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洋洋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24)
幸福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正如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Epicurus)曾说过,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的,人们一切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幸福,获得快乐,快乐就是人们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1]。对幸福的研究近年来已受到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幸福感的研究文章也涌现出了大量成果,文献数量与日俱增。
幸福已经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但在旅游方面尤其是从旅游者视角出发甚少。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日益凸显。我国的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已经逐渐成为主流。旅游作为一个后起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大众视野,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幸福。随着对旅游幸福感的研究发现,在旅游中,如何更好地界定幸福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优质的旅游发展也能更好的提高旅游者的幸福感。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有关旅游幸福感的研究文献,了解旅游幸福感的概念和构成界定,影响旅游幸福感的因素,以及测量旅游幸福感的方法,从而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旅游幸福感的内涵,为进一步探讨旅游活动和各类人群幸福感关系提供思路。
幸福在英文中有3 种表达,happiness 意为幸福、快乐;well-being 意为福祉、幸福感;eudaimonia(希腊词)意为幸福感。从词源上看,在我国古代名著《尔雅》中,认为幸(favour/goodfortune/luckily/rejoice):“吉而免凶也。”在《说文》中就出现了“幸福”一词。认为幸:“非分而得谓之幸”;福(blessing、happiness):“佑也”。与“祸害”相对,按,本作祜也。古文中二字连用,谓祈望得福。其中就对幸福二字进行了具体解释。从古至今对幸福的概念界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各学者众说纷纭。
早期西方学者对幸福的研究,主要围绕人这一主体来谈,带有很强烈的宗教色彩。最早是从古希腊发展而来,认为幸福是包含“追求快乐”和“禁欲”两个道德层面来理解,快乐是幸福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对幸福的看法始终带有一种神秘色彩[2]。此后,在20 世纪80 年代,为了批判先前对幸福概念解释过于神秘的色彩和目的性较强的局限,很多学者对幸福的概念开始从其他方面进行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幸福是从个体出发,人最本质的体现就是幸福的体现,在同诸多因素如失败、麻烦、困境等的斗争中最后体现出来的自我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就是幸福,进而实现人生价值[3]。随后,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不断发展,对旅游学中对幸福感研究拓宽了方向与思路。
从已有研究的概念来看,学者对旅游幸福感的研究主要从不同领域背景的影响因素来对旅游幸福感的概念进行阐述:1.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看,认为旅游幸福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经济的提高是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一大原因。从文化方面说,国民素质的提高、整个社会的进步在无形中促使旅游者幸福感的提高。2.从哲学领域来说,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可以归纳为理性主义、感性主义、基督教神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四个方面,理性主义认为的幸福感更加注重道德的作用,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性的幸福感遵循的即是快乐论,让人感到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感。基督教神学认为幸福感是用来追求来世幸福而练习的修行,获得长久的幸福;马克思主义的幸福感是辩证主义的幸福感,幸福的根源在于劳动和创造。国内对幸福的研究主要从佛、儒、道三个教派来阐释,认为幸福的来源多种多样。3.从心理学领域来说,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上,从最初1958年的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提出,到21 世纪对幸福感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国内对幸福感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由此展开对多主体的幸福感的研究。
