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合 张思淼
今年的5 ·20,珀莱雅就爱情话题,准确讲是“剩女”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笔者看来,这次的议题广告可谓喜忧参半,缺憾不少。虽然社会议题广告很容易吸引流量,但有时候,“话题+KOL+意识形态文案”的操作模式想要奏效,还有一些关键点需要把握。
近年来,随着“她经济”崛起,围绕女性群体的话题丰富且热度不减,已然成为品牌传播的富矿区。从“三八”妇女节的“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到5 ·20的“敢爱,也敢不爱”,珀莱雅从独立女性视角入手,接连发问:“你会在什么时候,分性别评价一件事?”“爱情是唯一的答案吗?”可谓句句抓心。由于珀莱雅洞察精准,立场鲜明,文案精炼,表达有力,获得广泛认可。
针对“三八”节的“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有将近95%的受访者(样本量180人,18~35岁女性)表示认同该观点。针对5· 20的“敢爱,也敢不爱”,也有92%的人(样本量99,18~35岁女性)表示认同。
但认同只是意味着“你说得对”“你说得有道理”,而热议则意味着观众的积极参与,点赞、转发或是评论、二次创作。只有当“蜂鸣效应”发生时,品牌才有机会圈粉。在小范围调研中,就“愿意分享参与讨论”这一选项,相对于“三八”节广告将近67%的占比,5 ·20广告只有21%的占比。顯然,珀莱雅的5 ·20议题广告,并没有充分引发“蜂鸣效应”。
究其原因,从观众的广告态度上就可以略知一二:31%的人认为广告“太严肃”;19%的人表示“有消费女性、炒作嫌疑”;12%的人表示“已经看烦了此类话题”。社会议题广告的难点在于“选题”。话题太陈旧不行,被炒滥的也不好,与当下时代精神不契合更是不行。
社会议题广告中,议题与品牌能否建立强联系是关键。纵观这两年珀莱雅的广告,不乏“性别不是边界线”等出圈爆款。然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存在品牌被忽略的窘境。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话题失控。这是社会议题广告的最大风险。品牌在发起话题后,观众注意力跑偏,导致有话题无品牌,就像当年招行信用卡的“西红柿炒鸡蛋”广告,大家都去讨论留学生群体了,却很少有人记得是谁挑起的话题。
二是品名的先天缺陷。法国的欧莱雅、中日合资的欧珀莱都与珀莱雅太过相似。若社会议题广告不注意强化品名,观众就容易记混。在调查中,针对“你记得本支广告的品牌方是谁”时,有18%的人认为是欧莱雅,还有20%的人压根就没关注品牌。
珀莱雅的品牌广告语难以有效统领相关社会议题。若珀莱雅想继续玩社会议题营销,有必要调整广告语。
从女性追梦,到关注性别平等,再到倡导独立爱情观,事实上珀莱雅一直是在鼓励每一位女性敢于接纳自我,勇于坚持自我,“做最真实的自己”,而非“趁年轻,去发现”。
针对5 ·20广告中“看完这支广告,您认为该品牌的广告语可能是什么”这一问题,竟有36%的人认为是“做最真实的自己”,只有24%的人认同是“趁年轻,去发现”,还有12%的人认为是“你本来就很美”。在其“三八”节的广告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虽然珀莱雅一直以发现和探索为品牌哲学,但是与消费者沟通时,却没有充分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若珀莱雅是运动品牌、旅游品牌,甚至是汽车品牌,用“趁年轻,去发现”或许更贴切。
叙事策略的本质是说服。珀莱雅的叙事策略存在三点问题:一是叙事结构单一,大部分广告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二是叙事节奏过于缓慢,缺乏感染力,难以激起观众的品牌热情;三是叙事调性过于沉重。
珀莱雅5· 20社会议题广告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共情力。广告的说服逻辑可以理性,表达方式却可以不理性。观众接收广告时,情绪往往起决定作用。选题、表达、风险管控,是社会议题广告的关键三步。选题之外,呈现形式与广告调性同样重要。在面向年轻人时,严肃的话题可以诙谐地讲,也可以调皮地说,至少可以轻松地聊。珀莱雅在叙事策略上的问题,给观众造成了珀莱雅不接地气、过于冷静且缺乏活力的印象。所以,即使借社会议题与大众沟通也需要兼顾现在年轻人全新的触媒需求。
作者:来自北方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