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英 高学军 王欣
分娩即胎儿脱离母体,以独立个体而存在的过程,为女性中的自然生理过程[1]。多种因素均会对分娩造成影响,包括社会心理、生理等,而面对分娩,孕产妇易产生不确定感、恐惧心理及焦虑情绪,导致疼痛敏感性、宫缩乏力等情况的发生风险升高,产程延长,且分娩自我效能感及分娩应对能力明显降低,影响孕产妇自然分娩信心,增加分娩危险性[2,3]。研究表明,给予孕产妇围产期专业护理干预可控制分娩风险,缩短产程,并且提升其分娩质量[4]。对于孕产妇而言,其围产期护理重点在于缩短产程,确保母婴健康及提升分娩质量,而常规助产士护理模式以产房护理为主,忽视了围产期的连续性、整体性护理,难以满足孕产妇精神、心理干预需求,选择适合的护理措施尤其关键[5]。助产士整体护理为产科近些年兴起的一种助产服务护理干预措施,强调为孕产妇提供系统性、整体性护理服务,从而确保母婴健康,改善分娩方式[6]。近年来,本院将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方案应用于孕产妇中,并以本院接收的116例孕产妇为对象展开分析,旨在观察该干预措施对孕产妇分娩方式、产程、分娩自我效能感及分娩应对能力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116例孕产妇为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8例。对照组,年龄22~37岁,平均(28.78±3.03)岁;孕周37~41周,平均(39.76±0.38)周;受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11例,大学及以上47例。试验组年龄22~37岁,平均(28.95±3.01)岁;孕周37~42周,平均(39.88±0.41)周;受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12例,大学及以上46例。此研究满足《赫尔辛基宣言》,2组年龄、孕周与受教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胎儿发育良好;②足月妊娠;③单胎妊娠;④初产妇;⑤孕产妇尿、血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⑥年龄≥18岁;⑦语言交流能力、认知水平、意识状态均正常;⑧知晓研究,配合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存在妊娠合并症;②存在精神疾病;③胎位不正;④存在剖宫产指征;⑤合并严重性脏器功能障碍;⑥存在恶性肿瘤。
1.3 方法
1.3.1 对照组:予以围产期常规护理模式:孕前予以健康宣教,介绍围产期保健知识,给予孕产妇及其家属介绍胎动的正确监测方法,强调自然分娩的积极意义,安抚孕产妇情绪。产时,加强对产妇生命体征的监测,判断其产程信息。分娩后,予以说明母乳喂养优势,并介绍母乳喂养的正确流程,查看是否存在阴道出血、子宫收缩等情况,给予患者食用维生素、蛋白质及纤维含量较高的食品,避免进食刺激、辛辣类食物。
1.3.2 试验组:于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试验组予以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①产前护理干预。首先,给予孕产妇提供舒适、清洁、温馨、安静的分娩环境,合理控制室内温度(22~24℃)及湿度(50%~60%)。其次,通过粘贴海报、发放分娩健康宣教手册等途径加强健康指导,若孕产妇对于分娩、喂养等存在疑问,助产士予以耐心解疑。再次,给予孕产妇及家属详细介绍、示范腰骶部、腹部的按摩方法,客观说明剖宫产分娩、阴道分娩的利弊,对于存在错误意识者,纠正其观念,鼓励孕产妇阴道分娩。最后,结合孕产妇家庭情况、性格特征、工作类型及受教育程度等信息,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加强与孕产妇及家属的密切沟通,实时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以语言安慰、动作安抚及音乐干预等形式缓解孕产妇紧张情绪,并介绍自然分娩时的疼痛缓解方法及配合措施,包括呼吸调节、变换体位等。②产时护理干预。助产士全程密切陪伴产妇的分娩过程,予以呼吸指导,介绍及演示拉梅兹呼吸法,包括5个步骤:吸气初步环节、吸气加速环节、转变阶段的呼吸环节、闭气环节、哈气环节。协助产妇取屈膝仰卧体位或者半卧体位,维持身心放松状态,吸气后缓慢吐气,且吐气强度需比吸气高,再根据子宫收缩程度对呼吸频率、方法与强度进行适度调整。待产程开始以后,若产妇下腹部已出现明显阵痛感,予以水平按摩;若产妇自觉宫缩且下腹部呈硬胀状态,予以旋转按摩;若产妇腰部出现疼痛感,予以按压法。③产后护理干预。待胎儿顺利娩出后,对产妇脉搏、呼吸及血压水平进行密切监测,嘱咐其卧床休息,查看是否存在阴道出血问题,予以食用鱼肉、鸡肉及鸡蛋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嘱咐患者加大饮水量,确保排便通畅。此外,给予产妇详细介绍母乳喂养专业知识,教会其正确喂养方法,保证母婴接触时间,增强其感情,对于喂养、产后保健等存在疑问的产妇,耐心予以解疑,鼓励其尽快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
1.4 观察指标
1.4.1 分娩方式:统计2组分娩方式,即剖宫产、自然分娩及助产分娩。
1.4.2 产程:统计2组自然分娩产妇的第一、二、三及总产程时长。
1.4.3 分娩自我效能感:护理前、护理后,分别以简化中文版分娩自我效能量表(CBSEI-C32)评定2组孕产妇的分娩自我效能感,含2个平行分量表:自我效能期望表、结果期望表,均有16条目,量表共32条目,各条目计0~10分,2个分表评分为16~160分,量表总分为32~320分,患者得分越低,即其分娩自我效能感越低[7]。
