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燕
[摘 要] 建设德育系统工程的目的是提升全校師生的道德品行、素质修养,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终实现的目标是建设高品质校园。建设德育系统工程要围绕着管理、服务、教学三者开展,通过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方式方法,力争做到无漏点、无盲点,自上而下,层层联动,更好地提升师生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 多元融合模式;德育;道德品行
近些年来,打造德育系统工程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在德育系统工程的打造过程中,学校体系建设上要实现从学校主要领导到分管领导,再到教务处、任课教师(班主任)的一个德育系统功能的打造,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书育人。
一、融合班子成长,牢记初心使命
德育工程首先在于对思想层面的把握,一个学校的领导层主要是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作为各项分管业务的领导,应该率先垂范。结合班子成员的德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在主题教育中,牢记自己的岗位职责,不忘初心。进一步精准内容,细化标准、强化典型示范、完善各项制度,做好学做结合,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建设德育系统工程整体推向深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结合主题教育的主题、目标、内容、形式,班子要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这其中的主要参与对象就是班子成员。按照主题教育的阶段要求,每个班子成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的工作,虚心向分管工作人员征求意见,和主要领导、其他班子成员、分管下属进行谈心谈话,深入查摆自身的问题。将主题教育作为自己的一次“照镜子”的机会,不避短、不遮丑,深入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深入查摆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改进的做法,真正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主题教育的开展,每个班子成员、党员干部都应该有一定意识的提升,能够重新审度自己的初心使命,对自己的现状进行系统性的评价,也为各分管领域的下属起到表率作用,牢记初心使命。
班子的成长不是少数人的成长,而是班子整体在要有一定的提升。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应该从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入手,把握主体方向的同时,真正地去思考,能够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班子成员主动扛起责任,真正地去钻研业务,能够为整个集体负责,班子成员才能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
二、融合主题教育,涵养道德情操
主题教育一般以特定的主题为教育改革的目标,通过对主题的设定,参与者能够从不同角度融合主题教育是学校德育发展与提升的迫切需要,是对全校教职工进行思想武装的较好的方式。主题教育是德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题教育的活动目标和方向都非常明确,也能充分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日常管理中,学校的主要领导可以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以专题活动为主线,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目标设定,让主题教育能够更好地陶冶情操。
“做中学,学中做”主题教育活动中,全校不同层面的参与人员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领导带领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认认真真地学习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同时要在“做”上下功夫。“做”的效率、质量是班子成员能力的体现,而通过学习,班子成员能够重新地学习理论,丰富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又能将学到的知识与本身业务相结合,体现了“做”的提升。同时,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主题活动,深入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学,通过学习获得的收获,在做中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改变,从而强化文明礼仪、艰苦朴素、自我保护等养成教育。
学校开展主题教育不仅是对广大党员和领导层面的教育,而是全员全域思想上的陶冶,每一次主题教育,参与者都应该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触动,政治上获得认同,理论上实现革新。不仅要通过活动的举办,更要在这一系列措施中,有效构建服务与创新工作的新模式,陶冶了道德情操。
三、融合日常工作,发展健康人格
德育工程体系的建设应该融入日常工作中,学校在指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思想陶冶,通过日常的间操、班会、主题比赛、各类仪式等,对师生进行更好地教育。鼓励广大师生及时总结工作和学习中的良好做法,从自身做起,养成勤俭、节约、团结、友善、爱岗、敬业、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如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通过《中小学生守则》来规范学生行为。日常集体生活中,学校也同样提出了很多的行为准则,引导学生在行为规范上做到“三随手”(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随手拣拾废纸)、“五学会”(学会走路、学会吃饭、学会说话、学会健身、学会感恩)等,通过对水、电的节约行动来强化学生的艰苦朴素意识,通过对学生的“五个学会”来校正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省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勤劳节俭、安全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帮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凸显心理教育,护航学生的成长。
德育不是单纯地进行思想教育,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学校的德育工程建设应体现在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注重对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自主学习,教师应塑造良好的师风师德,学生应该在行为上自觉规范,用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式来发展健康的人格。
四、融合仪式课程,内化价值观念
加强文明礼仪活动教育,融入仪式课程。通过各类仪式打开学生心结,根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仪式课程里多融入思想教育,摆事实讲道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经历,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也要让教师给学生以正确的观念影响,及时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具备简单的辨识能力,内化价值观念。
在以“青春仪式”为主题的课程体系建构中,从学校整体而言,不同的班级应该有不同的内容,全校性的实施方案仅包含整体的活动内容。每个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开设不同类别的仪式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围绕学生的青春成长、立下的宏伟志向、怀揣的梦想开展。将生活中学生容易遇到的问题融入其中,在“仪式感”的帮助下,师生用心去感受,用自己认为较好的表达方式在班级召开的总结活动中,班级内部组织谈感想、谈体会。仪式课程教学更加注重用活动来教育,通过对活动的不断创新,师生的活动体验和活动认知也随之提升,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参与人员应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养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融合仪式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奋斗的目标,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仪式开展前,学校应该对仪式课程进行系统的宣传,强化广大师生的认识,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确保仪式课程能够成为师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奠基。
五、融合特色文化,添抹青春底色
德育体系的建构中,融合特色文化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校园文化特点,通过校规、校训、校纪、校风的全面打造,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也可以结合当今的时代主旋律,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来打造校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将文明实践植入人心,同时根据活动场所中开展的特色活动,积极传播正能量,符合时代的发展气息,为文化的发展添抹青春底色。
打造“机器人社团”“南黄海文化社团(工作室)”等多个学生团体,学校能够为团体提供活动场地,确保基本资源供应,为学生的发挥提供便利条件。对于教师而言,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讨论、研究的场所,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给教师以“家”的归属感,打造“家”文化。通过宣传与实践,激励广大师生热爱校园、热爱学习,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建言献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挖掘好的典型,形成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的作用,打造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是德育工程里的亮点,也是凸显每个学校不同文化特色的关键。在特色文化打造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结合,将其中的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针对不同内容,多鼓励学生融入其中,参与文化打造,将新鲜的思想融入其中,添抹青春的气息。
德育系统工程的建设致力于培养核心素养为指向,通过对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教育上的合力,从而夯实德育基础。同时,打造特色课程、特色文化来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最终将德育发展成为一个丰富多彩、亮点突出的现代化思想工程,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邱绍谦.“融合”理念下“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施[J].教师,2020(31).
[2]田爱荣.浅谈初中德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教师,2019(S1).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