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萌 朱福军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如果说互联网是连接机器,让机器之间能够快速通信,移动互联网是连接人,让人之间能够快速通信,那么“互联网+”的广泛推广必将实现万物互联,即一切人、事、物都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由此生成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1]。“互联网+”处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因此,时代的改变必将引起教育的变革,而教育的变革必将带来教育传播模式的变革。工业时代后出现的教育传播模式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需求,因此有必要用互联网思维来帮助解决当前教育传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传播的方式很多,教育电视传播毋庸置疑成为工业革命以来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电视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有所动摇,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以其方便、快捷、海量存储和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成为能与电视等主流媒体一争高下的传播角色[2]。这样的竞争给教育电视传播带来诸多挑战,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传播方式将替代电视传播,教育通过电视传播的方式将渐渐消失。
笔者认为:教育电视传播方式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互联网会有效地促进教育电视传播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就证实了这一观点。“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教育电视”这两个行业的融合将会有效地促进和解决教育传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将站在传播的角度,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对传播过程中信源和信宿、信息、通道、噪音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教育电视传播的实际情况完成教育电视传播新模式的构建。
教育电视概念界定 电视是传播图像的一种广播、通信方式。它是应用电子技术对静止或活动景物的影像进行光电转换,然后将电信号传递出去,使远方能够及时重现影像。电视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主要功能是传播,本质是传媒。电视传播的形态主要有传达形态、表现形态、混合形态,其中表现形态和混合形态两者说的主要是电视艺术。从传播的角度看教育电视节目,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传达形态方面,主要指以传递现实生活信息、传播科学性文化知识为内容的电视节目。而教育形态下的电视传播即教育电视传播。
关于教育电视的概念,张效国[3]提出:教育电视是以对受众的研究作为节目创编定位和传播质效前提的,与大众电视的不确定受众群体相比较,把握受众、研究教育传播对象的不同构成及需求、高质效地进行教育信息传播,是教育电视节目编制与传播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徐明[4]提出:教育电视的本质特征是利用电视传播功能、电视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向社会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前者主要从受众对象(学生)的角度去界定教育电视,强调在教育电视对受众教育规律探研中完成自身建设和实现其传播价值;后者主要从传播内容的角度出发,强调教育电视传播的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笔者认为:教育电视的概念不应该只局限于传播对象和传播内容的解析,也应该包括知识传输者也就是信源,教育电视概念界定的同时应该融入对教育本身的理解和认知,即教育电视是通过传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反馈,利用电视传播功能和技术手段,传递以受众为主体的教育信息,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和意义的传播形态。
教育电视传播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传播科技和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呈现出越来越强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介研究者意识到:传统教育电视将面临一场颠覆性的构造改革。教育电视在原有传播模式作为理论支撑为前提的传播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教育电视传播的单一性。工业革命后班级制教学的出现使教育变成类似加工场一样,教师批量地向学生输出文化知识和技能,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自我需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随着电视的迅速发展,教育电视出现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大班制教学,因此,教育电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者没有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传输过程单一。关于传播模式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传播渠道如何高效快速地运作,这种传播模式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大,传者和受者信息反馈时间过长。而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式地增长,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单一的传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受众群体的需要,胡钦太[5]总结出新媒体环境下教育传播的三大模式,即“新媒体社会教育的互动循环模式”“新媒体社会教育的裂变传播监督模式”和“新媒体社会教育的分级传播模式”。三种模式的提出无疑对电视传播发展发起巨大挑战,当前教育电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需要和互联网进行融合,完成传播渠道的革新。
