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英
摘要: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的启用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充分利用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等,让法治教育接上“童气”,深入“童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可以从创设教学情境、精选法治案例、讲述法治故事、开展思辨活动、重视体验实践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B-0046-04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坚持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内容包括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以及法律的作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产生及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未成年人保护法等[1]。教材在阐释法律规范的同时,更重视小学生法治思维、法治行动、法治信仰的培养。法治教育专册进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怎样把“法言法语”变成“童言童语”,怎样把抽象的法治概念、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培养接地气,都需要教师潜心研究。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大纲中提到的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各年段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这些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改灌输式德育为自主“学德”。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充分利用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等,让法治教育接上“童气”,深入“童心”。
一、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适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与教材、与生活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内化知识,激发情感。
“认识居民身份证”一课,课本第26页“活动园”中的内容是“身份证用处知多少”。根据这一内容,笔者创设了以下“旅游”教学情境:
张恒的妈妈假期要带他去杭州旅游。出发前,他们从网上买好了高铁票,爸爸嘱咐妈妈还有几样物品是必须要带的。你知道是哪些物品吗?
到了高铁站,工作人员查验了张恒和妈妈的身份证后才允许他们进站。火车马上就要进站了,妈妈还没来得及取票,怎么办?
到达杭州的酒店,需要办理住宿登记,这时需要用到什么?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用到它?
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旅游”教学情境中,几个场景都暗含着身份证的用处,学生跟随情境,自主思考、发现。其次,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创设情境。学生对身份证的用处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全面;通过此情境,能主动和现实生活对接,不但了解到乘坐高铁、办理酒店入住等需要身份证,还能真正体会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指导意义。再次,创设有趣的、学生愿意探索的情境。“旅游”这个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让“身份证的用处”融入“旅游”情境中,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精选法治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指把实际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判断的案例。法治教育专册中有不少案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且通俗易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直接选用,如“孙元爸爸要发票”。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从生活中筛选契合教学内容且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如“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为了培养学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笔者选取了以下案例:
妈妈从网上买了一件风衣,衣服质量不错,试穿后发现大小合适,但没有照片上模特穿着的效果,自己穿着不好看。于是,妈妈联系客服退货,商家却以不是质量问题为由不接受退货。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处理?顾客可以要求退货吗?
这一案例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课堂上学生对这件事的处理有两种意见:有的学生认为,质量没有问题,大小也合适,退货的理由不充分,商家可以不接受退货;有的学生则认为,穿着效果不好就应该坚持退货。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能否退货的依据是什么,怎么从法治的角度来看待、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学生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规定,判断妈妈应该坚持退货,若商家还是不接受,可以依据此法律条款维权。同时,通过阅读这一法律条文,学生也知道了并不是所有商品都适用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如消费者定制的商品、鲜活易腐的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等就不适用。通过此案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遇到问题时我们应有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遇事找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选择案例时,如果有合适的朋辈案例,可以优先选择。同辈人社会生活、遇到的问题相似,心理、行为有共同之处,朋辈案例中涉及的法律内容往往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学生会有很强的触动性。
三 、讲述法治故事
故事是有魔力的,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理解知识、领悟道理。聆听法治故事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生動的法治故事讲述,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抽象的法律条文,能更好地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不少这样的法治故事。如“守法不违法”一课中,故事《悔恨的泪水》帮助学生理解了这样一些法律知识:虽然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但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就可身处法外之地,不良行为同样会受到法律惩罚。针对不良行为的性质,法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政府收容教养、追究刑事责任等。这个法治故事在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法律权威,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规范、约束与保护, “守法”的种子在心中扎根。
教师在选择教材外的法治故事时,要注意真实性、典型性和警示性、启发性。“权力违法必追责”一课,笔者补充讲述故事《河南赵作海冤案赔偿》,课件出示这起案件的最终结果:国家赔偿及生活困难补助65万元,审理“赵作海案”的三名法官被停职,刑讯逼供的6名警察5人获刑。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给予赵作海国家赔偿及生活困难补助65万元?为什么要处理审理法官和涉案警察?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赵作海并没有杀人,蒙冤入狱11年,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赵作海案是误判,警察和法官的失误改变了他的人生。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不但个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国家也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四、开展思辨活动
思辨是一种思考和辨析的活动,强调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从理性的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法治教育专册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对小学生而言,法律思辨就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证据来看待不同的问题,从而找到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材呈现了一幅插图,图中三个小伙伴在讨论:如果有人欺负我弟弟,我就找人教训他;如果有人偷摘我家果园的葡萄,我就去摘他们家的;如果我被别人家的狗咬伤了,那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自认倒霉。笔者提问:“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三种观点进行思考辨析。通过讨论学生发现:第一、二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处理方式不合法,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采用合法的处理方式。“被别人家的狗咬伤”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第78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找狗的主人进行索赔。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发出合适的思辨话题。“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12岁是准许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的最低年龄。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发现,班上50名学生中有27人曾骑自行车上路,其中包括16名不满12岁的学生,甚至有4人曾独自骑电动车上路。于是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辨:为什么不满12岁的孩子不能骑自行车上路?车技很好也不行吗?有家长陪同可以吗?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讨论辨析进一步明确:12周岁以下的孩子对道路交通规则不完全清楚,遇到突发状况应对能力比较弱,容易发生危险,即使有父母的陪同,也无法完全避免交通意外的发生。12周岁以上的孩子才有能力适应、应对道路上的行驶状况。
真理愈辩愈明。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进一步加深了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体会到了法律的温度,增强了守法的意识。
五、重视实践体验
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行为,形成法治自觉,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之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靠课堂上“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法治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教师要链接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法律知识,践行法治行为。
在“守法不违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课上充分了解了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认识到校园欺凌是一种违法行为。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在校园里进行“拒绝校园欺凌”的主题宣传活动,在宣传栏中展示“打、骂、传、吓、毁”等各种校园欺凌行为,分发《治安处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校园欺凌相关规定的宣传页,并调查学校里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这样的普法活动,不仅增强了法治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还在知法用法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校拓宽法治教育途径,开展模拟法庭、生活法律大讲堂等活动,邀请法律工作者进学校,参与学生活动,答疑解惑。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如参观少年法庭,采访少年法庭的法官等,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表现形式、特征及预防措施,引导学生防微杜渐、严格自律,树立起敬畏法律、严守法律的观念。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部分。在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這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方艺.德法兼修 知行合一——六年级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设计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9):30.
[2]张福华,谢建美.基于导引问题,实现内在价值——例谈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策略的运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9):13.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