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仪, 刘智慧, 崔 蕾
(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北京 100021)
近年来随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肥胖孕妇不断增多,临床剖宫产率逐年增高,肥胖增多及剖宫产术中电刀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风险〔1-2〕。肺部切口脂肪液化为剖宫产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的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并逐渐液化的过程,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患者早期无自觉症状,但处理不及时不仅对母婴结局造成不良影响,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同时给医务人员增加了工作压力〔3-4〕。如何早期合理处理剖宫产术后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剖宫产术后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及其临床治疗疗效的分析已成为临床妇产科关注的焦点〔5〕,为进一步明确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及其临床治疗疗效,本文展开临床对照性研究,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剖宫产术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剖宫产术指征;(2)本研究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和目的知情,患者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者经镜检及细菌培养确诊。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组织器官功能性不全;(2)腹部切口出现炎症反应;(3)对本研究依从性不高者。120例剖宫产术者,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8.21±2.16)岁,体重48-69 kg,平均(52.61±3.12)kg。
1.2 研究方法(1)12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分为并发组和未并发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评估标准〔6〕:①术后3-7天产妇出现腹部切口疼痛,体温未升高;②切口附近有清亮淡黄色液体渗出;③可出现硬结;④切口渗出液细菌学检查呈阴性,镜检发现脂肪滴。(2)并发组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传统换药联合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实施综合疗法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剖宫产术后每天定时检查腹部切口愈合情况,少量黄色渗出液流出者则应用生理盐水及微波治疗,后用聚维酮纱布敷在切口处缓解其症状,进行2次物理治疗/天,每次确保30 min左右,有大量渗出液流出者,在拆除患者缝合线头两针后,生理盐水冲洗,待等渗液明显减少后,采用50%葡萄糖液体倒入切口处,并拉合对拢,若渗出液过多且影响伤口愈合者则采用拆线、除液、去脂肪、湿敷和红外线照射等方法进行治疗,当肉芽长出后再进行二次缝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1)120例剖宫产患者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2)剖宫产术后腹部脂肪液化的单因素分析,比较并发组、未并发组一般资料、术前合并症情况等;(3)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4)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腹部脂肪液化切口愈合标准〔7〕:切口两侧对合良好,缝线拆除后,挤压时切口和线孔无渗出、伤口无裂开,并且愈合创面可承受一定压力及张力。
2.1 120例剖宫产患者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120例剖宫产术患者中有70例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58.33%,50例未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占比41.67%。
2.2 剖宫产术后腹部脂肪液化的单因素分析与未并发组相较,并发组产妇肥胖、操作技巧差、低蛋白血症、术后切口消毒不当、妊娠水肿、贫血、滞产、高频电刀使用所占百分比明显高,差异显著(P<0.05);两组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剖宫产术后腹部脂肪液化的单因素分析〔例数(%)〕
2.3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为应变量,产妇肥胖、操作技巧差、术后切口消毒不当、贫血、滞产、高频电刀使用为自变量进行赋值(是=1,否=0),将上述有差异的单因素代入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提示产妇肥胖、操作技术差、术后切口消毒不当、滞产、贫血、使用高频电刀是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4 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例数
随人们对孕期营养的不断重视,肥胖孕妇日益增多,剖宫产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居高不下,肥胖增多、高频电刀广泛使用等使剖宫产术后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逐年增高,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以伤口周围液化脂肪滴及脂肪组织无菌性坏死为主要表现,其是剖宫术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原因,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新生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8、9〕。目前临床对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机制尚未明确,但现有的研究多认为与肥胖、高凝电刀的使用等有关〔10〕,且一直以来临床对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其临床治疗疗效方面,如既往贺逢孝〔11〕等对紧线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紧线法可有效缩短患者因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住院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宫涌馨〔12〕等学者研究则表明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妇科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佳。而有关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统一定论。
本文在既往文献基础上另展开临床研究,本研究发现12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58.33%,经单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产妇肥胖、操作技术差、术后切口消毒不当、滞产、贫血、使用高频电刀是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治疗后与对照组相较,研究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切口愈合率明显高,初步证实了剖宫产术后患者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风险较高,且其影响因素众多,合理的治疗是促进患者切口愈合的关键〔13〕。产妇肥胖是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是因为对于肥胖者而言,其皮下脂肪堆积,患者局部血运能力差,剖宫产术过程中易出现损伤,引发脂肪组织缺血、坏死等〔14〕,此外肥胖患者术后脂肪组织渗出液更多,不利于伤口愈合,因而产妇肥胖是剖宫产术后患者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5〕。手术操作技术差、术后切口消毒不当及高频电刀的使用会增加剖宫产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风险,是因为手术操作不当及高频电刀的使用会引发较多脂肪组织机械损伤〔16〕,而缝线不良可加速脂肪组织的坏死,术后切口消毒不当也增加脂肪组织液化风险,这与既往文献报告相符〔17〕。滞产患者常进行多次阴道检查,增加手术难度,手术时间随之延长,腹部切口暴露时间也延长,增加腹部切口感染几率,使切口附近脂肪组织受损,周边细胞出现坏死而形成液化,因而滞产也是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18〕。由于贫血患者脂肪组织血供不足,易导致脂肪组织破坏、细胞坏死,脂肪组织液化渗出,因而贫血是影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组织液化的重要因素〔19〕。而研究组之所以切口愈合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更高、短,是因为研究组实施了综合疗法,其中的紧线法可使切口对合严密〔20〕,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可有效改善切口周围血运,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促进术后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尽快恢复,这与上述贺逢孝等学者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剖宫产患者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风险较高,且其影响因素众多,而合理防治措施是降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