2)教育电视传播信息的封闭性。传播信息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封闭、传播方式封闭、接收封闭三个方面。内容的封闭,其体现方式是教育电视节目的学习者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学习观看固定的内容,没有选择性。随着网络的出现,虽然现在的受众群体可以借助互联网媒体实现对同一内容的回看和反复看等,但是内容的丰富度并不能满足所有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当前的电视传播方式主要呈时间排列,从单一的渠道过渡到二维平面,不受时间限制,但是教育电视传播依然受空间限制,学习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因此,互联网下微课、MOOC等主打碎片化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的出现对教育电视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交互反馈不强。网络媒介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发展。摆脱了电视线性传播的网络媒介,在自主选择和互动性上比以前通过电视媒介接收更具优势[6]。因此,电视传播必须由“我播你看”的线性传播模式转变为“自播自看”的互动传播模式。传统的教育电视由于选择的局限性,无法及时对传播者进行反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反馈必须是及时的,这样的反馈包括:课前信息反馈,决定内容信息的制作;课后信息反馈,完成内容信息的修改。“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反馈已经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渠道完成,这对教育电视的发展无疑又是一大挑战,教育电视传播的互动必须同“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
自20世纪70年代教育传播学产生开始,研究传播模式的专家越来越多,由此出现众多的传播模式,不同的传播模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模式已经不能完全应用于今天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然而仍然值得借鉴。因此,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强调要构建需要的教育电视传播模式,就必须将当前的技术和传统传播模式中的优点进行融合,从而找到“互联网+”教育传播的新模式。当前比较成熟的教育传播模式主要有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和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模式。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这些模式的优点去解决传统教育电视传播的缺点,从而找到当前教育电视传播的创新点?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在本质上依然是育人,但育什么样的人?育人的什么?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不再把让人实际拥有知识、能力作为唯一重要的育人指向,而是把致力于提升人自由互联的智慧作为其核心追求[7]。“互联网+”教育应该是学习时空的自由组织、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推荐机制和广泛聚合的教育资源,而其对应的“互联网+”技术就体现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互联网+教育电视”的融合主要就是从传播模式中总结出的信源和信宿、信息、通道、噪音几方面进行融合分析,思考传播要素中对应的教育电视传播的角色,从而用技术的角度找到其对应的融合创新点,如表1所示。
表1 “互联网+教育电视”融合点分析表
大数据和信源、信宿的融合分析 大数据立足于对大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科学分析,寻求数据背后的隐含关系与价值,使得人们可以从基于小样本数据的推测或基于感性的偏好性选择转向基于数据分析与理性证据的决策,可见大数据在本质上已经转化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新的问题解决方法[8]。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应用在教育电视传播中将有效地解决传者和受者信息反馈和受者个性化学习的问题。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基本都是先传播后反馈,信息传播之前并没有对受者作任何分析,其根本原因就是无法通过传者的其他属性完成对其学习偏好、学习能力等学习属性进行分析,因此,传者传播的学习信息呈现出大众化。大数据时代强大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将很好地弥补信息传播前传者和受者信息交流反馈的短板,真正实现有意义、有目的、有针对地传播,传播过程中学习信息将有效地满足受者个性化的需求。
VR技术和噪音的融合分析 知识的学习过程伴随学习者成长经历、情感内化等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学习内容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不同,无论一种传播模式多么完美,传播过程中必然会有信息的丢失和学习者接受理解的偏差。教育传播过程最主要的是信源、媒介和信宿三个环节,这也正是噪音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教育电视传播围绕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即教师、教育信息、教育传播媒体和学生而展开,教育电视节目传播规律必然是按照如何减少噪音、达到效果这一过程进行。
当前教育电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主要产生于受众对教育电视节目本身理解偏差、传播中信息丢失等。为解决受众对教育电视节目内容的理解,可以选择使用VR技术。在教育电视节目中使用VR技术进行虚拟教学和虚拟实验,在虚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虚拟替身的方式进入虚拟情境之中,学生可以进行学习,如查询资料、课堂学习、做实验以及与教师或同学交流;教师可以进行课程设计、资源管理、学习指导等。这种教育电视节目中的虚拟技术将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对教师传播信息的理解偏差,有效地减少传播过程中的噪音。
