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利伟
慢性扁桃体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咽喉肿痛及发热,并会引起患者免疫应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手术是目前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常用的方法,但手术切除会引起患者出血、疼痛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进食,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影响预后[2]。疾病感知是指患者面对疾病时的看法,当疾病威胁身体健康时,患者对疾病认知越全面,具备处理问题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其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从而促进预后[3]。因此围手术期对扁桃体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宣教可提高其疾病感知能力和疾病知识水平,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及遵医行为。同伴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知识和行为,提高治疗信心,改善预后[4]。近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在护理服务工作中,利用互联网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可提高其对疾病的感知能力,增强患者治疗信心[5]。因此,本研究将利用微信群对扁桃体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同伴教育,并获得理想的效果 。
2020年2—12月选取本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扁桃体切除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具备扁桃体切除术指征;患者无沟通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或老年痴呆症状;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条件:合并身体重要器官疾病;6个月内有手术史,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认知障碍;临床资料不完整。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按照性别、年龄、病程、学历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18~70岁;平均51.21±4.69岁;病程3~28个月,平均18.96±3.12个月;学历:小学8例,初中12例,高中16例,大专或以上12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18~70岁;平均51.68±4.58岁;病程3~26个月,平均18.45±3.56个月;学历:小学8例,初中11例,高中16例,大专或以上1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术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扁桃体切除术的原理、过程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后由责任护士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当患者恢复正常意识之后,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术后注意事项,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安抚患者情绪。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微信群同伴教育干预,具体措施:
(1)成立微信群同伴教育干预小组:由专科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实施、协调小组工作。主管护师1名,工作内容是对小组成员开展同伴教育能力的培训与考核。责任护士3名,职称为护师,内容包括护士的选拔、活动实施、监督等。主治医生1名,承担顾问工作。
(2)选拔同伴教育者:通过科室扁桃体患者俱乐部招募扁桃体手术志愿者。责任护士需要向患者解释这次招募具体意义,参与此次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同时提前说明参与研究可能面临的困难,确保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招募的方式包括自荐和推荐两种。本次研究选择观察组患者的具体标准为:①自愿参与研究,可以担任同伴教育者角色;②可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患者接受培训,善于表达且乐意分享自己对抗疾病的经验和过程;③年龄18~60岁之间,扁桃体术后时间≥3个月,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④病情稳定并能够进行自我管理;⑤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强,参与研究后不会中途退出或者有缺席的情况;⑥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顺畅沟通。本次研究共筛选了6名同伴教育者。
(3)开展同伴教育者培训:专科护士采取集体与个人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对同伴教育者开展培训活动。其中,专科护士负责集体培训,集体培训为术前1 d。个体培训由个人提出,培训的内容和时间等都根据同伴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培训的具体内容有:同伴教育的概念、实施方法、注意事项;人际沟通方法;心理干预技巧;扁桃体术后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不适症状、日常生活指导、咽喉护理等。所有参与研究的同伴教育者需要参与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参与研究。
(4)实施同伴教育:①建立同伴教育小组,采取将观察组患者分为6~10人一组的小组,共分成6组。6名同伴教育者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自己参与的小组,并在相应的小组中担任组长的职责,组长需要负责同伴教育的联络和答疑等工作。②每个小组都建立同伴教育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实施具体的健康教育活动,并为小组成员提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了更好地为同伴教育者答疑,干预小组的专科护士和医生也加入各个微信群中,监督同伴教育者的答疑和小组内的交流情况,若发现错误及时指证,确保微信群中的各项建议科学、可行。③通过微信群实施同伴教育活动。小组成员利用微信的语音功能相互交流,同伴教育现身说法,回顾自己术后的感受及康复期体验,尤其要重点讲解手术后的自我护理经验、使用电子喉的方法等。同伴教育者分享完毕后,组内成员若有不理解或其他疑问,可利用语音功能提出问题,或利用语音功能谈论自己术后康复及自我护理心得体验,若同伴教育者没能及时回复,组内患者可以通过私信的方式再次提问。同时干预小组专科护士围手术期间以图片、视频、文字方式向微信群中推送扁桃体术后相关知识,如术后咽喉护理方法、电子喉使用方法等;患者也可通过微信群沟通,分享康复期的感受、心得,对家庭护理及自我管理效果进行反馈,与微信群中的其他患者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和督促的良好关系。同伴教育者和责任护士需保证每天查看群消息1次,确保回复患者信息。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感知、自我效能、遵医行为及预后情况。
(1) 疾病感知:采用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6]评估患者对疾病感知能力,共8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10分,总评分0~8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对疾病的感知能力越强,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98~0.912,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2)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7]进行评价,量表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4级评分,总评分0~4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05~0.922,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3)遵医行为:采用自拟的“患者遵医行为评定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包含患者饮食、用药、日常护理等10个条目,每个条目1~4级评分,总评分10~4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遵医行为越理想。
(4)预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VAS总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疼痛感越明显。并发症包括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呕吐、恶心等。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疾病感知能力评分、自我管理效能评分、遵医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疾病感知能力评分、自我管理效能评分、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感知、自我效能、遵医行为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临床上大部分扁桃体切除术患者由于对手术缺乏认知及了解,导致其围手术期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情绪,影响治疗信心及遵医行为[8]。研究指出[9],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疾病感知能力将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本研究对扁桃体切除术患者实施微信群同伴教育,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疾病感知能力评分、自我管理效能评分、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信群同伴教育可提高扁桃体切除术患者疾病感知及自我效能水平。这是因为微信群同伴教育可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健康教育服务,还能通过语音功能对患者的日常护理行为作出管理与督促[10]。同伴教育者与患者具备相同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观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和认同,同伴教育者通过向患者传递、分享更具有价值的护理知识及经验,让患者获得专业性的指导,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及技能,纠正其对疾病固有负性认知,从而提高患者疾病感知能力,增强自我效能[11]。
遵医行为是患者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遵医行为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表明微信群同伴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遵医行为。这是由于同伴教育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述疾病治疗时的心得体会、分享相关疾病知识,使患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其疾病管理信心,改善遵医行为[13]。此外,利用微信群对患者实施同伴教育,遇到问题时学会在群里寻求帮助,减轻患者围手术期间由于疾病不确定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提高遵医行为[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信群同伴教育能有效促进扁桃体切除术患者预后。这是由于微信群同伴教育利用微信平台定期推送相关知识及同伴病友经历分享,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其疾病感知能力,促使患者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有利于病情改善,促进术后康复[15]。
综上所述,微信群同伴教育能有效提高扁桃体切除术患者疾病感知能力及自我效能感,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