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前进的济南

2021-07-19 02:46缇娜
走向世界 2021年25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责任制经济体制

缇娜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成燎原之势的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沐浴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中的济南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长清双泉公社第一个包产到户的大胆探索,到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行;从农贸市场的放开搞活,国有企业的简政放权,到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依法治市成功实践,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济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地,涌现出很多先进典型和先模人物,许多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示范。济南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党的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回望改革开放40余年光辉历程,几代人凝心聚力,闯过一道道激流险滩,吹响一次次时代号角,书写着济南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在历史的回声中绘就美好篇章。

改革让村走上富裕之路

1979年6月,为解决农民对平均主义的严重不满,长清县双泉公社决定将土地分给群众,这是济南市实行包产到户的第一个试点,由此拉开了济南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次体现群众首创精神的改革实践,得到中共济南市委的重视和支持,并迅速在全市推广。到1980年底,全市农村19547个生产队中,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的达18374个,占94%。1981年6月,中共济南市委在章丘县绣惠公社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产责任制经验。此后,“大包干”成为全市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1982年底,全市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42%上升到63%,农业内部的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到1983年,全市有20370个生产队、81.71万农户实行了“大包干”,分别占总数的99.8%和98.5%。到1984年底,全市农村林场、渔场、农场、荒山荒滩全部实行了社队统一经营下的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期后,各乡镇又与农民签订了长达30年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合同。各县(市)积极推行以“责任田”“口粮田”为内容的“兩田制”,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土地使用权有偿合理流动.农村经济不断向规模化、多元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到1997年,全市各类养殖小区达686处,有30%的乡镇初步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生产格局。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伴发展的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1984年8月底,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作出加快发展9镇企业的决定,并制定了全市发展乡镇企业的10条措施,充分调动了全市乡镇企业发展的积极性。1985年,济南市取消实行30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逐步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加快了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进程,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0.7亿元,乡镇企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系列扶持乡镇企业的政策措施,催生更多承包经营和多种经济联合形式。到1992年底,全市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6%上升到83%。1997年底,全市有17家乡镇企业集团成为全国千家最大利税总额乡镇企业。

改革让济南经济腾飞

枷锁次第砸开,起于农业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是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1979年7月,济南市先后分两批在25个条件较好、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第一批试点的10个企业,1979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上缴利润,分别比1978年增长29.3%、45%和18.5%,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全市国营企业平均增长水平。1981年,济南市的工商企业率先在全国普遍推行“五包五保”经济责任制。

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84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济南市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济南推出13个专项改革方案,85个法规性文件,推进改革顺利进行。1985年,济南机车工厂与各车间签订承包合同,拉开企业改革序幕。济南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强化企业管理,走出了一条“纵横弹跳”式的改革发展之路。

党的十四大以后,全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企业重组改制的力度,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济钢、浪潮、齐鲁制药、山水、重汽等一批重点集团经济效益大幅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工业效益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民营经济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小商小贩、家庭作坊拓展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器制造等领域,并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

济南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全市的各项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百亿元,跨人全国大工业城市行列;从1993年到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1997年达到732亿元,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在1993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基础上,又于1997年实现了第三个翻番。1997年全市财政收入119.8亿元,是1992年的4.2倍,年均递增33.3%;地方财政收入31.6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1992年的4倍,年均递增32%。经济综合实力由1993年全国50强城市第38位进入到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8强。

改革让城市日新月异

1997年,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共济南市委继续认真贯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济南“五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规划实施了以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市政设施为重点的基础工程,以突出泉城特色、绿化美化城市为重点的特色工程,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便民工程等“三大工程”,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责任制经济体制
地方乡镇企业公关业务形态分析
责任制助产护理结合导乐陪伴分娩模式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
乡镇企业
浅析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及整改措施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门诊护理服务中首问责任制的作用分析