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郑洲 巫华生 江超 林美太
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多见腹痛、黄疸、寒战、高热等症状,若治疗不当,易导致临床症状加重,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极大。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既往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术后恢复快的特点,但ERCP操作过程并不是绝对安全,术后易产生出血、感染、穿孔及胆管结石复发等症状,其中ERCP治疗后复发并不罕见[1-2]。因此,研究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对提升胆总管结石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探讨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后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将结果做如下报道。
本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ERCP治疗的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1)纳入标准:①符合文献[3]《外科学(第8版)》中相关诊断标准;②相关资料完整;③初次接受治疗。(2)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不全;②器官功能不全;③凝血功能不全;④合并肝胆恶性疾病。80例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55~79岁,平均(66.46±3.33)岁;疾病类型:原发性结石42例,继发性结石38例。
1.2.1 治疗方法 ERCP治疗:常规消毒铺巾后,患者取俯卧位,施术者先采用十二指肠镜观察十二指肠乳头,而后通过活检孔插入导管,通过调节角度钮及抬钳器使导管与乳头开口垂直,并将导管插入乳头。插管成功后,在透视情况下经导管注入造影剂,待荧光屏上有胆管造影时拍片储存。最后依据患者的病变情况采取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o-sphincter balloon dilatation,EPBD)或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的方式清除结石。
1.2.2 复发情况 随访7个月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判定标准:(1)经ERCP术后明确治愈,且经ERCP检查显示存在胆总管结石;(2)首次ERCP治疗与再次确诊间隔≥6个月。
1.2.3 基线资料收集 统计8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男、女)、疾病类型(原发性结石、继发性结石)、胆道感染(有、无)、结石数量(≥2个、<2个)、胆总管扩张(有、无)、手术方式(EPBD、EST)、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胆道积气(有、无)及体质指数(≥25 kg/m2、<25 kg/m2)。
随访7个月内,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后复发17例,复发率为21.25%。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后复发情况不受性别、疾病类型、胆道感染、手术方式及既往病史的影响(P>0.05),但可能受年龄、结石数量、胆总管扩张以及体质指数的影响(P<0.05),见表1。
表1 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后复发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例(%)
以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后复发情况为因变量,复发赋值为“1”,未复发赋值为“0”,以2.2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为可能的影响因素纳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2。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胆道积气、结石数量≥2个、存在胆总管扩张、体质指数≥25 kg/m2是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后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说明
表3 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胆总管结石的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有明确概述,但多认为其是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压迫、胆道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积极进行治疗。目前,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案虽多种多样,但由于胆总管结石患者中以老年人较为常见,使得ERCP成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术式之一[4]。但相关研究显示,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后仍存在复发的概率,不利于患者康复[5]。因此,需研究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后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以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80例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患者的复发率为21.25%,说明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的复发率较高,临床应予以重视;而后经初步单因素与进一步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结石数量多、胆总管扩张、体质指数过高及有胆道积气是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后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逐个分析原因如下,(1)结石数量多:患者体内结石数目过多,会增加施术者取石的难度,且更容易在体内遗留残石,而残石重新聚集,会形成新的结石,从而增加了患者的复发率[6]。其次,施术者为确保结石清除干净,可能需要多次、反复的取石,多次刺激胆管壁,进而增加胆道损伤的概率,从而使得结石复发的概率更大[7]。因此,在ERCP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取石情况,提升ERCP手术效率,减少结石残留。(2)胆总管扩张:由于患者结石部位的胆总管仍处于扩张状态,引发胆道畸形,影响患者胆汁的流动,易导致胆汁阻塞胆道,从而发为结石[8]。因此,临床可通过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手术切除的方式,降低因胆总管扩张而导致的结石复发。(3)体质指数:体质指数过高的患者,由于需要体内胆固醇水平过高,使得其胆汁内更容易吸出晶体,而晶体聚集就会形成结石[9]。此外,体质指数过高的患者,脂肪水平较高,增加非胆酸依赖的胆汁生成,使得患者胆道内胆汁水平过高,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结石复发率[10]。因此,临床可给予患者改善胆固醇的药物、鼓励患者多运动,降低患者结石复发率。(4)有胆道积气: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患者由于乳头括约肌功能丧失,使得患者进食时,会导致胃肠道气体进入胆总管,增加胆总管压力,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放,从而增大结石出现率[11-12]。因此,临床可通过给予患者胃肠动力调节药、钙离子拮抗剂等方式改善胆道积气情况,减少术后结石复发。
综上所述,有胆道积气、结石数量多、胆总管扩张、体质指数过高是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未来临床可据此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