除了从不同学科领域进行研究之外, 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国外有学者借鉴Dinner 的观点,认为旅游幸福感主要是主观幸福感,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情感和认知两者的整体性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积极情感提升和消极情感降低3 个方面,主要是一种内心体验[4]。还有学者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合在一起,认为旅游幸福感不是片面的将二者分开,而是两者的一种综合体验,旨在注重人的内心对快乐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人的潜能是否得到了实现,是一种对快乐的追求。其中苗江元、朱晓红、陈浩彬等就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提出幸福是主客观二者的统一、是快乐和意义的统一、是享受与发展的统一[5]。从2010 年开始,可以发现由早期的关于旅游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两个维度转向从实现主义视角理解旅游者幸福感[6]。高园认为,旅游者的旅游幸福感即是旅游者从所居住地离开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从事休闲、娱乐、社交等活动时感受到的幸福[7]。亢雄认为,旅游幸福感主要是旅游者主体在旅游活动中感受到的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是旅游主体从中得到的满足感与快乐感,并享受沉浸其中,并对旅游主体产生积极的影响[8]。纵观旅游幸福感的研究,可以看到对此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从横向看,大多数学者关注的只是旅游幸福感中旅游者的旅游幸福感,研究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也占少数,但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构成不止包括旅游者和社区居民,还有一系列的如旅游饭店、旅游经营者、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等相关行业参与者也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主体。从纵向上看,旅游幸福感的形成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旅游前的准备、旅游中的实地感受以及旅游后的旅游回忆,因此,在研究中心应该对幸福感的研究因考虑全面,以此全面的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提高旅游者的幸福感。
1.旅游幸福感的发文数量
在对旅游幸福感进行研究时,发现将幸福感与旅游相结合的文章较少,幸福感在旅游学科的运用远不及在其他学科领域的运用。文章研究以“旅游”和“旅游幸福感”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文章高级检索,搜索到有关文章共819 篇,从搜索结果可以看出,整体上对旅游幸福感的研究呈上升趋势,1998 和2003 年是两个转折点,从1998 年-2003 年之间的发文量有所上涨,到2003 年后,对旅游幸福感的研究呈加速上升,且在2010 年之后有了突出进展,发文数量平均保持在每年5-7 篇之间。从图1 发文数量分布图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来。
图1 近20 年的文献发表数量折线图
从这些文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11 年之前对旅游幸福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学者从2011 年之后才开始关注幸福感在旅游中的研究。早期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地居民、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更加关注的是旅游地居民的幸福感实证研究,尤其是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包括社区参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2.旅游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在早期的研究中,对旅游者的幸福感研究以主观幸福感为主,其次是心理幸福感,此外另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是旅游体验。这说明研究集中在通过因子分析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以此来分析旅游者的旅游幸福感。早期的幸福感大多是从心理学领域主观幸福感借鉴到旅游中进行旅游者的感受分析,更多的是对旅游满意度进行分析,这表明从主观上来说影响旅游幸福感主要与旅游体验和旅游满意度有关,尤其是对游后的旅游回忆和对当地社区居民的影响进行研究,少数研究关注游前的心理过程以及游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对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因素;从客观的因素来看,情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旅游者的幸福感,如博物馆旅游带来审美的幸福、文化旅游带来知识的幸福、黑色旅游带来沉思的幸福、山地旅游带来体验的幸福、房车旅游带来浪漫的幸福等;学者张婷提到,影响旅游者的幸福感包括旅游途中的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购物、服务六大旅游要素,此外,旅游者的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宗教信仰等也有影响[9]。张亚芳则认为,旅游活动满意度、旅游质量、旅游交通、旅游体验等内心主观感受更能影响旅游幸福感[10]。
3.旅游幸福感的测量分析
在对旅游幸福感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者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靠以往的测量表直接进行评价,主要有迪涅(Diener,1985)等发表的总体生活满意感量表,Dinner 的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和Ryff 心理幸福感量表[11][12]。中国有学者提出了一套属于中国旅游者测量的一系列维度,段建华引进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刘仁刚、龚耀先对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进行了修订与试用,从以上量表中发现,当前测量主要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旅游幸福感三个不同维度来进行。以主观幸福感为测量维度的叶小青、任华春是直接借用主观幸福感量表作为载体,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方面来进行测量[12],这是从主观幸福感来进行研究。学者邓军、胡梓量等认为测量幸福感的维度有解压放松、实现体验、感受有价值的生活、进行人际交往、实现自我价值等[13],这是以心理幸福感测量量表进行测量。还有学者以旅游幸福感量表为依托来研究,旅游中的各种身体或心理上的直接体验,旅游开始前的想象、旅游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以及旅游结束后的回忆,旅游中的外在条件如温度、气候、安全性、舒适性、受尊重程度等作为研究维度进行测量。
