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艳
[摘 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语文教育应该注重环保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本文从“挖掘阅读材料,孕育绿色思想”“开发写作素材,激发环保意识”“创设教育情境,陶冶美好情操”“参与实践活动,强化保护意识”四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环保教育;绿色语文课堂
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享受了物质的繁荣,但雾霾、沙尘暴、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环境问题,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不能只顾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虽然,目前的义务教育课程中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课程,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站在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树立环保意识,做一名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卫士和坚定的环保教育工作者。”语文教育除了应承担母语教育的重要任务,还要扮演好环保教育的重要角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挖掘阅读材料,孕育绿色思想
现行语文教材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等绿色环保思想在语文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文本教学中有责任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品词析句,沿波溯源,领会意境,触摸心灵,挖掘教材中固有的绿色环保因素,寻觅绿色环保的“相似点”“孕育点”“渗透点”“融合点”,从披文入情着手,将绿色环保教育深入浅出地孕育、渗透、融合于知识载体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绿色环保教育思想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绿色环保教育的关键点,在于自然融合、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贴标签”,一味地说教,或无病呻吟,或揠苗助长,应该要善于在语境中挖掘文本固有的綠色孕育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关于自然、绿色、生命、环保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精彩绝伦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寓言、浑然天成的诗歌、抒情状物的散文,还有一些科技小品文。如《望庐山瀑布》《三峡》《愚公移山》《蝉》《春》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那飞流直下的瀑布,那巍然高耸的群山,那广袤无垠的原野,那蓊蓊郁郁的花木……江山如此多娇!那一幅幅的美景总能让人心旷神怡,如临其境。
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要打开自己的心灵,不要囿于教参的束缚,拘泥于教材分析中,敞开胸怀,始终保持对文章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敏感和警觉,反复斟酌,细细思量。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准确地捕捉文中那些跳动着绿色脉搏的关键词句,触摸到文本真实的温度,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这一类文章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尤其要抓住关键词、重点句,去体味、去涵泳、去挖掘环保教育的内涵,凭借关键词、重点句的朗读、分析、综合、体悟,读出群山的绚烂多姿,读出江河的清澈碧绿,读出田野的缤纷如画,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物之中,领略祖国风光的无限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和谐相处的情感,从而树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开发写作素材,激发环保意识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在写作实践中渗透环保教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文的生命是真实,只有经历过的事,感受才真切,写起来才得心应手。结合地域特点,开发校本写作素材,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切身感受周边环境问题的严峻,激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永昌县第六中学地处工业小镇——河西堡,这里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笔者让学生分组调查周围环境状况,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并就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自选题材写成一篇作文。经过一周多的观察,学生发现镇上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水资源缺乏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差、“白色污染”严重、绿化面积少。学生亲眼看到了金川峡水库蓄水量不足,水面上垃圾漂浮,追根溯源,看到水库上游一些农家乐直接在河流中清洗动物内脏、餐具等,水体发出恶臭,学生义愤填膺,纷纷上前制止。镇区有两个高耸的大烟囱,一年四季,浓烟不断,有的学生利用父母工作便利,收集了空气,请教化学老师,并与环保部门联系,进行化验,具体分析了镇上的空气质量,写成了具体翔实的调查报告。通过这次写作实践,学生亲身体会了工业污染、不当的居民生活习惯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激发了学生强烈的保护美好家园意识,明白了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写出了《一个塑料袋的旅行》《笔者是一条失落的河流》《空气的自述》等佳作。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也经常抓住契机,渗透绿色思想。例如,在学习了《黄河颂》一文后,笔者为学生展示了周边清河两乡镇20世纪90年代乌牛坝河泉眼汩汩,清水粼粼,鱼儿畅游,野鸭戏水,河边绿树葱茏,塘里莲花盛开的图片,之后笔者又展示了现在乌牛坝河河床裸露,有的地方已被辟为田地,有的地方成了垃圾场,满目疮痍。短短的三四十年,环境变化如此之大,真是触目惊心。学生在课堂上深切表达了对乌牛坝河消逝的痛惜之情,同时,引发了对乌牛坝河消逝的原因的强烈探究愿望,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激发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实际行动。之后,笔者布置了题为《乌牛坝河消逝的自述》的作文,学生完成得格外好。
三、创设教育情境,陶冶美好情操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古诗苑漫步”“倡导低碳生活”“身边的文化遗产”,以及名著导读《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等,这些都是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主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透过语言文字表面参悟内里,把握文本的自然生态内核,带领学生入境移情,凭借故事、朗读、欣赏等手段,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绿色生活画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启示,实现语言与思想的同构共生,达到“文中有眼谁人识,弦上无声笔者独知”的阅读境界。师生共同行走在文本的绿丛里,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风姿,各有精彩,观绿水,听鸟鸣,闻花香,人在绿中染、花中醉、景中游。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更加珍视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一草一木乃天赐,鸟语花香靠大家。人人争做护绿人,天蓝水清呼吸畅。
四、参与实践活动,强化环保意识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内涵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语文老师除了要把握好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外,更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在班级中,笔者安排学生轮流值日,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尽职尽责地完成值日工作,保持教室卫生整洁干净,一些平时卫生习惯不太好的同学,在自己值日后立即改掉了坏习惯,成为教室清洁的守护者。同时,笔者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也要随时捡起地上的垃圾,维护校园卫生的清洁。笔者还引导学生为教室以及校园花坛、草坪,设计环保标语。“教室是笔者家,静净靠大家!”“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留得鲜花在,自有蜂蝶来!”等佳作迭出。平时,笔者积极鼓励学生在家与家长一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每个假期,笔者都要求学生参加社区的环保活动,学生在植树造林、拣拾垃圾、清理卫生死角、制止不讲究卫生的行为时,环保意识更加深入地植根心中。
总之,环保无小事,只要教师肯动脑筋想办法,适时引导,环保的种子就会植根在每名学生的心中,环保之花就会盛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教师不仅要更好地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绿色环保因素,还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发环保教材,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让绿色发展的生活理念树立在学生心中,联系实际,行之有效地开展绿色环保活动,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花更艳,环境更优美。
参考文献:
[1]蔡雪琴.这里也有绿色——语文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Z1):48-49.
[2]陈爱华.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116.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