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
可见,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技能 创新情感等
一、创新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这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是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创新意识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1.鼓励质疑,激發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爱因斯坦曾讲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培养,教师应该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地培养而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时,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除数=商 ×除数+余数”后,我马上提问:“想一想,有余数的除法除了上面讲的验算方法以外,还有别的验算方法吗?”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情境、再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多种验算方法: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被除数-余数)÷除数=商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0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1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0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多思出智慧,学生在说出这些验算方法的同时,迸发出的可是创新的闪光点啊!
3.训练发散思维,鼓励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它的思维方式是分散的、辐射的和扩散的。因此,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地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是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于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1.积极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局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往往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教师要善于收集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
2.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道,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
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科学态度;其次要培养观察兴趣和好奇心;再次要教给学生观察和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材料的方法。
3.培养创造性的想象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理念的心理过程。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
4.保护和培养独特的知识结构
独特的知识结构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的。作为教师,一旦发现应加以保护,平时也应多引导学生有独特的见解。
5.激发活跃的灵感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不要直接予以解答,要尽可能启发他们自己来解决。要尽可能将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从中得出结论。只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他们才能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以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三)创新技能的培养
这是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它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创新技能的培养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1.信息加工能力
所谓信息加工能力是指对种类信息、条件等进行选择、取舍、分类……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有多余条件或条件不完备的非常规题。
2.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在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有技术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
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脑的活动(表象)纠正手的操作;另一方面,手的操作也往往修正脑的活动,从而使成品越来越精细,人也变得心灵手巧。科技发展史证明:凡是在科技发明创造上有建树的,大都是勇于实践并且具有不凡的操作能力的人。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
(四)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这是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智力活动的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创造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涵容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新性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
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除创新情感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个性特征。可以说,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站在21世纪的高度,真正为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