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岑岑,陈 婧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为“职教二十条”),提出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其中“1”是指学历证书,“X”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的提出是职业教育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截至2020 年10 月,教育部公布立项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共有三批,第一批6 个,第二批10 个,第三批76 个,总计92 个。此外2020 年9 月23 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的《关于招募第四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公告》(教职所[2020]145 号),新产生了290 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379 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拟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未来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1+X”证书相关领域研究呈快速发展势头。
CiteSpace 是一款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能够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1]。本文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1+X”证书制度相关文献进行分时段动态的知识图谱分析,挖掘最新研究热点与前沿研究方向,发现研究不足,为未来“1+X”证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提供启示和参考。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 数字资源库,检索日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启动开始截止到2020 年10 月,主题检索词为“1+X”和“证书”,文献类型选择期刊,初步得到788 篇期刊,根据所得文献篇名、关键词以及摘要等内容对初步检索结果进行筛选,人工阅读筛查后,剔除不符研究主题的文献后,最终确定有效文献764 篇文献,在此基础上,将文献的数据信息导出进行转换处理,以便后续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
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764 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将知识图谱与传统的文献计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1+X”证书有关文献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制作的图谱能直观展现节点在知识网络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功能选择分析该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
为探明“1+X”证书制度研究趋势,掌握相关文献数量变化及其时序演变规律,文章对检索收集到的764 篇文献进行发表年度分布统计,如图1 所示。整体上看,该领域年度发文量呈线性增长趋势。2019 年2 月国务院印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后,全年发文量达到201 篇;到2020 年,第一批“1+X”证书试点考核任务的结束,该领域研究逐渐趋热,学者的关注度逐渐增强,发文量显著增长,截至10 月,发文量已达到563 篇,远超2019 年全年发文量。
图1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文献统计
将Node types 选中作者Author,选用g-index 分析方法,然后运行CiteSpace,在Node Labels 中将阈值设置为2,最后得到一个节点数为96,连线数为25,密度为0.005 5 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根据图示以及密度值发现作者合作网络较为零散,各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稀少,说明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较少,少数为两到三人间的局部合作,多数为独立研究。同时通过CiteSpace 统计出,764 篇文献涉及作者共96 位,发文量超过3 篇的作者共有12 位,详见表1。
表1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的作者及发文数量
图2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领域作者共现图谱
其他设置不变,将Node types 选中作者Institution,选用g-index 分析方法,然后运行CiteSpace,在Node Labels 中将阈值设置为4,最后得到一个节点数为110,连线数为11,密度为0.001 8 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领域发文机构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根据图示以及密度值发现各发文机构节点之间的连线稀少,说明该研究领域的机构多为独立研究发文,通过CiteSpace 统计出,764 篇文献涉及的机构共110 家,发文量超过4 篇的机构共有18 家,以高职院校为主,其中重庆市的院校发文量居于首位,其次是湖南省,详见表2。
图3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领域发文机构共现图谱
表2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领域机构及发文数量
关键词共现图就是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的可视化。选中Keyword 运用Top N 分析方法,N 的参数设置为50,然后运行CiteSpace,在Node Labels 中将阈值设置为18,最后得到一个节点数为94,连线数为102,密度为0.023 3 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节点图标圆圈越大,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图中可见“1+X”证书制度、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和人才培养属于高频关键词;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连线连接表示节点之间的共现关系,两个关键词共现的强度越大连线越粗,“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历证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联系紧密,但共现图谱网络结构不够密集,表明相关研究较为分散呈现多元化特征;节点的颜色代表着关键词第一次共现的时间,由浅到深表示时间由早期到近期,研究热点由早期的多元化不断转向技能等级、学历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向,逐步探索证书实践途径。
图4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时间范围设定为2019—2020 年,时间切片设定为1 年,将Node types 选中作者Keyword,然后运行CiteSpace 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一个节点数为253,连线数为273,密度为0.008 6 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图谱聚类模块值Q=0.863 8,大于0.3 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0.748 5,大于0.5 表明聚类是合理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折射出“1+X”证书制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现状,共有“学历证书”“书证融通”“教学模式”“1+X 证书”“高职会计专业”“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挑战”“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高职院校”“资历框架”13 个形成规模的聚类,通过对网络聚类结果的分析,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等方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实现书证融通。