1.4.4 分娩应对能力:护理前、护理后,分别以分娩应对量表(CCB)评定2组孕产妇的分娩应对能力,含16条目,各计1~4分,量表总分16~64分,患者得分越低,即其分娩应对能力越差[8]。
2.1 2组分娩方式比较 2组护理后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分娩方式比较 n=58,例(%)
2.2 2组自然分娩产程比较 护理后,试验组自然分娩产妇的第一、二及总产程均比对照组短(P<0.05),而2组第三产程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自然分娩产妇的产程比较
2.3 2组分娩自我效能感比较 2组护理前CBSEI-C3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分娩自我效能感不同程度提高,且试验组CBSEI-C32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2组分娩自我效能感比较 n=56,分,
2.4 2组分娩应对能力比较 2组护理前CC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分娩应对能力不同程度提高,且试验组CCB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 2组分娩应对能力比较 n=56,分,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进一步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护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9]。既往研究表明,国内近年来剖宫产率已高达41%左右,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占有比达到24.6%左右[10]。引起非医学指针的剖宫产高发因素较多,包括确保分娩专业知识的了解、分娩自我效能感及分娩应对能力较低等,因此在给予围产期孕产妇护理时,需丰富其分娩知识,并且提高分娩自我效能感与分娩应对能力,以促进其分娩方式改变[11]。
助产士整体护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专业干预模式,基于传统助产士护理方案发展而来,强调护理干预贯穿于孕产妇的整个分娩期,通过孕期加强阶段性护理,产时予以无缝隙导乐,分娩后加强跟踪随访,给予孕产妇全方位、系统化、整体性、连续性的照护,从而促进确保母婴健康,促进其自然分娩[12]。此次将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应用于孕产妇中,结果发现2组护理后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自然分娩产妇的第一、二及总产程均较对照组短(P<0.05),提示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有助于改变孕产妇的分娩方式,并缩短其产程。围产期助产士通过加强整体护理,为孕产妇提供舒适、静谧的产房环境,并与其建立起信任、依赖的护患关系,及时安抚孕产妇情绪,进一步增强阴道分娩自信,身心均做好阴道分娩的准备,客观看待分娩带来的疼痛感与角色转变,从内心深处接受阴道自然分娩,从而促进分娩方式改变,以健康心态接受阴道分娩,缓解紧张情绪,主动配合助产士的工作,确保顺利进入分娩状态,加快宫颈的扩张速度,有助于缩短其产程[13]。
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试验组护理后CBSEI-C32及CCB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有助于提高孕产妇的分娩自我效能感及分娩应对能力。自我效能即完成相关行为目标、成功应对困难的信念,对于促进人体行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14]。给予孕产妇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加强产前、产时及产后的无缝隙护理干预,通过产前环境干预、健康指导、按摩干预、心理疏导,产时密切陪伴、生命体征监测、呼吸指导及体位指导,产后饮食干预、母乳喂养指导等,在缓解患者情绪,改变其分娩方式及缩短产程的基础上,通过取得孕产妇家属的配合,通过予以支持及鼓励,使孕产妇感受到来自于家属、医护人员的关心与爱护,积极、主动地应对分娩及产后存在的诸多难题,从而提升其分娩自我效能感,增强应对分娩疼痛、阴道分娩的自信,为其带来成功、舒适的分娩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分娩应对能力[15]。
综上所述,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在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其分娩方式,缩短产程,并促进其分娩自我效能感及分娩应对能力进一步提高。但此次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例如病例数少,观察时间短等,可能使研究结果的精准性受影响。对此,后期需展开进一步研究,在增加病例数的同时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并延长观察时间,克服不利因素,从而客观评价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在孕产妇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