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血管造影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诊断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价值

2021-07-22 01:57张转新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4期
关键词:断层扫描脉络膜频域

张转新

(运城市眼科医院特检科,山西 运城 044000)

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的病理特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对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早期诊断、分型及性质判定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目前,临床上诊断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金标准主要为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技术。不过,这两种检查技术仅能提供该病患者病变区域的二维血管图像,难以精准地定位其病灶。加之这两种检查技术属于有创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属于无创检查技术。用该技术可快速地检测出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活动性。不过,由于该病患者眼底的光学反射信号与眼底出血等眼底病变极为相似,故不能将该检查方法作为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2]。本文以运城市眼科医院在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期间收治的56 例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联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与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该病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期间运城市眼科医院收治的56 例(共65 眼)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31 例(共35 眼),女性25 例(共30 眼)。其年龄在58 ~90 岁之间,平均年龄(74.0±6.9)岁。

1.2 方法

对这56 例(共65 眼)患者均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眼底血管造影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方法为:在确定患者无过敏史后,向其前臂的正中静脉缓慢注射0.1 mL 浓度为20% 的荧光素钠(用注射用水稀释至10 mL),对其进行过敏试验。注射5 min 后,患者若无不良反应发生,表示其对荧光素钠不过敏。经肘前静脉为患者快速注射3 mL 浓度为20% 的荧光素钠,在5 s 内注射完毕。在注射的同时,用NF505 眼底照相机对患者进行连续拍片。检查结束后,对患者进行15 ~20 min 的观察。进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的方法为:采用德国海德堡the Spectralis HRA+OCT 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查。在进行检查时,将纵向扫描的深度控制在2 mm,将扫描像素控制在1024(纵向)×128(横向)~1024(纵向)×768(横向)个之间。使横向扫描线与水平线成角,将默认像设置为比水平线(0°)长5 mm。将见光的引导扫描线定位在受检的眼底处。在进行检查时,指导患者适当转动眼球,以调整扫描仪的角度,获取最佳的图像。当病变区域出现强荧光时,该区域即被准确定位及扫描。检查结束后,观察对比用这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性。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0 进行处理,患者的平均年龄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用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率、误诊或漏诊率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结果

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准确率、误诊或漏诊率相比,P>0.05。与单一使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或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准确率、误诊或漏诊率相比,联用这两种检查技术诊断该病的准确率较高,误诊或漏诊率较低,P<0.05。详见表1。

表1 用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结果[(%)眼]

2.2 用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结果

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率、误诊或漏诊率相比,P>0.05。与单一使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或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准确率、误诊或漏诊率相比,联用这两种检查技术诊断该病的准确率较高,误诊或漏诊率较低,P<0.05。详见表2。

表2 用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的结果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关于单一采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报道较多。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该病仅可获取视网膜脉络膜各层组织的影像。但若要判定眼底病变位置的深浅,还需结合病变部位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等因素。用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可清晰地显示黄斑部断面的图像,并可在伪彩色的帮助下清楚地显示出眼底病变的深浅情况[3]。不过,单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难以精准地定位脉络膜新生血管,一些较小、被遮蔽、较隐匿的病灶极易被忽略。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虽可弥补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但难以在进行激光治疗的过程中对病变区域进行水平面二维定位,故其诊断结果缺乏应用价值[4]。

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属于超声技术的光学模拟技术,其轴向分辨率可达10,其穿透深度不受眼透明屈光介质的限制,可清晰地显示眼后节的形态结构。在用该技术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时,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是影响诊断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检查过程产生弱信号区、形成伪影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患眼若发生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的现象,则不适合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进行检查。目前,临床上尚无对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进行分类的统一标准,故根据其图像特征判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具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患眼的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可影响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性进行诊断的结果以外,以往的治疗措施在病变区域形成的瘢痕组织也可影响诊断的结果。治疗后,病变区域的大部分小血管均消退,仅存在粗大的主干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处于活动性状态的特征不明显,加之病变区域的范围较小,故想对血管网络的具体结构进行观察存在很大的难度[5]。而且,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受检者固视能力的要求较高,其检查结果易受伪影的影响,其扫描的范围有限,仅对血流速度处于一定范围内的血管敏感。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图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视网膜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典型的患者,其病变区域的边界较为清楚,其显影中无颗粒状、车轮状、斑片状或粗大的血管形态。2)在该病患者的造影图像中,其脉络膜新生血管若快速渗漏、融合在一起,则其病变区域的边界模糊不清。在荧光消退后,其病变区域仍为相对高荧光的状态[6]。3)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处渗漏的淡荧光可将积存腔隙的形态勾勒出来。综合来看,对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进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较早地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但该技术不易诊断出处于病变早期的部分隐蔽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且患眼黄斑区的黑色素、叶黄素等均可影响荧光的通透性等。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虽对受检者的固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检查过程更易受伪影、扫描范围的影响,但其作为一种无创的、可快速成像的辅助检查技术,更有利于对疾病的诊断[7-8]。即,这两种技术可相辅相成,将二者联用诊断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可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联用眼底血管造影技术与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该检查方法可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断层扫描脉络膜频域
大型起重船在规则波中的频域响应分析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值得关注的肥厚型脉络膜病变△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处理和快速成像稀疏阵列设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底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控制系统有限频域故障检测和容错控制
基于CT断层扫描的手术入路策略在复杂胫骨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
B型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老年玻璃体后脱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