提高了患者恢复效率,降低了部分并发症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于术后7个月,出现了髋内翻症状,但症状较轻,并未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虽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负重时间,但其在治疗过程中会造成较大切口,因此患者术中出血量相对较高,术后疼痛感也较为明显,对患者康复能力造成了一定阻碍,且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会因骨性髋臼部分出现应力集中造成假体损耗。所以在康复期间还应要求患者及时做好复查工作,了解其骨折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恢复质量。

综上所述,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期间,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更有助于提高治疗效率。

猜你喜欢
髓内股骨头股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锁定加压钢板与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