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全 张国栋 张梦婕 张帅东 张国芳
在阴阳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多维全息综合疗法”“泰铭手针”及“间质界”之间的理论关系。多维全息综合疗法的间质界论,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创新的一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理论方法。
阴阳是中华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基本规律,是万物本身所固有的。阴阳的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密”,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壞,即产生疾病。阴阳是既对立又相互依存,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如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的关系而言,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根互用。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虽然也可发生突变,但大多数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物极必反。《素问·六微旨大论》讲:“新生事物生成之时,即已倚伏着败亡之因素,当旧事物败亡之时,也孕育着新事物产生的因素。”阴阳还体现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能量的发挥。能量“阳”的发挥必然要消耗一定量的营养物质“阴”,而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虽然产生了能量,但也消耗一定的能量(阳),因此功能与物质之间的阴阳消长变化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求得新的平衡,从而维持着正常生理活动。如果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阴阳失去相对平衡,机体的生生不息之机也就遭到破坏,发展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多维全息综合疗法”是实践医学理论的新概念,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各脏腑的功能与作用是相互联系的、互为因果的,诊断和防治疾病要吸收各学科优点综合应用。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所以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则发生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实质上即是指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抗病能力等,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内因外因。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其结果则引起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应用这种偏盛偏衰的理论来解释病理变化。阴阳偏盛包括阳盛则热,阳偏盛必然伤阴,损伤阴液,阳盛则阴病。阴盛则寒,阴偏盛必然伤人体阳气,导致阳衰,阴盛则阳病。阴阳偏衰即人体处于阴虚或阳虚阶段,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虚则寒,阳虚不能抑制阴,则阴相对偏盛。阴虚则热,阴虚不能抑制阳,则阳相对偏盛。病情不断的发展还会出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的阶段,也就是机体的阴和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如果阳虚到一定程度不能化生阴液,出现阴虚现象,称“阳损及阴”。阴虚到一定程度,不能化生阳气,出现阳虚现象称“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是阴阳的对立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疾病的发生变化既然是阴阳失调所致,因而协调阴阳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中医治病目的以阴平阳秘为宗旨。通过调节人体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施治适当而不伤正,才能达到长期疗效,这就是用于防治疾病的“多维全息综合疗法”的基本思想。在治疗疾病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方法分析。人体阴阳的相互对立,不是被动地让阴阳自由发展,而是要通过人为的调节,如患有疾病时,应用针灸等方法治疗,保持阴阳相对平衡,达到使人体长寿健康的目的。医养要用多维全息综合思维对体质、疾病病因、机理、变化、干预、治疗、病愈后、预防、提高体质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治疗、预防、养生,制定个体具体计划。
