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然 冯霖谷
摘 要: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探讨法国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为了落实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分析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再从教育目标和课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出发,具体阐述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并且列举本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点,具体诠释思政素材融入的案例。最后总结本课程思政教学良好效果,在体现本课程特色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三全育人”的高校教育目标,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关键词:高校;法国文化;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树立“四个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129-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courseFrench culture.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ignific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explains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this cours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With these reforms, we shall succeed in reaching the goal of Peopl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and in fostering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ho have all-around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esthetical grounding with a hard-working spirit.
Keywords: university; french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eopl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setting up confidence in China's path, guiding theories, political system, and culture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引入“课程育人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遵循与适应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现实要求。”[1]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必须对高校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课程改革中,引入思政元素和时政资源,能够有效实现知识、能力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法国文化课程概述
合肥工业大学属于理工科类院校,所开设的法国文化课程是一门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课,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人文教育特色,课程覆盖面极广,选课学生来自全校19所学院的100门本科专业。每学期在三个校区分别开设的法国文化思政课程,一个教学班人数为250~300人,教学时长为8周次,每周2课时,共计16课时。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为宗旨,本课程依托授课教师自编教案,结合思政融入点,围绕8个教学单元,形成三大架构:法国文化讲解——思政内容拓展——讲好中国故事。“法国文化讲解”具体讲授法国的国家概况、历史、文学、艺术、民族与风俗、教育与科技、社会政治制度与国际关系、美食与时尚,使学生全面了解法国社会文化及现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思政内容拓展”根据每章节的主题,融入思政点或者时政热点,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讨兴趣;“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对比中法文化差异,进行小组探讨,使学生客观地认识法国社会文化的不足和局限,深入思考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越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三、法国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紧密围绕以下三个教育目标展开教学活动:知识教育目标、能力教育目标及思想教育目标。
1. 知识教育目标方面,基于跨文化视角讲授法国的地理风貌、语言文化、歷史发展、思想潮流、艺术古迹、民俗民风、政治制度、美食旅游、教育科技以及社会国际关系,使学生系统习得法国文化,填补自身的人文学科知识空白,优化其知识结构。
2. 能力教育目标方面,基于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结合时政热点解析法国的主要思潮、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及社会现状特点,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说等思政元素,使学生对比探讨中法文化差异性,思考其深层原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分析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方面,以“思政育人”为宗旨,首先完成知识教育目标和能力教育目标,然后推行情感教育,使学生透过表层的文化现象,客观认识法国这一传统资本主义国家,深刻理解该国价值观和制度体系的历史局限性,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与重点
法国文化课程基于人文学科的独特性,其研究内容是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规律、法国的意识形态,所以并不具有普遍性和通约性。该课程的教学对人文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有基本要求。但是,选课学生大多来自于校内的理工科专业,普遍缺乏扎实的人文素养和知识体系。因此,本课程在实际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以下难点:
1. 选课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是理工科院校,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多数属于理工类专业。这些学生选课时往往出于个人兴趣,随意性较强,虽然其专业知识学习水平较高,但普遍缺乏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例如,在“法国历史”单元中,教师课前线上推送给学生习题,提问“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什么?”(答案是“巴黎公社”),60%的学生都回答错误。而且,这些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也不够熟知。例如:教师在梳理法国历代王朝时,提问学生“我国有多少个历史朝代”(答案是“十八个朝代”),能够回答正确的学生寥寥无几。知识的盲区使学生在情感上缺乏共鸣体验,久而久之,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并保持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适当填补人文知识空缺就显得至关重要。
2. 本课程的总学时偏少,教學时间十分有限,影响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学生人数众多,单个教学班人数在250~300人之间,师生互动深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很难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思想成长状态。因此,思政课程教学易陷入形式单一且实效并不高的困境。然而,“西方社会某些国家或群体对中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蓄意攻击以及物质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如果不加以争取引导,而只是简单划一地进行知识传授,则可能会给意识观念仍处于形成期的在校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2]尤其,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情绪敏感,往往自主意识强,容易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意识。因此,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和人文关怀也显得至关重要。
3. 这些困境深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基于以上教学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确定如下:
(1)完善教学设计,健全思政教学素材库,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依据课程特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兴趣,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挖掘每个教学单元中的思政元素,建立一套完整的思政素材库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在选取这些思政元素时,要注重典型性、时代性和价值性。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法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也要考虑到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思想境界。比如,在教授第八单元“美食与时尚”时,首先,教师通过混合式教学讲授完该单元知识点,把法国的特色美食和时尚品牌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引用了一段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奢侈品产业,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自身健康的兴趣爱好,理性消费。
(2)拓展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立德树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为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教师采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如雨课堂平台、QQ群、微信群)进行教学实践,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合理设置课程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第二,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教师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教育实践(文化讲座、电影展映、诗歌朗诵比赛等),“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实践,在学习感受中育人,在实践体验中育人,这样的教育才能起到好的作用。”[3]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既要传输知识与思想,又要提升学生的人文和政治素养。