1.研究主体不全面
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对旅游者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且在对旅游幸福感进行概念阐释的时候,各学者持不同的观点,概括来说都是从影响旅游幸福感的因素构成来进行阐述,以此在旅游活动中形成旅游幸福感。其中可发现对旅游幸福感的研究主体大多是以广泛的旅游者角度出发来研究,而得到总体的结论,是宏观上的研究,对于不同的群体来说,如老年旅游者、青年儿童、大学生群体、妇女等这些微观群体,实质上在旅游过程中都展现出很大的差异,对旅游中获得的幸福感的因素也不同,因此,从微观层面及对主体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来进行研究,是未来对微观个体群众研究的有效补充。
2.研究方式有悖论
旅游幸福感是一种整体的感觉综合,但在研究中为了将这种过程进行量化,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只是从单一的视角进行切入并进行了拆分,进行分类编码后得出结论再总结,其中拆分后的影响因素是否能影响整个旅游幸福感或者拆分后再进行整合是否与原有旅游幸福感等同,在拆分后的单元中可能有些要素被忽视,如旅游主体个人之前的生活经历、旅游主体的生活水平等都会共同作用旅游幸福感的形成。因此,旅游幸福感与整体的幸福感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单从整体幸福感中提出一个或几个要素来研究旅游幸福感。
3.测量方法较单一
诸多学者在对旅游幸福感进行测量的时候,大多直接采用国外学者的心理衡量表如主观幸福感测量表或心理幸福感测量表进行测量,得出的结论也是量化后的理论。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等客观因素进行测量,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主观因素如个人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年龄、旅游经验、宗教信仰等来进行测量。以上都上较单一的测量方法,要么注重定性研究来分析,要么将影响因素量化来测量评价旅游幸福感,得出的结论也相对单一。
从以往的研究发现对各领域幸福感的研究都有所深入,其中对旅游方面的旅游幸福感研究成果也不断递增。从1981 年至今近20 年来的研究发现,在2011年之前的研究大多是国外学者进行研究,国内学者从12 年之后开始关注旅游中的旅游幸福感,随后自2013 年开始对旅游幸福感的关注度日益上升。对旅游幸福感的研究主要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大方面进行。
1.从多主体对旅游幸福感进行研究
旅游中促进旅游者旅游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简单的将旅游幸福感认为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期间的感受获得的幸福,忽略了旅游中的其他主体,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幸福感在旅游活动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很大的意义,从不同主体层面进行能更加直观展开旅游活动中的项目及设施,让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充满不同的期待。旅游活动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只有将旅游经营者、旅游开发者、旅游地社区居民以及游客多方纳入研究,才能更好的对旅游幸福感进行全方位研究,也能更好的提升旅游幸福感。此外,除了将旅游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主体进行划分来提升幸福感之外,对旅游者群类进行细分是另一个研究维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等的人群也有所不同,这每一类旅游者在旅游中幸福感的来源也有所不同,因此,对旅游者主体进行细分也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2.提高对旅游主体的旅游体验研究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体验,旅游体验作为旅游幸福感的一个影响因子,对于提升旅游幸福感起到很大的作用。体验是对过去自身亲身经历过的深层次的感受,以自身生命来验证的事实。谢彦君曾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心理场”的概念引出了旅游场的概念,并将旅游体验的过程描述为“旅游场刺激-旅游者行为反应”,近一步将“旅游场”解释为“地理环境刺激-旅游者心理组织”的过程。旅游体验是影响旅游幸福感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的理论体系和产业中,其蕴含的能动和意义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专注于旅游体验的局身性、流动性和情境性对研究旅游幸福感有很大的意义。此外,旅游活动是一个从头到尾完整的过程,体验也是一个完整的体验,因此旅游幸福感是旅游情景综合作用而行成的,在对旅游体验进行分析时应该注重结合事前、事中和事后。在这一点研究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3.完善测量工具
国外对旅游幸福感的测量起步早,至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测量工具,国内现有的对旅游幸福感的测量工具大多是借鉴国外的,有部分学者研究出来的测量工具也是在国外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没有完全成型。一方面,现有测量工具中的一些测量指标并不适用于中国,国外和国内考虑的要素不同,测出来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基于各国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测量的内容应该各有侧重。此外,测量工具作为一种量化的工具,而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概念,将其量化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来找到合适的测量方法。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考虑中国的客观条件,同时将个人的生活背景、学历水平、生活水平、旅行经验、宗教信仰等主观条件一同考虑进去,建立一套具有中国强度、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