图5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绘制关键词时区图谱,了解不同时期“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重点,获得研究热点关键词的分布及演进情况,时间范围设定为2019—2020 年,时间切片设定为1 年,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再Layout栏可视化结果选择为Timezone View 模式,阈值设定为5,结果见图6。图中节点所在位置对应的年份表示该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由于“1+X”证书领域研究从2019 年开始,故对应年份仅有2019 年及2020 年,节点的大小代表从首次出现到其后出现次数累加后的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由时区图谱可见,2019 年“1+X”证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研究现象,研究热点囊括“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学分银行、校企合作、课程改革、职业技能、物流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2019—2020 年节点连线密集,研究热点的延续性强,“1+X”证书领域的研究持续趋热,在2020年研究热点关键词新出现了书证融通、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人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施路径、“三教”改革、高职教师等内容。由此可见,我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领域研究由百花齐放逐步向如何实现证书与课程融通、实施等方向发展,首批证书试点结果的相关研究逐步凸显。
图6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领域的关键词时区图谱
2020 年“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已在全国广泛推开,各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在积极申报证书试点及考核站点,教育部公布立项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共有三批92 项,但是通过CiteSpace 软件分析工具,可发现各省份对证书试点的研究热度差异大,现有研究与试点的数量、分布、规模实际还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挖掘潜力大。从作者来看,目前仅有96 位作者,其中发文量超过3 篇的作者有12 位;从发文量机构看,居于首位的是重庆市高校,其次是湖南省的高职院校,其他地区发文量较少;从关键词分析看,“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历证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联系紧密,但共现图谱网络结构不够密集,表明相关研究较为分散呈现多元化特征,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理论层面的研究,2019 年首批证书试点结果的相关研究不多,2020 年论文发表数量虽然激增,但研究热点拓展不足,多为2019 年的延续;聚类关键词类别少,缺乏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机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效力、“1+X”证书制度试点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机制、培训评价组织定位与发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监督与评估机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人才培养融合路径、“1+X”证书国际化探索路径等方面的研究。
“1+X”证书制度是一种新的机制设计,对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6]。“1+X”证书制度将是培养未来产业特别是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7],是适应智能化背景下职业结构变化对于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8],“1+X”证书制度是未来指导职业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制度,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机制,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3],“1+X”证书制度试点已启动两年,与之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亟需完善[9]。
研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设规范、开发标准和运行机制等配套制度建设。通过案例研究,提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评价的建议模型、评价技术、平台或题库建设规范。积极应对职业岗位(群)的快速更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不断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跟踪现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标准运行实施情况,研究提出优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的流程和方法,为优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标准提供建议,并推动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梳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院校、培训评价组织之间的关系,总结地方推进试点工作的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保障、督查等机制创新的经验,创新“1+X”证书制度试点运行机制。
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路径。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是两个并行的证书体系,而是两种证书的相互衔接和相互融通,是相生相长的有机结合关系,X 要对1 进行强化、补充和拓展[4]。随着2019 年第一批考核任务的结束,已有学生获取第一批和第二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今后的研究可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的具体实践,分类研究梳理X 证书标准与培训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与模式,为形成科学可行的融合路径提供对策建议。
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进一步开放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将“1+X”证书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国家资历框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等概念结合,着眼于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10],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路径,提供多重选择机会,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效的登记、存储和转换[11],通过“1+X”证书制度与资历框架的结合为学习者提供合理的技能进阶通道,实现学习者自身能力的进阶,促进职业教育的阶层流动,拓展职业人才的发展空间[12]。
开拓“1+X”证书制度国际化探索路径研究。落实教育对外开放部署,研究我国职业教育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学习成果互认衔接,探索资历框架建设的新路径,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提质增效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13],推动职业教育协同行业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