(三)本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这三个教学目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特点,本课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竭力使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本课程共设计八个教学单元,每单元分为三部分进行教学实践:第一,法国文化讲解;第二,思政内容拓展;第三,讲好中国故事。以第三单元“法国文化和思想界”为案例,其具体教学实践如下:
1. 法国文化讲解
首先,课前教师借助“雨课堂”线上平台,发布视频学习任务,课件是关于“新冠病毒爆发初期,中法抗疫措施和现状”主题的视频。学生们在课前查看视频课件,并完成预习作业。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法国的主要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及文化思想,完成知识输入这一教学目标。
2. 思政内容拓展
讲授完该单元知识点后,教师邀请学生列举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引出思政教育内容。采取现场提问、分组互动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解析课前视频,观察并总结中法抗疫措施的不同以及效果差异。如法国民众在政府严厉管制措施下表现得漫不经心、不戴口罩。对比之下,我国人民展现出共抗疫情的团结一心,在国家发布防疫措施后,人们自觉地配合各社区的封闭式管理、出门必佩戴口罩。从抗疫效果上来看,我国在新冠疫情防控上反应迅速,在全球疫情不断升级之时,我国确诊病例数呈下降趋势,而法国的确诊病例却持续上升。基于这些差异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深层原因在于中法文化思想大有不同。
3. 讲好中国故事
课后,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和“QQ群”,给学生推送“我国抗疫故事和抗疫先进事迹”的素材,组织学生分组协作,递交本单元学习感悟或体会文章。学生们在作业中普遍反映,法国文化思想的特点是人文主义,崇尚个人价值、追求个人自由。而“个人主义”“弱化社会责任感”在抗击疫情中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对比之下,我国人民这次展现出共抗疫情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正是儒家文化带给我们的正面影响。儒家提倡“礼”和“仁”,重视秩序和施行仁政。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们更加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四)本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
本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以教师为中心,在能力培养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思政课程大纲,全面建立思政素材库,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了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其改革和创新如下:
1. 创新教学内容,把时政热点融入课程思政
“青年是社会潮流的引导者,也是社会热点问题的直接传播者与参与者,如何确保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性与科学性”[4],是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据思政课程大纲进行教学时,教师时刻注重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握主旋律,将党的新理论、新政策和时政热点带入课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第五单元“法国政治、社会与国际关系”为案例,本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在学习该单元时,教师加入了“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时政融入点。在解析法国政治体制时,普及我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引导学生们探讨中西方国家对待疫情的不同态度,展现不同文化下的思维差异,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学习这样的思政文化课,能在疫情之下端正学习态度与价值理念。同时教师也达到了“以疫情为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2. 创新教学内容,把中国历史事件融入课程思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思政教育提出“三进”要求(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这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科学选择和精心处理、组织、统筹兼顾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成长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理论性与生活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结合”[5],融入学生所熟知的我国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第六单元“法国科技、经济、教育”为案例,其改革创新如下:
在该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加入了“1919-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这一历史事件。在讲授该单元知识点时,通过现场播放微视频带领学生回顾“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年到1920年间,先后20批190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为中国的各个领域造就了一批栋梁之材,其中有中国共产党人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科学家朱洗、严济慈、张竞生;艺术家徐悲鸿、林风眠、任光;文学家萧三、盛成等。他们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践行了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誓言。通过融入该思政点,学生们了解先贤们在留法过程中即使经历磨难仍然不屈不挠、刻苦求学、力争上游,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不懈奋斗。鼓励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逆境,刻苦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3.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课外互动,开展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
根据高校学生的思想活动特点和规律,高校思政课程育人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而要更加贴近学生们的校园生活。高校学生们思想活跃,乐于体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因此,为彻底实现“三全育人”,本课程组在校组织的领导和协助下,积极举办多渠道、多层次的法国文化讲座、影视放映展、诗歌朗诵比赛等高质量的文化交流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加了学生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国际意识,又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开设本课程的学期中,教师在校园内举办“巴黎公社历史影视回顾展映”。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马克思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巴黎公社的历史纪录片,向学生介绍1871年巴黎公社的诞生、过程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学习革命先烈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的信念和献身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牢记党的性质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观影后,学生们普遍反应,被巴黎公社的悲壮历史深深打动,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和理论有所了解。有不少学生在听《国际歌》时就表示,歌曲和歌词内容让他们非常震撼,纷纷为共产主义的生命力而热血澎湃。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我校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组织育人和课程育人有机结合,举办系列专题培训,实施“课程思政培育计划”项目,建设课程思政素材库,举办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开展系列课程思政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受到校内外广泛肯定和好评。在校组织领导下,法国文化思政课程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设以来,经历了3年的打磨,创新改革后的教学实践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们普遍反应,通过学习本课程,既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政治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了解到共产主义的国际历史和发展进程,认识并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牢固树立了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教师也在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育德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将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充分结合,既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又提高自身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5):53-55.
[2]芈岚.西方文化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课程设计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67-68.
[3]赵彦峻,赵国勇,葛文庆.机械工程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9):190-191.
[4]周强.关于社会热点问题在青年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分析[J].高教探索,2017(6):177-178.
[5]姚利民.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9(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