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达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广东 佛山 528318)
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种类型。肺癌主要起源于肺泡或支气管黏膜上皮,并通过血液和淋巴管进行转移,若肺癌患者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将进一步发展,出现库欣综合征、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等造成严重威胁[1]。现阶段,临床诊断肺癌的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但该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2]。随着影像学的进步与发展,多层螺旋CT逐渐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其主要通过计算机对人体胸部扫描成像进行诊断,具有操作简单、成像清晰等优势,且基本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不良影响,临床中常用于诊断胃癌、宫颈癌等疾病[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2~74岁,平均(52.91±2.76)岁。纳入标准:经胸部X线摄影检查异常者;有呼吸困难、咳嗽等明显临床症状者,无胸部手术史者等。排除标准: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有心、肝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所有疑似肺癌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和病理学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多排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AS),设置参数为电流250 mA,螺距1.08,电压120 kV,重建层为5 mm,矩阵为512 × 512,扫描时间为6 s,对所有疑似肺癌患者从肺尖至肺底区域进行平扫,然后实施高分辨率靶扫描,调整扫描参数,电流为300 mA,螺距为0.64,电压120 kV,重建层为2 mm,矩阵为1 024 × 1 024,扫描时间为6 s,对所有疑似肺癌患者从肺尖至肺底区域进行强化扫描,两次均获取成像,对两次成像进行观察、分析,得出最终诊断结果。病理学检查:使用电子显微镜检查技术对疑似肺癌患者病灶处的组织进行检查与诊断。
1.3 观察指标 ①检出结果和诊断效能。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肺癌的检出结果,并计算多层螺旋CT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 / 总例数× 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真阴性)例数× 100%;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 100%。②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征象对比,根据多层螺旋CT检查成像统计并比较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分型、类圆形、支气管阻塞、肺不张、胸膜凹陷症、纵膈淋巴结融合、纵膈血管侵犯、胸腔积液、空洞等征象。③比较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值。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多层螺旋CT的检出结果与诊断效能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60例疑似肺癌患者中阳性 56例,阴性4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为阳性53例,阴性7例,其中仅有52例为真实肺癌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肺癌患者的准确度为91.67%(55/60),特异度为75.00%(3/4),灵敏度为 92.86%(52/56),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的检出结果(例)
2.2 多层螺旋CT征象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56例肺癌患者中小细胞肺癌20例,非小细胞肺癌36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央型、类圆形、支气管无阻塞、纵膈淋巴结融合、纵膈血管侵犯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小细胞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多层螺旋CT征象比较[例(%)]
2.3 两种扫描方式下的CT值 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加强与平扫CT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3。
表3 两种扫描方式下的CT值比较(±s, HU)
表3 两种扫描方式下的CT值比较(±s, HU)
组别 例数 平扫CT值 增强CT值小细胞肺癌 20 25.11±5.23 58.52±5.24非小细胞肺癌 36 25.02±5.33 58.14±5.09 t值 0.061 0.265 P值 > 0.05 > 0.05
肺癌主要是由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家族史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发生恶性病变,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血等症状,且多发病于吸烟、长期接触污染空气等的群体中。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展,空气污染逐渐加重,且吸烟率居高不下,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肺癌发病隐匿,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确诊时患者往往已属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4]。临床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方式治疗肺癌,但治愈率较低。若患者能及早被诊断发现,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延长生存时间,因此早期诊断肺癌对临床发现并治疗肺癌,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病理学检查主要是对患处组织进行实验室检查,其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便后期进行有效的治疗,但具有伤害性较大、操作较繁琐等缺点[5]。胸部X线摄影是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简单方便,成本较低,但分辨率低,且有检查盲区,如显示2 cm以下的肿块或结节效果有限,人体骨骼重叠与器官阴影会影响对肺部结节的判断,因此诊断效能较低,想要了解显示影像的细节,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影像检查[6]。近年来,多层螺旋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病灶的某个断面组织密度进行横轴扫描、三维扫描等获取相关数据,具有扫描时间较短、干扰较小、多种方向重建、分辨率较高等特点;同时多层螺旋CT扫描范围较大,单次扫描便可完成胸腹部成像,可降低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对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7]。此外,多层螺旋CT检查可通过较大的容积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微小病灶的遗漏率,使其确诊率明显提高,临床上多被用于检查大血管、器官等,可发挥较高的诊断价值[8]。本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肺癌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较高,表明在肺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指导。
临床诊断肺癌的类型与病情进展是后续治疗的关键,其有利于制定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病情。小细胞癌包括中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及混合型3种亚型,是一种低分化的肿瘤,具有体积小、细胞成堆、胞浆极少等细胞形态学特征,其临床表现与非小细胞癌相似,但恶性程度高。而非小细胞肺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主要包括大细胞癌、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具有体积大、分布散、细胞质丰富等特征,其癌细胞生长分裂比小细胞癌慢,扩散转移也较小细胞癌晚。在肺癌的不同征象中,中央型肺癌是指肿瘤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及以上部位,主要为小细胞癌、大细胞癌、鳞状上皮癌等;周围型肺癌是指肿瘤生长在肺段支气管以下至细小支气管的位置,其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以腺癌多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主要出现在肺叶上,以小细胞癌较为常见;由于小细胞癌分化程度低,生长速度快,更容易出现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转移,因此具有明显的恶性生物学特征,且其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常致使肺门、纵膈大血管变形、狭窄,对呼吸道部位、肺部等产生压迫,进而出现支气管堵塞、呼吸困难等症状;肺不张多发生在管腔中呈新生物突起的非小细胞肺癌中,虽然小细胞肺癌因黏膜粗糙肥厚、血管怒张而易出现管腔狭窄,但少见因完全闭塞导致的肺不张现象;胸膜凹陷征主要是由疤痕组织对邻近的脏层胸膜发生牵拉所引起,且多出现于肺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胸腔积液主要是由肺癌胸膜转移引起的,而空洞主要由坏死细胞发生液化而形成,这三者都是肺癌较为常见的表现[9-10]。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多层螺旋CT检查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央型、类圆形、支气管无阻塞、纵膈淋巴结融合、纵膈血管侵犯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小细胞肺癌,表明多层螺旋CT在对肺癌的检查过程中,可较为明显地区分出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的特征。
CT值可评价实体瘤的密度,实体瘤的密度主要由组织成分决定,由于肿瘤细胞可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因此造影剂可进入新生血管与裂隙,强化病灶。多层螺旋CT可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增强扫描,分析其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进而判定其病变性质,同时有利于了解机体组织、病变部位的血流情况,提高其诊断效能[11]。本研究中,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加强与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T值在两种肺癌类型中不具有差异性,无法对两种肺癌类型的鉴别提供帮助,与罗劲松等[12]研究结果中多层螺旋CT能够鉴别小细胞癌、鳞癌及腺癌的结论有一定差异,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
综上,多层螺旋CT在对肺癌的诊断过程中,可较为明显地区分出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的特征,且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本研究为单中心临床研究,且样本量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可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以便后期实施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