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珍
【摘要】追问就像一把钥匙,帮助学生开启从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更像攀岩的扶梯,带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登上知识的高峰。但是“追问”必须得把握时机,讲究方法,掌握火候,才能让课堂满堂飘香。教师应该让追问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助力器,碰撞学生思维的助推器,梳理学生思维的助动器,激活学生思维的助跑器,从而推动学生情感的升华,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心灵对话,进而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追问;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追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追根究底地问。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朗读或回答,及时捕捉契机,有针对性地究根问底,那这样的追问就像一把钥匙,帮助学生开启从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更像攀岩的扶梯,带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登上知识的高峰。有效的追问,既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更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最终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进而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
及时而有效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要使追问及时而有效,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火候的掌握。教师应该让追问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助力器、推动学生情感升华的助燃剂,从而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心灵对话,进而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
一、理解困难时追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助力器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可见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思考问题难免会遇到困难,课堂上偶尔会出现一问三摇头,三问九不知的情况。尤其当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时,学生的思维暂时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有发生,这时候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梯式推进,一步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使情感体验走向深刻,及时为学生搭建一个思考的“扶梯”相机诱导,再配以恰当的追问,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下是《自相矛盾》教学片断。
四人小组合作表演,指名一个小组上台表演。
师:非常精彩!此处应该有掌声。请问:其人为什么不能应也?
生: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师:哦,老师看出了你表演时的尴尬,请问为什么?
生:言过其实,被别人戳穿了,不好意思,担心再也没人相信我了。
师:假如真的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出现几种结果?
生:两种。一种盾被戳出了一个洞。
师:盾破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我的盾不是最坚固的,夸大了盾。
师:还有一种结果呢?
生:第二种如果盾没戳破,说明我的矛不是最锋利的,夸大了矛。
师:无论出现哪种结果,都说明什么?
生:都说明我说的是大话。
师:像你这样说话或者做事前后抵触,用一个成语概括,就叫作——
生:自相矛盾。对,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当然就不能自圆其说,也就“不能应也”了。
(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掌)
教师把握了时机,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学生一会儿就打开了话匣子,学习思路瞬间打开了,可见教师适当的提示和追问成了打开学生思维的助力器。
二、理解浅表时追问,是碰撞学生思维的助推器
所谓理解浅表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对问题的思考认识不够深刻。此时教师适时的、恰当的追问,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只停留在浅表层,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以此提升思维层次和对语言文字理解的深度。以下是《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
生:第三自然段。
师:再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一共用了几个“有”?老师要求你们找到一个圈一个,提醒大家不要漏掉一个,漏掉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生:7个。
师:真的仅仅只有7个吗?
生:有无数个。
师: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更多的“有”?
生:透过文中的省略号,我看到了圆明园里像这样的建筑、景观还有很多很多,多的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
师:会读书的孩子,真了不起!读出了隐藏在省略号背后的著名景点和园林。
生:圆明园里到处都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可见这里的著名建筑、著名园林数不胜数,课文只列举了一小部分。我想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名楼肯定也在此。
生:课文讲圆明园里有很多的殿堂,那里面一定还有很多的珍奇异宝,没有一一列举。
生:我从“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句,看出圆明园还有许多的美丽景观。
教师抓住教育契机,这一连串的追问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思维的火花也瞬间绽放。教师适当的提示和追问使学生的思维与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向纵深处发展的过程,从而达到了对语言文字、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可见追问成了碰撞学生思维的助推器。
三、理解偏差时追问,是梳理学生思维的助动器
心理學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在思考回答问题时,时常会思考得不周密或者由于本身认知上的错误,偏离文本的基本价值或情感。这个时候,教师可抓准时机适当追问,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主旨。学生的回答偏离目标时,进行矫正追问;回答不完整时,追问提醒学生完善回答;答非所问时,追问定向;回答凌乱时,追问帮助学生梳理思维。以下是《自然之道》第三—五自然段的教学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