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炳荣,卢海燕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下,饮食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导致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年轻化且上升的趋势。就目前发病率的调查中,约占人群总数的10%~20%。而在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后,发现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疾病、慢性胃炎等病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1]。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定义为感染性疾病,因此在治疗上,除了对症状的控制以外,还需要针对清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防止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主要方法。很多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胃胀、胃反酸等症状,一旦控制不佳,不但会导致疾病加重,甚至会发展为恶性。所以应该及时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2]。四联疗法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案,但是治疗效果有待提升,同时治疗安全性也值得探讨。伴随微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以微生态制剂结合四联方案为患者治疗,不但有效性高,而且安全性高,所以这种情况下,能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将该项治疗方法推广[3]。本研究选取2020年1-12月收治的80例幽门螺杆菌者,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以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80例幽门螺杆菌者,随机分为两组,40例行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方案为实验组,40例行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实验组男女比例为11∶9,年龄范围28~49岁,平均年龄(35.63±2.15)岁,病程时间20d~2年,平均病程(1.02±0.12)年。对照组男女比例为5∶3,患者年龄范围25~49岁,平均年龄(39.54±2.01)岁,病程时间22d~2年,平均病程(1.25±0.36)年。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研究范畴,患者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患者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知情同意。剔除标准:非自愿参与本研究,临床资料不全,严重精神障碍及沟通交流障碍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实施四联方案治疗,具体如下: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30095),每次服用20mg,每天2次;克拉霉素片(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83466),每次服用0.5g,每天2次;复方铝酸铋颗粒(辽宁奥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319),每次2.6g,每天3次;阿莫西林胶囊(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1381),每次服用1g,每天服用2次。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之上给予患者微生态制剂治疗,即以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为患者用药,具体如下:1日3次,1次4粒,在用药之前如果服用抗生素,应该控制间隔时间为2h。
①安生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头晕+食欲减退+便秘)人数/总例数×100.00%。②疗效判断:依照临床幽门螺杆菌治愈标准分为显效:患者在治疗后幽门螺杆菌阳性症状消失,各项指标完全恢复,其对应的临床表现以及其他症状均消失,患者无溃疡以及其他不适症状出现。有效: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其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症状消失,但是患者仍有溃疡以及其他临床症状,患者指标已经有所恢复。无效:患者治疗无效果,各项指标无改善,相关的临床症状依然存在。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感染调查统计中,结果依然为阳性。其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在实施四联疗法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一定程度上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为17.50%,实验组为2.50%,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情况(n/%)
实验组患者在实施四联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情况整体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为75.00%,实验组为95.00%,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对比(n/%)
以往研究指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发展,虽然目前尚未获得其发病机制的结论,但是目前考虑多由饮食、日常生活习惯及身体情况有关。此病可见于各个年龄群体,由于目前人民生活的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佳,造成此病的诊断逐渐的年轻化。幽门螺杆菌为一种较高感染率的细菌,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中,多学者认为,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内的细菌。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医学界开始广泛地重视且开发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由于国家和地区不同感染率也不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高,可高达80%,而在我国的对于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中国发现,其患病率可达40%~60%。相关研究显示,胃十二指肠恶性疾病发生中一个病原体为幽门螺杆菌,且幽门螺杆菌在内分泌、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发展和发生中均有所参与,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生与发展密切关系这一结果达成了共识。幽门螺杆菌一旦出现后,就将向胃进入并定植,不断感染,进而致病,即幽门螺杆菌易生存在酸性环境,鞭毛为幽门螺杆菌提供动力,移动到上皮细胞;受体和粘附素互相作用,在宿主细胞上附着;释放毒素会损伤组织。伴随近些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始研究不同疾病和毒力因子间关系,尤其是由空泡毒素A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对炎性反应发挥促进作用,使黏膜损伤加重,让幽门螺杆菌从人体免疫系统中逃避,而发生相关疾病,因此,需彻底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以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效防治。一旦幽门螺杆菌根除不及时,胃部疾病会加重,转变为肠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等,甚至会发展为胃癌。在当前临床研究工作开展中,幽门螺杆菌病的发病率在不断提高,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后会影响到其自身生活质量,所以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则需要在对患者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上,作出更佳科学且严谨的分析[4]。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药物能有效为治疗提供帮助,对评估患者自身病情有一定帮助。同时在患者治疗处置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转变患者治疗方案,所以能满足治疗需求[5]。在药物联合治疗过程中,不仅能够降低患者治疗差错,也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有效性,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都有了明显改善[6]。一般情况下,临床治疗中以微生物制剂联合四联疗法为患者治疗,经该种方式后,治疗的效果较好,各项指标改善明显,所以验证了患者治疗优势[7]。经上述药物联合治疗处置后,提升了患者治疗有效性,治疗后指标控制较好,相应的症状和指标缓解效果明显,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明显低,相应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较好,故而可临床指导中,将该项治疗方案与患者治疗结合,从而为整体质量控制的效果奠定下更好的基础[8]。对于现有临床研究工作实施而言,科学的治疗指导方案选择是非常关键的,而在微生态制剂与四联疗法的整合治疗处置过程中,提升了有效性,所以验证了该法治疗的优势和价值[9]。将该法与治疗结合,进而确保在患者治疗处置工作实施中,可以更为有效的为患者的病情管理提供指导,降低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治疗针对性[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采取的治疗方法存有差异,所以使得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出现了一定偏差。总体来看,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治疗后指标控制显著,所以这种情况下,可以得到患者认可。首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中,实验组患者在实施四联疗法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一定程度上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为17.50%,实验组为2.50%。其次,在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评价中得出,实验组患者在实施四联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情况整体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为75.00%,实验组为95.00%。由此可见,在患者治疗指导过程中,以药物联合作为治疗方案的价值是较高的,能够明显提升患者治疗水平,突出了患者治疗优势和特色,所以得到了患者的认可。获得以上效果的原因: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中一般包含抗生素2种,但是药物的应用不但可将致病菌消除,同时对肠道益生菌杀灭和抑制,使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构建生物拮抗和生物屏障造成破坏,使胃肠道菌群改变,造成肠道功能发生紊乱,容易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比如食欲不佳、恶心等[11]。四联疗法为主要治疗方法,作用机制为对胃酸分泌发挥抑制作用,促进胃内的pH水平可以达到有效的提高,使进入到机体内部的血清抗生素水平的作用获得了有效的增强,使最小抑菌浓度降低,抗生素化学稳定性增加,本次研究选择较低耐药率的药物,联合应用可使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提升,使胃内微生态平衡得以恢复,使消化道不适症状得以改善[12]。伴随近些年来微生态学的快速发展,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中应用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可缓解胀气,改善肠道屏障,同时益生菌可对内脏高敏感性降低,与幽门螺杆菌竞争位点,对肠道微生态失衡重建有促进作用[13-15]。
综上,以微生态制剂结合四联疗法治疗能够有效的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治疗提供帮助,提高有效性,降低患者治疗难度,同时逐渐调整治疗方法,从用药干预上着手,全面提高患者治疗指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