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湘平 杜宏任
[摘 要] 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其意义十分重大,它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性化,提升艺术类专业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时代发展的使命感。现阶段“课程思政”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部分领导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度不够、部分艺术类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存在不足、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更加重视“课程思政”教学,高校要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艺术类专业课教师要科学对待“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从而使“课程思政”教学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6-0093-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目前,虽然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仍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相关教学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从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入手,了解到“课程思政”教学对于高校艺术类专业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性化、提升艺术类专业教师自身政治素养、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时代发展使命感等三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从而明确了“课程思政”教学在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开展的必要性。
(一)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性化
在增强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性化方面,“课程思政”能够产生重要作用。一是艺术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潜在思政理念挖掘出来,使它们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充实自己的思想世界。同时,有助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课程思政”教学的健全与完善,把文字化、语言化、抽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声乐、图画和影视等艺术类形式展现出来,使得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了解从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转变,进一步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能力和育人能力。二是通过对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方案和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且通过运用“情景带入”“艺术家状态带入”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于生活。使“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更加趋于多元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感性化。
(二)逐步提升艺术类专业教师自身政治素养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能够逐步提升专业课教师自身政治素养。一是在教学上提升艺术类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艺术类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上,通过给学生准备培养计划,挖掘其专业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时自己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定提升。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上,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其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实践活动,比如进行音乐鉴赏、影視表演和艺术展览等多方面教学。对此,教师在寻找两者之间联系的时候,自己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高校艺术类专业课教师申报“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课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即专业课教师可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些交流。对此,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在课题申报过程中可以更好、更准确地挖掘其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也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提高了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艺术类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升。
(三)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时代发展的使命感
新时代,高校艺术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新变化进行相应的处理。一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都会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因此,高校艺术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就是保证学生能够通过以专业课堂为途径,把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送入脑中,使得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合,不断开阔视野,从而增强学生的时代发展使命感。二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对于国家艺术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作为推动国家传媒、影视、戏剧等多领域发展的时代新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发展使命。因此,通过对其开展科学的、具有浓厚艺术特色的课程教学,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促使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消化理解,从而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困境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对于“课程思政”教学还存在着问题,如部分领导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度不够、部分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存在认识偏差、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
(一)部分领导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不够
“课程思政”教学在各个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怎样,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而地位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对该类课程的重视度。虽然部分高校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在各种会议和场所都强调“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却往往在实施过程中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对艺术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所需要的资源准备不足,使艺术类专业课教师没有较多的资源用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因此,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同时还大大降低了艺术类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部分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解有偏差。他们只重视自己的专业课程,觉得没必要花费时间去准备“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计划。还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职责范围,而作为专业课教师只要完成自己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即可。因此,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也存在不足。由于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各有其特点,艺术类专业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身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的现象。他们的,专业学历高,专业技能扎实,但是如何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在吸引学生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方面不足,尤其是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这一点更为突出。即便是长期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课教师,他们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的知识培训,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储备上也存在不足,这都会影响到他们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部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
现阶段艺术类专业培养的对象多数是“00后”的青年学生,他们从小生活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教育教学资源多样化、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新世纪。他们大多数人接受能力强、思维反应能力强、渴望独立愿望强烈,他们也很容易受到外界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他们专业课的学习比一般人快,但是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给予他们更好地引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存在内容呆板和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从而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也就高。再加上长期受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课程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影响,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而出现轻视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培养等问题,因此造成“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得不顺畅、效果不理想。
三、高校艺术类专业走出“课程思政”教学困境的对策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即在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扩大到艺术类专业课程当中去,逐步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趋于科学化、普遍化。相关教育部门要更加重视“课程思政”教学,高校应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艺术类专业课教师要科学对待“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要切实提高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
(一)相关教育部门要更加重视“课程思政”教学
首先,省市各级教育机构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学者精心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不断改善这方面的工作。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其内容应该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要任务,真正做到让思政理念融入艺术类专业课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同时,要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与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们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立足点。其次,教学方式的改革也需要相关教育主管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共同组织和实施。同时要注意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角度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区别。因此,必须找到其相应的规律来进行教学,这就要求科研机构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资金投入。最后,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快“课程思政”教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列入高校和地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中。这样对于提高艺术类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基地也可以为专业课教师提供较多的从事科研的机会,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及其专业的特点进行,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并且较快地将智力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工作的理念和方案。
(二)高校应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首先,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课程育人方案。高校要按照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学习培养方案,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方案,同时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标准,一体化设计艺术类专业课程、艺术类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在艺术类专业课程领域构建起一个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其次,高校应该增设一些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社会科学课程,这样才能实现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文化艺术平台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例如:承办红色文化画展、音乐演唱会和影视戏剧表演等活动,守牢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同时,它也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渠道,这样能够使校园思想文化氛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最后,针对艺术类专业课程和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制定考核评价标准,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效果。通过“情景教学公开课”“写生路上的思政课”等教学实践活动,发挥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艺术类专业课教师要科学对待“课程思政”教学工作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并科学认识其作用。“课程思政”教学是高校育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命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二者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教书育人任务完成好。其次,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教学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也是不断更新的。“课程思政”教学中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是不会改变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所含的思政元素是固定的。专业课教师应该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变化,分析研究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将自己和他人在专业课程中发现的思政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时代感,更好地吸引学生,增强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学不是纯粹的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思想性和理论性与其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专业课知识时,给予学生以新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做到寓思想性于艺术类专业知识之中,方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进行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随着电子、通信和信息的处理技术的高度发展,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应运而生,多种教学基地和平台也发展起来,加上有许多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的公开,也给艺术类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在运用得当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影像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要完善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
“美育可以侵入人的心灵,在学习技巧的同时,更是在向内心叩问,完善人格,塑造心灵。”首先,要改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不重视“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总体素质教育中的占比,从而把“课程思政”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做到这一点光靠学生自身是不够的,要靠艺术类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其次,艺术类专业学生要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就是艺术类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且融入专业课学习中,然后传递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此同时,要深入分析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和价值导向,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己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其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共鸣和价值共鸣,从而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
总之,高校艺术类专业在“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分析和科学解决所遇到的相关难题,找到正确的实现路径,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牢记嘱托奔跑追梦——收到总书记回信之后中央美术学院: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N].人民日报,2019-08-17(1).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