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效果对比

2021-07-25 02:41靳恩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9期
关键词:穿孔内镜黏膜

靳恩勇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江苏 徐州 221200)

0 引言

上消化道是指指屈氏韧带以近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腺等人体部位,上消化道早期癌包括食道早期癌,胃早期癌以及食管胃结合早期癌。其中食道早期癌是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的肿瘤,且无淋巴结转移;而食管胃结合部早癌是在胃和食道相结合部位的病变,仅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多无明显症状。根据不同人的体质,部分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部分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会有恶心、呕吐或类似溃疡的上消化道症状,对于大部分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来说,往往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或关注而引发病情加重,而在上消化道早期癌的临床诊断上,疼痛和体重减轻是最常见的上消化道癌症进展期病情症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不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时常伴随着我们,特别是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更增加了患病的风险,上消化道早期癌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确诊收治的消化道早期癌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患有上消化道早期癌,并被确诊。将10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中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35~45岁,平均(38.73±4.85)岁,观察组中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5~45岁,平均(38.21±4.59),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对两组患者做好常规检查,手术前7 d停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对两组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记录好身体各项指标,同时关注术前几天各项身体指标变化情况,手术前8 h禁止饮食,手术中进行心电监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指通过内镜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的手术,手术过程采用仰卧法,常规使用卢戈液或靛胭脂溶液染色确定病变范围,进行内镜超声检查确定病变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其中又具体分为黏膜下注射切除法、透明帽法、套扎器法、分片切除法,一般手术时间为30 min。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中使用到的器械:奥林巴斯内镜、高频电发生器、针式切开刀,末端绝缘手术刀、三角形末端手术刀、圈套器、热活检钳等使用器械,大部分操作时长为60~90 min。

1.3 观察指标。显效:患者在手术后肿瘤被完整切除,无不良反应发生,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有效:手术后肿瘤切除较成功,但存在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在可控制范围内。无效:患者在手术后无任何效果,癌组织留有残留,甚至伴随不良反应。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所有患者。同时需收集其上呼吸道早期癌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对比和并发症(出血、穿孔、狭窄)发生人数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卡方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根据两组治疗效果分析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手术后恢复时间分析。根据两组手术后恢复时间分析,观察组的症状好转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症状好转时间对比()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症状好转时间对比()

2.3 并发症(出血、穿孔、狭窄)发生人数分析。根据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狭窄)发生人数分析,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总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并发症(出血、穿孔、狭窄)发生人数分析[n(%)]

3 讨论

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为消化科常见疾病类型特别是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更增加了患病的风险[1]。在上消化道癌早期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患者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增加了癌变的风险。并且上消化道早期癌局限于黏膜,但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可危及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2]。外科手术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患者的主要手段,但常规切除术可对机体消化道解剖结构产生严重破坏,影响正常生理功能,而内镜下手术具有微创等优势。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指的是在内镜观察下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的手术,这一类手术属于诊断期根治性的一种手术,但其手术是通过大块切除病毒黏膜来达到根治病症的一个效果[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消化道的黏膜病变,是一种对于消化道扁平息肉,肿瘤的切除方式,对于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患者来说,如果病变范围过大,则不适合运用此方式来切除肿瘤或息肉同时,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也不适用于此方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其实就是将成片或整块的肿瘤进行切除的一种手术方式,时间短、能彻底根治病情。但因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本身带来的切口大、愈合时间短等特点也使得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方式选择上有待一定的思考,对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来说,切口大,存在着被感染的风险,患者大面积的手术切口容易导致二次感染,并且因手术位置的特殊性,切口过大也为患者在后期恢复的过程中增加了困难,大大延长了患者后期恢复的时间,同时,大面积的切口容易引发患者控制不当导致的失血,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4]。同时,因人体的肠壁结构很薄,所以在进行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热效应,导致肠壁被烫伤,出现延迟性的穿孔,或者在手术过程中当场穿孔,第二是手术位置处血管很丰富,在切除病变组织后,容易导致血管出血,这些情况都增加了手术的难度。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医生来说,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优秀的实践经验[5]。相比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来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比较新的治疗手段,同时,在医学临床应用上也是前景很好的一种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疗方式,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一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也是一种一次性切除上消化道癌变部位的一种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方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很好的解决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带来的切口大的特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创伤小的一个特点,能更加精准的对病发部分进行剥离,同时,因其创伤小的特点,患者可以接受多个部位的多次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于病变部位的切除是一个整体的切除,而对于面积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肿瘤或病发部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则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肿瘤或病发部分是不建议,甚至不能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因为对于患者来说这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针对肿瘤面积较大或病发部分较大甚至病发部分不规则的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来说,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则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创口更小,更能精准的去找到并切除病发部分,面对表面不规则或病发部分面积过大的情况,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都能更好的应对,更准确地切除。相比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来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后期恢复的时间远短于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患者。

在本研究中,我们也能明显发现,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观察组在治疗上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观察组手术后恢复时间也明显低于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对照组。同时,根据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狭窄)发生人数对比分析,观察组的术后并发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使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比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有效率更高且不良发生率更低。

猜你喜欢
穿孔内镜黏膜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