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2021-07-22 01:57陈顺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4期
关键词:纳美芬酒精中毒神经递质

陈顺明

(贵州航天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人体一次性摄入大量乙醇(酒精)后出现的异常状态。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率加快、头晕、头痛、步态不稳、言语含糊、恶心、呕吐等,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或呼吸衰竭[1]。目前,临床上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主要是进行洗胃、利尿、补液、促醒等治疗。盐酸纳美芬是纳曲酮的6- 亚甲基类似物,具有促醒、抑制或逆转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等作用[2]。本文主要是研究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急性酒精中毒的诊断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生酒精中毒至入院的时间<6 h。其排除标准是: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合并有肝肾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病历资料缺失。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9 例患者。在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37 例和2 例,其平均年龄为(37.50±4.80)岁,平均饮酒量为(428.50±32.50)mL ;其中,处于昏睡和浅昏迷状态的患者分别有24 例和15 例。在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38 例和1 例,其平均年龄为(38.00±4.20)岁,平均饮酒量为(429.52±31.54)mL;其中,处于昏睡和浅昏迷状态的患者分别有25 例和1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利尿、补液、吸氧等治疗,并为其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维生素等药物。在此基础上,用盐酸纳洛酮(生产企业: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3602)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将0.4 mg 的此药溶于200 mL 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共用药1 ~2 次。用盐酸纳美芬(生产企业: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645)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将0.1 ~0.2 mg 的此药溶于250 mL 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共用药1 ~2 次。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苏醒的时间、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递质的水平。神经递质指标包括5- 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 去 甲 肾 上 腺 素(Norepinephrine,NE)、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和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检测样本为血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的传导速度。比较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用% 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如苏醒的时间、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住院的时间、神经递质的水平、神经的传导速度)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苏醒的时间、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苏醒的时间、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苏醒的时间、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 s )

表1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苏醒的时间、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 s )

组别 苏醒的时间(h)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h)住院的时间(d)观察组(n=39)1.40±0.85 4.05±0.75 3.10±1.20对照组(n=39)1.95±0.89 6.25±1.00 4.95±1.25 t 值 3.968 4.205 3.205 P 值 <0.001 <0.001 0.001

2.2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递质的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5-HT、NE、NO 及AVP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5-HT、NE、NO 和AVP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递质的水平(± s )

表2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递质的水平(± s )

组别 时间 5-HT(×10-3μmol/L) NE(×103μmol/L) NO(μmol/L) AVP(pmol/L)观察组(n=39) 治疗前 1.25±0.02 2.10±0.25 22.20±2.25 24.60±2.85治疗后 0.58±0.01 1.20±0.12 8.40±1.25 8.90±1.25对照组(n=39) 治疗前 1.19±0.10 2.12±0.15 22.30±1.95 24.85±2.92治疗后 0.96±0.03 1.80±0.35 13.80±1.65 15.60±2.85 t 值治疗前组间比较 0.963 0.850 0.955 0.850 P 值治疗前组间比较 0.165 0.158 0.187 0.196 t 值治疗后组间比较 4.620 3.980 4.652 5.418 P 值治疗后组间比较 <0.001 <0.001 <0.001 <0.001

2.3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的传导速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的传导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尺神经和胫神经的传导速度均快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的传导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的传导速度(m/s,± s )

表3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的传导速度(m/s,±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时间 腓总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胫神经观察组(n=39) 治疗前 31.25±1.02 42.10±5.25 32.20±4.55 34.60±2.80治疗后 50.52±1.28* 43.25±1.12# 43.45±1.22* 48.90±1.90*对照组(n=39) 治疗前 31.19±1.10 42.12±1.15 32.30±4.90 34.85±2.95治疗后 50.96±2.03* 43.80±1.35# 43.80±1.65* 48.65±2.75*#t 值治疗前组间比较 0.963 0.895 0.955 0.850 P 值治疗前组间比较 0.165 0.158 0.187 0.196 t 值治疗后组间比较 0.852 0.975 0.850 0.418 P 值治疗后组间比较 0.209 0.205 0.245 0.285

2.4 对比用药后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用药后,对照组患者中有1 例患者发生反酸嗳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6%(1/39);观察组患者中有1 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有1 例患者发生反酸嗳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13%(2/39)。用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47,P>0.05)。

3 讨论

急性酒精中毒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酒精的中毒量和致死量因人而异,其中毒量一般为70 ~80 g,致死量为250 ~500 g。轻症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率加快、步态不稳、视物模糊等表现,重症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可发生昏迷、休克、冠状动脉痉挛、恶性心律失常或呼吸衰竭[3-5]。临床上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原则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苏醒,预防其出现严重的并发症[6-8]。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信息传递物质,对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研究表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可出现神经递质代谢紊乱,进而可加重其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盐酸纳洛酮和盐酸纳美芬均属于阿片类受体拮抗剂,二者常被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苏醒的时间、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和神经递质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与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相比,用盐酸纳美芬治疗该病的效果更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与盐酸纳洛酮相比,盐酸纳美芬的半衰期更长,药效更为持久,能更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残存的乙醇及其代谢物[9-10]。另外,盐酸纳美芬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更强,促醒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盐酸纳美芬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缩短其苏醒的时间、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改善其神经递质的水平,且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纳美芬酒精中毒神经递质
盐酸纳美芬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及预后的影响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急性酒精中毒的内科急诊治疗分析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纳美芬与纳洛酮联合NPPV治疗对COPD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纳美芬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特点分析
怡神助眠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