“间质界”是指阴阳之间产生间质界线,是单一的,具有对阴阳的分割、调节、阻抗、错乱的因果作用。间质界的能量变化是由阴阳变化和间质界的质和量的相互变化决定的,表现为暗与亮的不同状态。一直讲阴阳平衡,但没有表述在的阴阳产生的同时产生间质界系统及间质、间质界和不同的间质界量能,所以阴阳的形成同时产生间质界和量能。在自然界的阴阳,是光与暗的不断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总能够分出阴与阳的界限,这就是“有阴阳”,那么就有界质的分隔区域,界质的变化同样无穷无尽,所以光、暗、界是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中。在光、暗、界变化中,存在自体完善的,无穷的自由间质量体,也在相互转变,更替演变。阴阳虽是有相对性,但也有纯光阳的独立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吸收阴能量,纯阳叠加能量剧增,到一定时候纯阳一耀巨变,这是物极的变化。但也有纯阴暗的独立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吸收阳能量,纯阴叠加,到一定时候纯阴暗度一耀巨变,这也是物极的变化。所以正的也能够出现,反的也能够出现,其物极必反。间质界的形成,可以阻止并协调阴阳的不平衡。在间质错乱时不能分辨正邪,正气不能有效地消灭邪气,邪气快速无序发展而形成恶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肿瘤、免疫疾病、组织细胞损伤等疾病。
“泰铭手针”是在中医经络理论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创立的一套较为系统的通过手部穴位治疗多种疾病的新针法。泰铭手针在调节阴阳平衡的同时可能调节和激发了间质和间质量,特别是泰铭手针和特殊的“螺旋针灸针”,治疗疾病效果快速明显。这可能是在不同的穴位手法调节下改变了间质的量,量的变化可改变阴阳的对抗性,获得相对平衡状态,使人体脏腑气血错乱的状态,恢复到平衡正常。此外,针灸可能将间质和量的反能量转变成正能量与正气以及免疫系统协同吞噬疾病组织和病邪,人体功能恢复正常。特殊病因可能对人体免疫系统,结缔交融器官与经络系统有休眠作用、反制作用,使人体出现错乱。在临床治疗中,许多医学认为的严重疾病,用泰铭手针、螺旋针灸针治疗也可获得疗效,可能该现象是通过运针得气的作用,不但使人体阳气抗病力激发,同时吸取阴的暗力量,产生巨大的自体调节功能和强大的吞噬疾病的力量,使重大疾病获得治疗,身体恢复健康。
人体固有的自身调整功能,可维持人体平衡状态,不出现疾病症状,即使出现症状也会协调恢复正常,达到阴平阳密。泰铭手针疗效作用不是作用于病源,而是激发自身本能的调节功能、免疫系统、经络系统来改变患病器官或组织的病理状态。在人体维护健康状态时,过去认为其特点是双向调节作用,在针刺后有病势时,病势受到抑制,在机体功能亢进时,抑制其减弱,功能低下时促进激发。但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主要可能是对结缔交融器官以及经络系统的调整和恢复实现的。人体的能量有先天能量和后天能量,包括组织器官的能量功能,阳气及正气的能量,阴气及滋养人体器官的能量,间质的能量,在相互维系保持健康生存。
在防治疾病中,针灸泰铭手针的作用是调节激发人体结缔交融器官及经络系统获得自体自调功能从而恢复,同时激发免疫系统强有力的协调作用,清除和吞噬疾病病变组织和产物,获得疗效。结缔交融间质器官是指人体组织器官阴阳之间存在的间质,具有对人体组织器官的保护、信息传递功能、器官组织分割、调节、阻抗、以及错乱的作用。结缔交融间质的能量变化由间质的质和量的相互变化决定,表现为暗与亮的不同状态。组织器官阴阳在间质中界线是双向的,结缔交融间质器官是人体所述的经络系统。泰铭手针在防治疾病方面的疗效,主要是通过补、泻等手法来激发、调整、监督人体失调、失控、错乱的运行经脉系统,从而达到恢复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恢复内外天人合一的协调性,如临床治疗脑中风偏瘫病人,泰铭手针结合醒脑开窍法,能过恢复病人的激励及肢体运动功能,疗效确切。手针不但能够调节阴阳气血脏腑的不平衡,而且还能调节人体间质,间质的量和间质界。不同的穴位和手法的作用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及产生不同的神经放电。针灸手针,是通过对人体结缔交融器官及经络系统的调整,恢复人体自调自治功能,有序的调配人体免疫系统等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发挥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特别是螺旋针灸针快速显效。这是通过在外力的帮助下恢复自身能力达到恢复健康,不是借助外力进行对抗性治疗,越治越对抗,以至气血消耗,脏腑丧失功能而病变丛生,这是在临床防治疾病和保养身体中获得的经验思想。
间质界的变化可能对基因有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除胰岛素问题外,在环境、饮食、生活的过度干预下,使基因表达改变,所以治疗应该将基因表达恢复到正常范围,糖尿病才能够治愈。肝酶的过度表达和缺乏可能对间质界有影响,产生经络系统失调。多维痊愈综合疗法在原有传统中医经络论述的基础上,用人体间质、间质界论来描述和防治疾病。通过客观的、科学的综合治疗,达到祛病养身,健康长寿,这是华夏几千年的理论实践总结,也是华夏医学与现代医疗科技共同实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