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 300211)
结石性胆囊炎是指胆囊内部或者胆囊颈存在结石,进而造成胆囊内胆汁阻滞引发细菌感染和炎性反应的病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或嗳气等,发病率高,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疾病复发率高[1]。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但是常规的开腹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患者排斥情绪较强。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腹腔镜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腹腔镜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愈发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青睐,且有研究表明,对患者实施高质量护理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2]。本研究对手术室护理对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4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观察组男38例,女29例;年龄25~71岁,平均 (48.12±5.34)岁;病程8 d至3年,平均(1.52±0.47)年;单发结石39例,多发结石28例。对照组男36例,女31例;年龄23~72岁,平均 (48.46±5.28)岁;病程11 d至3年,平均(1.57±0.44)年;单发结石38例,多发结石2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3]中对于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年龄20~75岁;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中途转院;患者或家属配合度不佳。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进行手术相关的各项检查,告知手术相关注意事项,重视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等,同时注意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
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1)术前:患者术前多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需及时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因对于腹腔镜手术不了解,患者多对手术存在抗拒情绪,依从性不高,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介绍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讲述成功案例,以提升患者治疗信心;指导患者进行手术相关的各项检查,嘱患者禁食、禁水,另外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防止出现炎性感染。(2)术中:护理人员术中要积极配合主治医师,密切关注心率、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医师汇报。(3)术后:术后护理人员仍需给予患者体征监护,对引流情况以及切口予以密切关注,加强病房巡护,及时发现或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按照具体需求予以抗感染治疗;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专门饮食、运动方案的制订,在提升患者身体素质、加快肠蠕动的同时,避免过度运动造成的二次伤害。
两组均依据患者病情干预7~10 d后评价疗效。
(1)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干预期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结石疼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效,干预期内临床症状有一定好转,仅出现1~2次疼痛及恶心呕吐症状,但症状较轻;无效,干预期内症状未见好转甚至有恶化趋势,且疼痛及恶心呕吐症状出现次数≥3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胆漏等。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结石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是由于结石导致胆囊管阻塞,进而对患者胆囊黏膜造成损伤,引起细菌感染,最终致使炎性反应的发生[4]。临床常使用外科手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以往通常运用传统的开腹手术。传统开腹手术虽对胆囊炎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但是创伤大,易发生感染、胆漏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康复所需时间长,且接受度低[5]。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手术在临床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渐广,其能对患者腹腔结构进行直接探查,因而腹腔镜在提升诊断准确性、提高治疗有效性方面有积极作用[6]。除手术技术的进步外,护理质量的提高也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有效手段,且在临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7]。有研究表明,手术室护理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在提升患者治疗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上有积极意义,能够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手术室护理综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干预等,极大地提升了护理舒适度和患者治疗自信心,术后抗感染治疗也极大地降低感染的发生率[9]。
综上所述,行腹腔镜手术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有显著效果,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