云技术和信息、通道的融合分析 近年被重点关注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仅仅是“互联网+教育”的前奏,当所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课程资源、教学活动都汇聚到互联网中以后,互联网教育时代才真正到来。有了这样的条件,学生学习不再局限在固定的班级和学校,而是基于互联网自由组构学习时空,通过建立个性化的菜单来导航学习[9]。教育电视传播也是如此,单一教育电视节目的传播并不能在互联网时代完全立足,教育电视节目应该结合大数据的分析整合形成教学电视节目资源库,这种资源再结合现在的云存储技术在网络中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云池,云池里面的教育信息资源可以由教师上传,也可以由学生上传,这样一来,每个资源就伴随其对应的属性,也就是适用对象和效果分析。随着传者和受者的逐渐增加,云池越来越大至包含每个受者的学习信息时,传播将实现个性化。而且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变成从云池中获取和推荐,大大减少传播过程中单向传输时效性差的问题,同时减少传播通道中的信息干扰和噪音。
“互联网+”下的教育电视传播一方面将由单一、小规模、低效率逐渐向交互、移动、多元化、个性化、集团化、碎片化和高效率、高效益的传播趋势发展,另一方面将了解受众的需求,内容上以提供信息为主,顺应受众多层次需求,为其提供多样化、大信息的节目,使教育电视信息的传播向着更快、更深、更活的方式发展,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由于教育传播的特点带来教育传播模式的改变,因此,笔者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电视传播新模式(Educational TV Communication Mode based on the“Internet +”),以下简称ETCMI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图
传者和受者 ETCMI模式中受者和传者角色和绝大部分传播模式不同,信息发送之前传者和受者将进行信息反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中很重要的板块就是进行学生分析,而这种课前分析反馈并没有在已有的传播模式中体现,因此,ETCMI模式尝试在信息发送之前完成信息反馈。在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中,伴随大数据带来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节目制作前对受者学习偏好、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对传者发布信息的风格也可以做数据分析,完成受者和传者之前的匹配。这种数据分析又成为受者信息和传者信息伴随学习信息一起传播。这时候,受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即传者的功能。反馈过程循环进行,直到传者和受者之间达到匹配。
信息体 由于学习信息传播之前传者和受者在进行循环信息反馈,形成受者信息和传者信息。教育电视在传播过程中,一个节目的制作必然会有其对应、适应的学习对象,技术手段的目的就是链接找到所对应的传者和受者,使传播效率达到最高。因此,传者信息和受者信息对于在众多受者中寻找下一个目标节点至关重要。笔者在ETCMI模式中首次引入信息体的概念,指的是传播过程中将学习信息、受者信息、传者信息合成一体进行传播。这样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以时间序列传播的线性传播,转为时空传播。“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信息解读技术也逐渐发展并成熟。信息体的提出将有效减少受者信息接收端的噪音。
信息云 信息云是指利用云技术将所有信息体存储在云端,形成受者可以自由匹配获取或者向受者推荐选择的个性化信息的信息资源池。“互联网+教育电视”时代的真到来是指所有适合不同个体学习的教育电视节目汇聚在互联网中形成庞大的资源池,教育电视传播将不受时空限制,学校可有可无,无限的资源变为碎片化学习的源泉。ETCMI模式中的信息云就是如此,未来的传播中资源必然不是单一的,而是各行各业都会形成信息云。信息云里面的信息体可以由传者输入,也可以由受者反馈学习效果并修改后再次输入,每个人都会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社会进入信息众创时代。传者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将由单一的传输通道变成多维的云空间获取。
噪音 ETCMI模式中的噪音来自传者和受者的信息反馈,还有传递学习内容本身。由于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不能保证对受者和传者的信息分析完全正确,因此,信息反馈存在噪音。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本身也存在噪音,制作的节目对于受者接收也存在理解偏差。当噪音不可避免时,可以尝试用技术去减少。VR技术对于节目制作本身噪音的减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电视节目中可以利用VR技术进行虚拟教学、虚拟实验、虚拟学习等,临近真实的场景将减少受者理解的偏差。
ETCMI传播过程 传播先由传者和受者的信息反馈开始,当传者接收到受者第一次的信息反馈,产生的受者信息和传者信息同对应传递的学习信息形成信息体,传送到信息云中。受者从信息云中解读信息体并且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之后再次反馈信息,这次反馈的信息将变成学习效果。针对学习效果,受者或传者均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修改或更换,形成新的信息体并再次送入信息云。传播发生的过程按此循环进行,信息云的信息体将会逐渐增多至包含所有资源。
ETCMI模式的构建是在对“互联网+”、教育电视传播特点、传统传播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传播的核心要素在信息循环反馈、信息体、信息云等要素上,较传统传播模式的要素有了一定的升华。ETCMI模式从提出到具体实现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毕竟目前大数据、VR技术、云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完备。随着万众创新创业时代的到来,教育电视节目个性化制作的可行性增强,教育电视节目将在未来的传播中从单一小规模、低效率逐渐向交互、移动、多元化、个性化、集团化、碎片化和高效率、高效益的传播趋势发展,“互联网+教育电视”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